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97集

  六祖坛经讲记(97)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禅宗传心付法偈:

  

  毗婆尸佛: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迦叶佛: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佛法谈的是不二之法,现在六祖说〔其法无二〕,就是法无二法,唯只一法。【其心亦然;】心无二心。无论是真心还是妄心,不是两颗心,还是自己的本心。只此一心,并无他法,这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其道清净,亦无诸相。】也就是说假设你悟到这个道理,就能够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诸相〕就是「本来无一物」的意思。六祖大师开始做结论,六祖大师已经要圆寂了,还要教育徒众修行不要修错。【汝等慎勿观静,】不要去执着你觉得很静的那一个〔静〕。【及空其心;】千万不要放空。你们不要讲放空这个名词,那是错误的。有的人不是去执着境,就是什么都不去想。假设你要修行,你不知不觉会执〔空〕或执有,如果你要静坐的话,最好万缘放下,这叫不执有,然后提起修行的法门,比如说你提起佛号,这样就不落空,这样叫中道。万缘放下就是「应无所住」,提起佛号就是「生其心」,生起念佛的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心本来就清〔净〕,不需要断烦恼,也不需要去除什么。因为心本来就清净,所以不需要在这个〔心〕上产生一个取跟舍,所以才跟你说只管用你的功,不要多此一举要去取什么或去舍什么。这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各自努力,随缘好去。】你要知道,真正明白道理的人,就是〔随缘〕度众,一切都是随缘。你们〔各自努力〕,随顺因缘,度化众生。【尔时,徒众作礼而退。】事情交待完了,所以大众〔礼〕谢〔而退〕。

  

  【大师七月八日,】过一个礼拜。【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因为〔新州〕国恩寺的塔已经盖好了,请大众准备船只。【大众哀留甚坚。】看六祖大师要离开寺院回故乡,大众会不舍。【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诸佛〕都是这样,应化来到这个世间,随因缘已尽,〔示〕现〔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叶落归根。【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他们说:「六祖大师您回去,就快去快回来。」【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叶落归根〕就是去,〔来时无口〕就是来,他在谈什么呢?叶落归根,除了我们一般所讲的人往生了就要回他的故乡,六祖大师讲得更深。〔叶〕就是万法,〔根〕就是根本,这个根就是心,万法不离开心,所以要归于心。所以万法归一,不离本心。〔来时无口〕,六祖大师对他这一辈子做一个交待,〔来〕就是他来这个世上七十六年他并没有说法,这跟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无一法可说的意思一样。这是真话。为什么?诸法本寂灭,诸法本空寂,岂有人说一法?如果有人说他说一法,那就是打妄语。大家要去体悟,有的东西是从现象讲,这个东西是从本体上来讲,说无一法,无一字可说,大家才会明白释迦牟尼佛跟六祖现在所讲的意思。【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这是第二次问,前面六祖大师已经回答,达摩祖师交待了,这个衣到他这儿就不传。那个〔法〕呢?就是汝等,「你们这些弟子善根纯厚,已经堪任了。」事实上他已经讲了,但是法海又问一遍,说:「这个真正清净的法是要传给谁呢?」【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有能力的,他自会去办事。明白我心意的自然不需要我解释,〔有道者得〕,就是悟道了他自然能得,〔心〕〔无〕障碍,自然能〔通〕达。【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六祖坛经》相当地传奇,之前要来刺杀他是嫉妒他,但这次要来拿他的头并不是嫉妒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意思就是说要来取首级的人是为了孝养父母,所以不得不来取六祖大师的首。真正的典故就是,在《传法正宗记》里记录,就是在开元十年,新罗国,就是现今的韩国,久仰六祖大师的盛名,虽然六祖大师已经圆寂了,有一个出家人叫做金大悲,他希望把六祖大师的首级拿回去韩国供奉供养。六祖大师是肉身,他出钱请人家去盗六祖大师的首,盗回韩国去供奉。【遇满之难,】那个人的名字有个〔满〕字,他叫张敬满,他因为没有能力孝养自己的父母,刚好有这个因缘,对方出高价,他就答应,要去盗六祖大师的首级。但他没有盗成,因为六祖大师早就交待好了。【杨柳为官。」】当时的政府官员,刺史姓〔柳〕,县令姓〔杨〕,这都是真实的有考据的故事。你看到《六祖坛经》,会觉得佛法实在是不可思议,开悟的人知道过去和未来。以前有个刺客行昌来刺杀六祖,最后他也出家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他预告七十年之后,一个〔在家〕人,一个〔出家〕人。你们不要小看在家人,有很多都是示现的大菩萨。这两位到底是谁呢?有两种说法,我们都说一说。第一种说法,那个〔出家〕人就是马祖道一,那个〔在家〕人就是庞蕴居士。马祖道一的故事很多,你去看《景德传灯录》。他曾经讲过一句话︰「学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这是针对出家人讲的。现在出家人动不动就跑回家,对世间的人有挂碍。《景德传灯录》有很多的故事会让你很感动,我们先讲莲池大师的故事。莲池大师结婚之后才出家,他出家之后,经过三年,有一天突然想到,已经离开家三年了,就写一封家书回去给他太太,说他什么时候要回故乡看一下。他太太也是了不起,她就在家门口挖一个土坑,上面铺一些稻草。莲池大师回到家,就掉入那个土坑里。掉下去那一刹那,他太太就点火,茅草很干,就烧了起来。他太太就跟莲池大师说「三界如火宅,不要回来,去吧!」莲池大师觉得很惭愧,他出家三年,他太太用这个来启示他,难怪他会成为高僧!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三个出家,说不定以后会有第四个、第五个,我先奉劝你,如果你已经出家,就要「学道莫还乡,还乡道不成!」你有决心就不要回来,出去就出去。庞蕴居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家财万贯,最后驾一条船,把他的钱财丢到江中,也不捐出来,当然他的故事有很多争议。有时候我钱捐给你,反而造成你的困扰;有时候我的钱捐太多,你本来好好的,反而会让你起纠纷,有这个可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会用钱,反而害了你。所以,你们要往生的时候,不一定要留给后辈。如果你往生时存款是零,高人,都没有留什么,只留德行给子女。不需要留下钱财,你留下可能是祸害,留下德行一定利益他们。

  

  再来还有一个传说。一个是黄檗禅师,一个是裴休居士。谈到这两个,也是大名鼎鼎。黄檗禅师很小,他母亲就送他去出家,但日子一年一年的过,他母亲相当地思念他,一想到儿子,她就哭,哭到眼睛瞎了。她为了找她的孩子,就发愿为出家人洗脚,因为她儿子的脚有一个很明显的胎记,一摸就知道是不是她的儿子。她为出家人洗脚,最主要就是要找她的儿子。这个事情传到了黄檗禅师的耳中,他为了满他母亲的愿,就让他母亲洗脚。但他的胎记比如在左边,他就故意把右脚让她洗,在洗的过程就为他母亲开示,洗完,开示完就走了。结果隔壁邻居认出他就是她要找的儿子,他们就跟她说。她一听到,就急急忙忙从后面去追,但黄檗禅师坐的舟已经离开了。他母亲走到江边,她不小心就摔死了。黄檗禅师看到相当地难过,因为他已经为他母亲开示,但是母亲还是放不下心,母亲为了追他,在他的面前摔死了。他为他母亲超度,说:「一子得道,九族升天;若不升天,诸佛妄语。」讲完这一句话,他的母亲马上超度升天。之后,他就为母亲处理后事。他讲一首偈:「我母多年迷自心,如今花开菩提林;当来三会若相止,归命大悲观世音。」如今因为这样的因缘,他超度他的母亲;若是未来再重逢,一定会遇到观世音来成就他的母亲的。有很多的故事实在是太不可思议,如果以世俗人的观点,会以为黄檗禅师很残忍,觉得他就和他母亲相认就好。但如果他和他母亲相认…

《六祖坛经讲记 第97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