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讲记 第97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他母亲可能至今还迷自心,永远没有因缘觉醒。这就是你要明白,表面上是无情,事实上才是慈悲。

  

  裴休是宰相,学问相当地好,佛法的境界也很高。有一天,裴休到一个寺院去参观,寺院有挂一些高僧的相。既然宰相来了,一定是住持要招待,住持就跟他讲这是某某高僧的相。裴休就直接问住持说:「高僧的相在此,但是高僧今在何处?」住持答不出来。这个时候,刚好寺院有一个人挂单,那个人就是黄檗禅师。当黄檗禅师听到裴休宰相问住持这句话,住持答不出来,黄檗禅师就走出来,请裴休宰相再讲一遍。他说:「高僧画在此,高僧今在何处?」黄檗禅师就喊宰相的名字「裴休」两个字,裴休就开悟了。所以裴休就拜黄檗为师。裴休宰相是个悟道的人,他的孩子学问也好,是翰林学士。他希望他的孩子好好地参究佛法,先到寺院去磨练才上京赴任。他孩子就到寺院去干活、担水。这个翰林学士就讲一句话:「翰林担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么消?」意思就是:「我这个翰林学士担水给你们这些和尚吃,你们承受得起吗?」住持听到这句话,就回他一句︰「老僧一柱香,能消万劫粮。」一句话就给他顶回去:「老僧只需要一柱香的功夫,就能够抵得过万劫的粮。」他们都是很有名、很有成就,对佛法的奉献都很大的人。

  

  六祖大师就开始预言。【同时兴化,】就是出家在家都是同时,就好像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徒弟。【建立吾宗;】就是让禅宗更加稳固。【缔缉伽蓝,】修建道场,〔伽蓝〕就是道场的意思,有道场才能够弘法。【昌隆法嗣。】让禅宗的法脉流传得更广。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这个法脉,〔从上〕以来,就是从以前到现在,这样的传承已经几代?【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大家要注意到,事实上已经很多人成佛了,你们不用怀疑,只是你看不到。【今以七佛为始:】不要讲太远,我们就谈最近的这七尊佛。【过去庄严劫,】也就是过去千佛的那个时代,他们的名号叫〔庄严劫〕。过去有一千尊佛,现在他讲的是最后那三尊。【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第九百九十八尊、第九百九十九尊、第一千尊。【今贤劫,】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劫,叫贤劫。【拘留孙佛、】第一尊。【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第四位是〔释迦〕牟尼佛。【是为七佛。】第五位将是弥勒佛。有时候你们在诵偈,每一尊佛都讲一首偈,也就叫传法偈。这是一佛传一佛,用一首偈来传,有禅宗的传承。

  

  【禅宗传心付法偈】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这七佛的偈你看起来好像懂,又好像不懂。这七首偈事实上都一样,但看起来好像不一样。文字不一样,法怎么会不一样?事实上都一样。这七首偈我不需要一偈一偈讲,白板黑字,你已经上《六祖坛经》那么久了,你应该一听就懂。我把这七首偈串连起来。你看了偈就说:「师父,我罪孽深重。」「哎呀,我福报很好。」这就是你看到的结果。福报大,有时候上天,罪恶深重,有时候堕三恶道,有时候是三善道,这你也不用高兴,还不是六道轮回?!福跟罪从哪里来?善跟恶,因为你行善,所以有福;因为你造恶、起恶念,所以有罪。但是,〔罪福皆空无所住〕,幻化之中无罪福。你不是要消业障吗?就要体悟到空性。你不体悟到空性,你的内心世界一直在惩罚自己,天堂地狱就在你的内心。你现在要听到真相吗?罪福本空,这指的是一个开悟见性的人,他罪福本空。我们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罪福本空是理上说,因果不空是事上讲。开悟的人也要受因果的报应,但是他不苦,所以报等于没有报。为什么他不苦?因为证悟到空性。你要会讲,不要讲到让人家说你昧了因果。当你一直在这边讲这个问题时,是因为你没有办法体悟到空性。你行善也不要放在心中,你过去已经做错了,也不要再内疚来惩罚自己,这叫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起诸善法本是幻,造作诸业亦是幻。〕不但善恶是空,善恶亦是幻化,所以六祖才会讲「不思善、不思恶。」有善恶,还是会有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能够体悟到吗?为什么说你在修行当中起恶念不要害怕?只要不要随它去就好了,你生起一个善念,也不要抓着它不放,因为两者皆是幻。谁在起善恶?谁在造罪福?就是你的身心,你的身心透过你的言行造罪。若是没有身心,怎么会起善恶?若是没有善恶,怎么会产生福跟罪?身心是什么?〔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就是我们所讲的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身心,你能照见你的身心皆空吗?它们只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但是凡夫不是执着他的身体生病了,甚至更糟糕,他爱美、爱漂亮,他抓着身体不放,不然就是活在一种内心的感觉,被精神的状态所束缚,他不明白身心本是幻。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心本无生因境有〕,你说心在哪里?因为那个境所以起那个心,所以你被境界转。身心就是我们所称的我,每一个人都有身心,但是身心亦是缘起性空,所以这个人是幻人,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什么叫真什么是假?永恒不变谓之真,会变化就不是真。道家常讲真人,跟佛家所讲的佛性意思是一样的,真人不是这个人,指的是那一颗清净的心。人就是身心假和,假设身心是空,这个人一定是幻。如果你没有透过因缘法的分析跟观察,也就是像我们早上所讲的,以人性的角度,你一直在保护你自己,因为你不明白人是幻化的,所以你一直在保护这个幻化的人。但这个人在哪里?古今的英雄好汉今在哪里?现在答案出来了,这个人不成立,身心怎么成立?身心不成立,善恶怎么成立?善恶不成立,罪福怎么成立?一道一道破,我们统称它叫缘起法,因缘而起。

  

  【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事实上世尊说法本来没有一个法,所以无一法可说。但是,〔无法法亦法〕,〔无法〕这个法还是法,又拉回来。〔今付无法时〕,就是传法,传什么法?传〔无法〕。你以为他在绕口令吗?他讲的是真实,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龙树菩萨讲的。你读《金刚经》,燃灯佛并没有传法给释迦牟尼佛。所以达摩有几个徒弟,一个个问:「你跟我那么多年,一个个起来说。」到最后二祖慧可只是顶礼问讯,什么都没有讲,就是他明白这个精髓。要讲什么?〔法法何曾法〕,诸法实相,何曾真的有一个法。所以说缘起法,只是一个假名叫缘起法。为什么?缘起的当下就是性空,所以说实在并没有一个法,连法都破了。这后面的系列是因为这个法所生起的,现在连这个法都破了,这时候你的自性才是真正的清净,才会回归「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七首偈贯连起来,就是在讲这个。你去《景德传灯录》查三十三佛所讲的偈,不离开这个概念。所以我列出这七首偈,就足以让你开悟修行,也不用贪多。今天听到这七首偈,好好回去悟就够了,该满足了。

  

  假设过去你已经错过了,也不要期待未来,好好地把握当下。六祖大师很慈悲,他连最后要圆寂了,还怕弟子不清楚,一再地为弟子们讲,事实上已经讲过很多遍了,我们看《六祖坛经》,会觉得很感动。有什么问题,把握当下,你们不要以为下一刻、下一秒还会有什么机会。你的脑袋也不要告诉你:「我以后再慢慢学。」能够领悟是刹那之间的,不能够领悟,一辈子你也听不懂。为什么我们不能领悟?是因为我们当下的心不能够放下。但你偏偏不放下,你一直用你的脑袋在生活,你一直觉得你可以慢慢来,实际上就是在障碍自己。所以我们读《坛经》,你要把握住这个机会,重点你要学,不是学脑袋,学脑袋的东西我不教。什么叫学脑袋的东西我不教?比如说:「我好想知道《金刚经》在说什么?」或者你们现在好像知道《易经》在说什么,你想要知道这个干嘛?但是我们的潜意识想知道它在讲什么,这叫脑袋,叫知识,这个我不教。我们从以前到现在都犯这种毛病,我们一直希望所有的学问你都懂。比如说:「股票我不懂,我需要知道。」「投资理财我不懂,我想知道。」比如说:「我想成功,你可以教我怎么成功吗?知识份子喜欢知识性的东西,所以他猛读书;商人喜欢钱,所以他猛赚钱;父母亲的注意力就是摆在子女身上。但你想过一个问题吗?事实上我们今天谈《六祖坛经》,谈佛法,只有一个重点,我是希望,我只教你如何了解你自己,而不是叫你去了解那本经在说什么,那没有意义,那叫知识。你想过这个问题了吗?你很好学,一天到晚在研究很多东西,但你为什么不研究你自己?!我们今天就是要研究你自己,彻底了解你自己。当你彻底了解自己的那一刻就叫做明心见性,六祖所讲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我已经彻底地了解我自己了!

  

  我真诚、坦白地跟各位讲,我讲的话你可以回去思考看看。天底下所有的问题都是出自你不了解你自己:「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升学?」「我到底要不要创业?」「我到底要不要去考公家机关?」「我到底要不要结婚?」「我到底要不要出家?」「我到底要不要修行?」「我到底要不要移民?」你为什么会这样问?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世间法跟佛法,没有那么狭隘,不要把佛法当成是想修行的人才要学的,没有那么狭隘。每个人都有生命,无论你是谁,如果你活着不了解你自己,你不觉得人生这一趟来是白来的吗?就是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所以你不知道你到底是要冲还是要守,到底是要为别人的价值观而活,还是活出你自己呢?如果要活出你自己,你不了解自己,根本没有能力活出自己。你问我一百个一万个问题都一样,都源自你不了解自己,赶快从今天开始好好地了解你自己。你会说:「我了解我自己,再怎么看都是这个样子,心情就是起起伏伏,胡思乱想。」所以你就以为已经了解自己了,这样是不对的。你不可以说观察到自己是这个样子,就认为你就是这样,不是的。你不要以为你已经把自己看清楚了,你这是否认自己。你说:「人嘛,就一定有痛苦嘛,就一定有七情六欲嘛,就一定有忧悲苦恼嘛!」你为什么下这个结论?没有学的人就知道这个事情,你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但是你所得到的结论居然是跟没有学的人一样,你根本没有了解你自己。你会说:「了解自己很困难呢!」不要这么讲,你讲这种话对你没有意义。

  

  你们有没有了解因果的?因果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发明,因果是世间的定律,世间的真理,因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说,你看书很清楚,因为书白纸黑字,容易看。如果看你自己,反而不清楚,因为你的心没有字。你说你的心有什么?你说心什么都没有,但是它又会胡思乱想,这就很奇妙。你看书跟看你的心还不是一样?就是看。你要相信,看一遍有看一遍的认识,看一百遍有一百遍的认识,看一千遍有一千遍的认识,一定会认识更深。你观你的心跟看书亦复如是,你这样看书,也看你的心,有一天你一定会觉得很惊讶。你看得胡思乱想,没有关系,你继续看,看到最后它就会不一样,你一定会看出端倪,一定会看出线索,一定会看到真相,除非你放弃。这个理论很单纯,它并不抽象,因为它是你自己。所以今天不要谈你的程度怎么样,你的脑袋不要管,不要在那边猜想,你只管你到底有没有每天好好地观察自己。如果你没有做,事实上你就没有做,如果你有做,请你相信自然界的法则,你一定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直到看清那一刹那,就叫明心见性,就是这样而已,很单纯。所以我说今天这个课完了之后,以后你要用功也是这个样子而已,无论你以后要去听什么课,无论你是市农工商,但是要了解你的自性,连一日你都不能够错过,因为没有比这个更重要。假设你要彻底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目的,还是人生的价值,你就要好好地去了解你自己。当你了解之后,事实上你就懂了,你就懂之前那些烦恼都是白烦恼了,你以前的那些恐惧跟不安都是多余的。但是在你还没有了解之前,你没有办法,因为你心不安。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你自己。我所讲的自己就是心,我所讲的心就是佛性,我所讲的佛性就是空,我所讲的空就是缘起,我所讲的缘起就是整体。我好像是在绕口令,但如果你不懂这些口令,我就告诉你,就是你自己。我们佛法在讲「诸法无我」,我怕跟你谈「无我」,你会想到底有没有我?去观察。观察到最后,这些名词都叫做戏论,它自然会止息,你自然会看清楚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状态。现在跟你讲「空」也只是知识,没有意义;跟你讲「无我」也是知识,对你也没有什么帮助;跟你讲众生皆有佛性,但我们现在都是以人性看人生、看自己,所以大家都一样自私丑陋,有七情六欲。用功的方向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六祖坛经讲记 第97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