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96)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有情】有情的众生,指的是我们。【即解动,】我们有觉性,能够理解,能够因为理〔解〕而有所行〔动〕。【无情】无情的草木【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切记,修行不是叫你什么事情都不做,不是只会坐在那边打坐,只会坐在那里念佛、看书或诵经,不是那个样子,不是叫你坐在那边〔不动〕,这样就形同草木。我简单地讲,这样的修行人,对世界、对众生到底有什么利益可言呢?这样修是一滩死水,而且你不是真正的宁静,不是真正的不动。六祖所讲的不动是心不动,不是叫你不去做,不是叫你身不动,有的人口动身不动,有的人身动口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假设你要达到真正的〔不动〕,讲的就是你的内心不被影响,真正的境界就是〔动上有不动〕。套一句大家常讲的话,就是风雨中的宁静。风雨就是动,但是在风雨当中,你能够真正的宁静,那叫不动。哪里动?要不要上班?要,要赶快去上班;要不要煮饭?要不要洗衣服?要不要整理家事?这个有碍到你修行吗?没有,凭良心讲。「师父,既然上班不碍修行,您为什么出家?」「我这样也是上班啊!」「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因为出家也是一种行业,行行出状元嘛。」状元就是开悟!有时候你也不要讲那么复杂,你就把我当成一行就好了。出家跟你们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一行很容易体悟三个字「享清福」。你们自己去想想,真的,世间最大的福报莫过清福。那你为什么不享清福?〔动上〕就是我们人在红尘,但是心要不染尘。我们动,我们常常在说生活,生活就是生命活动的过程,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运作,所以都在动。你能够不动吗?所有的现象都是无常,都在变化,它随时都在变动,你要到哪里去找一个不动?纵使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动,哪里有不动的境界?!因为动,你才能够体会到那种宁静。比如说你自己心情不好,你走到山上听到虫鸣鸟叫,但是你的心变得很静,这种感觉每个人都会有吧!比如你现在听音乐,音乐本身是动态的,但是你听起来就是很静。并不是你没有那个经验,而是你不明白这样的经验是二十四小时都有,你没有办法体悟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你觉得人生很累,很劳碌。「这样动来动去如何修行?」这是你的陷阱,你不是没有这样的经验,虽然这个经验跟六祖说的还差一点点,但它有一点味道。你如果能更深一层去体会这种味道,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内心世界是不容易受影响的,这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才说直心是道场,所以才说「心净即佛土净」,所以大家要好好地体悟〔动上有不动〕,你们自己在家里用功就好了,不用说隔壁邻居都已经睡觉了,或是洗完澡,或是麻将打完了你才修行、才用功,你要随缘用功。但是你也要有拣择的智慧,为什么有极乐世界?就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你修行,就好像你现在尽量创造好的环境让孩子学习。当你可以拣择,那是一种智慧,当你不能拣择,你就要随遇而安。所以有的人要讲事情,只理会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听说「心净即佛土净」,就什么都不管,这样就是只理会事。各位,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要圆融,不是说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不要事。比如说,我现在住的茅棚,旁边有另外一位法师,看到法师的环境,就说:「法师,你的环境也可以整理一下。」他跟我讲:「心净即佛土净。」其实有时候我很调皮,我很想把粪水泼在他面前,然后说「心净即佛土净」。你讲这句话,要有这个功夫,不可以只明白道理,但是环境不打扫。理事要圆融嘛!所以为什么寺院要庄严?要不大家都把垃圾都倒在寺院就好了。读《坛经》要注意,你要真正懂,不要偏一边。〔动上〕,这个动讲的是一切都是无常,你到哪里它都变,但在变的过程中你应该用智慧,应该明白怎么安排、怎样拣择。你在修行当中,要老实面对自己,这个法门不适合你就要放弃,适合你就要老实。【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讲的是〔无情〕的众生。有情的众生不能够离开这些现象,要在这些变化的现象当中随缘不染境。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前面这两句我们已经讲过了。你要〔分别〕动静真假,能分清楚,就能够〔第一义不动〕,就是自性不动,自性不被影响。【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你有如此的正见,就知道自己的佛性〔真如〕本性怎么起妙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奉劝所有〔学道〕修行的人,大家要精进,好好地用心,用心生活,用觉性来生活。【莫于大乘门,】你今天听闻到最究竟的〔大乘〕法门。【却执生死智。】你却觉得有生有死,觉得〔生死〕是对应的,那是二法、是对治。大乘门是本来就没有生死,所以不要执着在生死的对应,也就是不要落入二乘。【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如果他跟你同见同行,我们可以共同来探讨究竟义,最上乘法。【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要记得这句话,你一定不要跟别人相争。这四句就是指的随缘度众,有的人因缘跟你不同,所以他的思想概念就跟你不一样,你不要争,人家跟你理念不一样,不可以说他错,只能说不相应,彼此尊重对方的法门。【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你只要开口跟人家争,就是自己执迷不悟。有时候跟人家谈法义,两三句你就知道他的知见,这样就好了。比如说你在读大乘经典,大乘就是中国的汉传佛教,但有人觉得大乘非佛说,你不要争,也不要紧张,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已经有很多人开悟给你看了。【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我们常听到很多人这么讲,他的法门最殊胜,或是现在末法时代,只有修这个法门能够得救,其他的法门不能,你就静静地,不要争。如果你执逆诤辩,事实上已经诽谤了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说的,你到中药房去,如果中药房里只卖一种药,那叫中药房吗?中药房假设卖一千种药,请问哪一种药能治病?所以,我已经讲完了,合适的就是好药,看你是什么病,我就开什么药给你吃。你要清楚你是什么病。明明是感冒,你却吃腹泻的药,明明睡不着,你却吃酸痛的药,你的病怎么会好?!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修行离不开心,假设离开心,叫心外求法,是外道。【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今天我们学了佛法,你是不是能够〔依法修行〕呢?【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接下来要谈两个问题:一是六祖大师的衣钵,二是法要传给谁。【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回顾第一章,六祖大师本来在山中修行,因韦刺史请他到大梵寺讲堂为大众开示,六祖大师讲经说法三十几年当中这些法宝已稍作整理,成为一部经。我们为了恭敬大师,称之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法宝〕,你知不知道它的可贵之处?这个法这么好,就是宝,就像开经偈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今天读任何一本经,都有甚深的因缘。你们虽然在学佛,但有的经典可能这一辈子没有机会学到,比如说《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金刚经》等等的这些经,这些经都很好,就看你的因缘和程度,但你也不要贪多。有因缘,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最好一门深入,这样才不会耽误自己。人生真的是很无常,短短几十年,有时候不用功,错过此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就好像你们有问题要把握机会问。学了佛法最主要就是要破你的执着,让你能够彻底放下,让你明心见性,心开悟解,解脱自在。【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六祖惠能大师讲东西敢承担,他讲的是正法,按照此法修行,他用自己修行的成就跟你担保,这叫正法。大家…
《六祖坛经讲记 第96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