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母親可能至今還迷自心,永遠沒有因緣覺醒。這就是你要明白,表面上是無情,事實上才是慈悲。
裴休是宰相,學問相當地好,佛法的境界也很高。有一天,裴休到一個寺院去參觀,寺院有挂一些高僧的相。既然宰相來了,一定是住持要招待,住持就跟他講這是某某高僧的相。裴休就直接問住持說:「高僧的相在此,但是高僧今在何處?」住持答不出來。這個時候,剛好寺院有一個人挂單,那個人就是黃檗禅師。當黃檗禅師聽到裴休宰相問住持這句話,住持答不出來,黃檗禅師就走出來,請裴休宰相再講一遍。他說:「高僧畫在此,高僧今在何處?」黃檗禅師就喊宰相的名字「裴休」兩個字,裴休就開悟了。所以裴休就拜黃檗爲師。裴休宰相是個悟道的人,他的孩子學問也好,是翰林學士。他希望他的孩子好好地參究佛法,先到寺院去磨練才上京赴任。他孩子就到寺院去幹活、擔水。這個翰林學士就講一句話:「翰林擔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麼消?」意思就是:「我這個翰林學士擔水給你們這些和尚吃,你們承受得起嗎?」住持聽到這句話,就回他一句︰「老僧一柱香,能消萬劫糧。」一句話就給他頂回去:「老僧只需要一柱香的功夫,就能夠抵得過萬劫的糧。」他們都是很有名、很有成就,對佛法的奉獻都很大的人。
六祖大師就開始預言。【同時興化,】就是出家在家都是同時,就好像一個是師父,一個是徒弟。【建立吾宗;】就是讓禅宗更加穩固。【締緝伽藍,】修建道場,〔伽藍〕就是道場的意思,有道場才能夠弘法。【昌隆法嗣。】讓禅宗的法脈流傳得更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這個法脈,〔從上〕以來,就是從以前到現在,這樣的傳承已經幾代?【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大家要注意到,事實上已經很多人成佛了,你們不用懷疑,只是你看不到。【今以七佛爲始:】不要講太遠,我們就談最近的這七尊佛。【過去莊嚴劫,】也就是過去千佛的那個時代,他們的名號叫〔莊嚴劫〕。過去有一千尊佛,現在他講的是最後那叁尊。【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第九百九十八尊、第九百九十九尊、第一千尊。【今賢劫,】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一劫,叫賢劫。【拘留孫佛、】第一尊。【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第四位是〔釋迦〕牟尼佛。【是爲七佛。】第五位將是彌勒佛。有時候你們在誦偈,每一尊佛都講一首偈,也就叫傳法偈。這是一佛傳一佛,用一首偈來傳,有禅宗的傳承。
【禅宗傳心付法偈】
【毗婆屍佛偈: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這七佛的偈你看起來好像懂,又好像不懂。這七首偈事實上都一樣,但看起來好像不一樣。文字不一樣,法怎麼會不一樣?事實上都一樣。這七首偈我不需要一偈一偈講,白板黑字,你已經上《六祖壇經》那麼久了,你應該一聽就懂。我把這七首偈串連起來。你看了偈就說:「師父,我罪孽深重。」「哎呀,我福報很好。」這就是你看到的結果。福報大,有時候上天,罪惡深重,有時候墮叁惡道,有時候是叁善道,這你也不用高興,還不是六道輪回?!福跟罪從哪裏來?善跟惡,因爲你行善,所以有福;因爲你造惡、起惡念,所以有罪。但是,〔罪福皆空無所住〕,幻化之中無罪福。你不是要消業障嗎?就要體悟到空性。你不體悟到空性,你的內心世界一直在懲罰自己,天堂地獄就在你的內心。你現在要聽到真相嗎?罪福本空,這指的是一個開悟見性的人,他罪福本空。我們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罪福本空是理上說,因果不空是事上講。開悟的人也要受因果的報應,但是他不苦,所以報等于沒有報。爲什麼他不苦?因爲證悟到空性。你要會講,不要講到讓人家說你昧了因果。當你一直在這邊講這個問題時,是因爲你沒有辦法體悟到空性。你行善也不要放在心中,你過去已經做錯了,也不要再內疚來懲罰自己,這叫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偈: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起諸善法本是幻,造作諸業亦是幻。〕不但善惡是空,善惡亦是幻化,所以六祖才會講「不思善、不思惡。」有善惡,還是會有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能夠體悟到嗎?爲什麼說你在修行當中起惡念不要害怕?只要不要隨它去就好了,你生起一個善念,也不要抓著它不放,因爲兩者皆是幻。誰在起善惡?誰在造罪福?就是你的身心,你的身心透過你的言行造罪。若是沒有身心,怎麼會起善惡?若是沒有善惡,怎麼會産生福跟罪?身心是什麼?〔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就是我們所講的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身心,你能照見你的身心皆空嗎?它們只不過是因緣和合的。但是凡夫不是執著他的身體生病了,甚至更糟糕,他愛美、愛漂亮,他抓著身體不放,不然就是活在一種內心的感覺,被精神的狀態所束縛,他不明白身心本是幻。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心本無生因境有〕,你說心在哪裏?因爲那個境所以起那個心,所以你被境界轉。身心就是我們所稱的我,每一個人都有身心,但是身心亦是緣起性空,所以這個人是幻人,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人。什麼叫真什麼是假?永恒不變謂之真,會變化就不是真。道家常講真人,跟佛家所講的佛性意思是一樣的,真人不是這個人,指的是那一顆清淨的心。人就是身心假和,假設身心是空,這個人一定是幻。如果你沒有透過因緣法的分析跟觀察,也就是像我們早上所講的,以人性的角度,你一直在保護你自己,因爲你不明白人是幻化的,所以你一直在保護這個幻化的人。但這個人在哪裏?古今的英雄好漢今在哪裏?現在答案出來了,這個人不成立,身心怎麼成立?身心不成立,善惡怎麼成立?善惡不成立,罪福怎麼成立?一道一道破,我們統稱它叫緣起法,因緣而起。
【拘留孫佛偈: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
【迦葉佛偈:一切衆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牟尼佛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事實上世尊說法本來沒有一個法,所以無一法可說。但是,〔無法法亦法〕,〔無法〕這個法還是法,又拉回來。〔今付無法時〕,就是傳法,傳什麼法?傳〔無法〕。你以爲他在繞口令嗎?他講的是真實,因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龍樹菩薩講的。你讀《金剛經》,燃燈佛並沒有傳法給釋迦牟尼佛。所以達摩有幾個徒弟,一個個問:「你跟我那麼多年,一個個起來說。」到最後二祖慧可只是頂禮問訊,什麼都沒有講,就是他明白這個精髓。要講什麼?〔法法何曾法〕,諸法實相,何曾真的有一個法。所以說緣起法,只是一個假名叫緣起法。爲什麼?緣起的當下就是性空,所以說實在並沒有一個法,連法都破了。這後面的系列是因爲這個法所生起的,現在連這個法都破了,這時候你的自性才是真正的清淨,才會回歸「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七首偈貫連起來,就是在講這個。你去《景德傳燈錄》查叁十叁佛所講的偈,不離開這個概念。所以我列出這七首偈,就足以讓你開悟修行,也不用貪多。今天聽到這七首偈,好好回去悟就夠了,該滿足了。
假設過去你已經錯過了,也不要期待未來,好好地把握當下。六祖大師很慈悲,他連最後要圓寂了,還怕弟子不清楚,一再地爲弟子們講,事實上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我們看《六祖壇經》,會覺得很感動。有什麼問題,把握當下,你們不要以爲下一刻、下一秒還會有什麼機會。你的腦袋也不要告訴你:「我以後再慢慢學。」能夠領悟是刹那之間的,不能夠領悟,一輩子你也聽不懂。爲什麼我們不能領悟?是因爲我們當下的心不能夠放下。但你偏偏不放下,你一直用你的腦袋在生活,你一直覺得你可以慢慢來,實際上就是在障礙自己。所以我們讀《壇經》,你要把握住這個機會,重點你要學,不是學腦袋,學腦袋的東西我不教。什麼叫學腦袋的東西我不教?比如說:「我好想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或者你們現在好像知道《易經》在說什麼,你想要知道這個幹嘛?但是我們的潛意識想知道它在講什麼,這叫腦袋,叫知識,這個我不教。我們從以前到現在都犯這種毛病,我們一直希望所有的學問你都懂。比如說:「股票我不懂,我需要知道。」「投資理財我不懂,我想知道。」比如說:「我想成功,你可以教我怎麼成功嗎?知識份子喜歡知識性的東西,所以他猛讀書;商人喜歡錢,所以他猛賺錢;父母親的注意力就是擺在子女身上。但你想過一個問題嗎?事實上我們今天談《六祖壇經》,談佛法,只有一個重點,我是希望,我只教你如何了解你自己,而不是叫你去了解那本經在說什麼,那沒有意義,那叫知識。你想過這個問題了嗎?你很好學,一天到晚在研究很多東西,但你爲什麼不研究你自己?!我們今天就是要研究你自己,徹底了解你自己。當你徹底了解自己的那一刻就叫做明心見性,六祖所講的「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我已經徹底地了解我自己了!
我真誠、坦白地跟各位講,我講的話你可以回去思考看看。天底下所有的問題都是出自你不了解你自己:「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升學?」「我到底要不要創業?」「我到底要不要去考公家機關?」「我到底要不要結婚?」「我到底要不要出家?」「我到底要不要修行?」「我到底要不要移民?」你爲什麼會這樣問?因爲你不了解你自己。世間法跟佛法,沒有那麼狹隘,不要把佛法當成是想修行的人才要學的,沒有那麼狹隘。每個人都有生命,無論你是誰,如果你活著不了解你自己,你不覺得人生這一趟來是白來的嗎?就是因爲你不了解你自己,所以你不知道你到底是要沖還是要守,到底是要爲別人的價值觀而活,還是活出你自己呢?如果要活出你自己,你不了解自己,根本沒有能力活出自己。你問我一百個一萬個問題都一樣,都源自你不了解自己,趕快從今天開始好好地了解你自己。你會說:「我了解我自己,再怎麼看都是這個樣子,心情就是起起伏伏,胡思亂想。」所以你就以爲已經了解自己了,這樣是不對的。你不可以說觀察到自己是這個樣子,就認爲你就是這樣,不是的。你不要以爲你已經把自己看清楚了,你這是否認自己。你說:「人嘛,就一定有痛苦嘛,就一定有七情六欲嘛,就一定有憂悲苦惱嘛!」你爲什麼下這個結論?沒有學的人就知道這個事情,你已經學了一段時間,但是你所得到的結論居然是跟沒有學的人一樣,你根本沒有了解你自己。你會說:「了解自己很困難呢!」不要這麼講,你講這種話對你沒有意義。
你們有沒有了解因果的?因果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發明,因果是世間的定律,世間的真理,因果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比如說,你看書很清楚,因爲書白紙黑字,容易看。如果看你自己,反而不清楚,因爲你的心沒有字。你說你的心有什麼?你說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又會胡思亂想,這就很奇妙。你看書跟看你的心還不是一樣?就是看。你要相信,看一遍有看一遍的認識,看一百遍有一百遍的認識,看一千遍有一千遍的認識,一定會認識更深。你觀你的心跟看書亦複如是,你這樣看書,也看你的心,有一天你一定會覺得很驚訝。你看得胡思亂想,沒有關系,你繼續看,看到最後它就會不一樣,你一定會看出端倪,一定會看出線索,一定會看到真相,除非你放棄。這個理論很單純,它並不抽象,因爲它是你自己。所以今天不要談你的程度怎麼樣,你的腦袋不要管,不要在那邊猜想,你只管你到底有沒有每天好好地觀察自己。如果你沒有做,事實上你就沒有做,如果你有做,請你相信自然界的法則,你一定會越來越了解自己,直到看清那一刹那,就叫明心見性,就是這樣而已,很單純。所以我說今天這個課完了之後,以後你要用功也是這個樣子而已,無論你以後要去聽什麼課,無論你是市農工商,但是要了解你的自性,連一日你都不能夠錯過,因爲沒有比這個更重要。假設你要徹底了解生命的意義,生活的目的,還是人生的價值,你就要好好地去了解你自己。當你了解之後,事實上你就懂了,你就懂之前那些煩惱都是白煩惱了,你以前的那些恐懼跟不安都是多余的。但是在你還沒有了解之前,你沒有辦法,因爲你心不安。爲什麼?因爲你不了解你自己。我所講的自己就是心,我所講的心就是佛性,我所講的佛性就是空,我所講的空就是緣起,我所講的緣起就是整體。我好像是在繞口令,但如果你不懂這些口令,我就告訴你,就是你自己。我們佛法在講「諸法無我」,我怕跟你談「無我」,你會想到底有沒有我?去觀察。觀察到最後,這些名詞都叫做戲論,它自然會止息,你自然會看清楚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狀態。現在跟你講「空」也只是知識,沒有意義;跟你講「無我」也是知識,對你也沒有什麼幫助;跟你講衆生皆有佛性,但我們現在都是以人性看人生、看自己,所以大家都一樣自私醜陋,有七情六欲。用功的方向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六祖壇經講記 第97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