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在学佛法,大家接触不同的道场、法师或是上师,但是你学的是不是正法,没有人知道。有时候你听出家人讲,听在家人讲,有时候你听显教讲,听密教的讲,正不正知道吗?不要以为你听到的都是正法,你应该多用功,多看看佛经,才知道讲得正不正确,否则你根本没有一个依据谁是正。六祖说的正法就是他说的没有一法不符合佛意,你可以通过你的努力用功去印证。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表明很清楚,我们现在讲法所传的是「以心印心」的心法,领悟的你就拿去用,不能够领悟的讲太多你反而不得力。有的人不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是因为有时候你不堪承受。所以佛很慈悲,用你的程度讲你受用的法。我们应该因材施教,你们身边有很多朋友,同参道友,你不需要将你所学的全盘灌输给他。你要先知道他的程度、层次或他的好恶。喜欢儒家思想的,你可以用儒家思想来帮助他。只要你的知见正确,任何一本经让你讲都是圆满的,圆人法法皆圆。如果你是个明心见性的人,法法都能够直指人心,这叫做你已经深入法义,你能够用他最能够明白的概念来为他说法,内不内行就看你怎么说。所以我常讲:「来,不要讲一句佛法,讲给我听听看。」但是大家都掉入陷阱,因为任何一句话都是佛法。但有些人听我这样讲反而吓一跳,他不敢讲,你现在开口是佛法,闭口是佛法,只是你讲得中不中肯而已。【盖为汝等信根淳熟,】现在法海问要传法给谁,六祖大师并不说一个人,他说〔汝等〕,指的是你们。【决定无疑,堪任大事。】我们常说你是佛弟子,就要负担起如来家业。你们要承担起来,就好像我们是家庭里的长子,要担起家业。当父亲不在了,长子为父,你就要承担。你觉得如来的法很好,大家应该共襄盛举。【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六祖今天除了不传衣钵,除了五祖弘忍的交待,还有达摩祖师以前就讲一首偈。若不是六祖大师点破,有时候我们看不懂它到底在讲什么。【偈曰:吾本来兹土,】指达摩祖师本人,他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法救迷情。】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传顿教法门,也就是佛的心印,或是传我们所讲的禅法。祖师达摩来到中国时,佛法已经传到中国了,可惜那时候开悟见性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很多人都把它当成学问在探讨,或只停留在修身养性,这是很可惜的。所以达摩祖师来到中国,还有人要害他,只是达摩祖师功夫太好了,所以怎么害他都害不死,这就是一种示现。【一花开五叶,】〔一花〕指达摩祖师本人。〔五叶〕从他下面,就是五个人,就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刚好五叶。【结果自然成。】第一指达摩祖师的任务完成;二是指会有六祖惠能大师来开花结果,让佛法兴盛。中国的佛法之所以会兴盛,当然要归功很多人,但是,后人共推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六祖惠能,真是传奇!假设他没有展现这样的禅法,没有把禅跟生活融合在一起,我们这些中国读书人是不能信服啦!达摩已经预言说未来会怎么样,你要明白一个开悟见性的人不但知过去,也知未来,太不可思议。但是,难道你没有这个能力吗?有。比如说,有时候你心很乱,你可能没有想到什么,但是如果心静下来,你就会想到一些事情。如果你的心更静,想的范围就越广。如果你真正能够达到彻底的清净,你知道你的能力吗?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你们有佛性,只是现在心净不下来,所以障碍住自己的佛性。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前面有「各各摄心」,回归心的目的就是净化你的心,如果你的心没有净,就不是修行。你要切记我所讲的这一句话,比如说你现在坐在这里,你自己敲木鱼、诵经,但是你在做这件事当中,你的心没有净,就不是修行。同理,你坐在那边念阿弥陀佛,你跪在佛前拜八十八佛,无论多少时间,只要你的心没有净,事实上你都不是修行。简单讲,那些都叫做修行的形式,你心没有净下来,你所做的那些都不是修行,只不过是结个佛缘。如果你的心能够净下来,你所做的事,不管做什么事,统称都叫做修行。比如说我现在在外面散步,我心能净下来,事实上就是修行。你现在在喝茶,能够净化你的心,就是修行。这样的关键你到底能不能抓住呢?很多人做了一辈子,所做的都是修行的形式。譬如有的师父,他在赶经忏,那这样是不是修行?这要问他的内在,假设他在诵经、做佛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清净的,他就是在修行,否则就不是。所以无论你现在修任何法门,或是你跟那个师父学,只要你心清净即修行,心不清净就不是修行。心如何清净?执着就不清净,染着就不清净。离开执着,离开染着,离开那些境界,心才能够清净,所以「心净即佛土净」是这个意思。你要真正地达到那个境界,否则我看你还是找个好环境修行,就好像你要找个好学校、好老师、好同学、好师父修行。这叫环境。你的程度不够,外面的境界对你是有影响的。【听吾说法。】六祖大师慈悲,把心净下来,六祖大师说的法大家才会受益。一样的道理,上根利智的人,法师还没有开口,他就开悟了。因为法师还没有说,他就万缘放下,当然就开悟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还没有说法,迦叶尊者不就相应了吗?!不用说就懂了。
【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信。你要深信这个事实,你自己是佛,你千万不要怀疑。你说:「师父,我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因为你睡着了,当然不知道,你醒了就知道了。「我才不相信。」我说你是佛祖,你就说你是妖魔鬼怪;我说你真有智慧,你就说你真傻。有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你要把他往上拉,他就是越往回走。就像昨天跟班长谈到人生有很多陷阱。我说:「没有关系,虽然都是陷阱,你爬得起来就好。」没有错,人生有很多陷阱,你已经都跳下去了,也踏到地雷了,但是现在爬得起来就好。不要再躺了,爬起来。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掉进陷阱爬起来就好了。【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解。六祖大师先讲那句话叫你信,你真信才能够真正地去理解。如果有人为你说法你怀疑,事实上你是没有办法受益的,那又如何去理解呢?!这句话简单地讲,就是「心外无境,境外无心」,表面上是外面的境界,事实上是你的内心。我们都知道佛印跟苏东坡的一个故事,苏东坡看佛印像牛粪,那是苏东坡的境界;佛印看苏东坡像佛,那是佛印心中的境界。所以,境界就是境界,汝心自生分别,所以境原无好丑,好丑起于心。钱就是钱,钱没有善恶,是用钱的人产生的善恶。所以有人说修行一定要贫穷,为什么非要这样?富不是一样?不见得要贫道,那知见还是有问题!别人的想法跟你不一样,不可以说他错;别人的穿著跟你不一样,你不可以说他奇装异服;别人的兴趣跟你不一样,不可以说他怪胎。我们的很多概念真是没有道理,但我们总以为很有道理,难怪你不能开悟。你明白道理了,事实上你看这个世间都很顺眼。你如何看得顺眼?那是因为你明理,所以你心柔软,你看这个世间真的顺眼。如果别人跟你不一样你就不顺眼,那是你的心自己起分别。【故经云:】这是出自《楞伽经》的一句话。【「心生种种法生,】如果你的心起一个善念,这个善就能成就。【心灭种种法灭。」】如果你退道,它也就退道了。所以要看自心的生灭,看自心的作用。深解法义的人,事实上自我觉察能力是很强的,尤其是学禅宗的人,他的心观照能力很强,对自己的观念察觉也很锐利,那个就是觉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大家要去培养这样的功夫。【若欲成就种智,】〔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你要成就佛的圆满的智慧。【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需要达到这两种境界。这两种乍看好像差不多,但还是不同。〔一相三昧〕指的是现象,你面对一切现象境界,〔三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你不被影响的意思。〔一行三昧〕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动静语默,内心不被影响,内心能够得定,能够自在。我们不要说这两个成就,光是一个成就就了不起了。比如说你现在坐着,看到外面的现象的变化,你的内心还是很稳定,那叫〔一相三昧〕。比如你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开会,跟主管同事之间的沟通,跟客户的互动,一直到回家,解决家里的一些问题,一直到你晚上睡觉,整天的过程中,内心都是清净的,那叫〔一行三昧〕。越说越困难,我们不要说清净这两个字,光是说不生气,这比较简单,但你都做不到。慢慢练习,先从不要紧张开始练习,接着练习不要怀疑。不怀疑表面上好像很简单,但是,你心中都有疑,所以疑神疑鬼。叫你不怀疑,你怀疑习惯了,只要一风吹草动,晚上就睡不着。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不要执着那个现象。【于彼相中不生憎爱,】我们很容易在现象中产生喜欢跟讨厌,喜欢起贪,讨厌起瞋,这是在学佛当中相当强烈的概念。但是你只要能够在这里修就了不起,「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就开悟了。离开贪跟瞋,就是爱跟恨,就是喜欢跟讨厌,这样就开悟了。【亦无取舍,】心中不起爱憎,自然就不会〔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随着因缘。就像世间有成败兴衰,《三国演义》刚开始就讲,「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世间的人没有办法看清楚这个概念,都想〔利〕,想〔成〕,所以他不能接受不利,不能接受败,就好像接受花开不接受花谢一样。很多的东西可以叫一个周期,一个回圈,我们看一天日升日落不就知道了吗?!有的东西时间到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佛法还不是在印度灭亡?那有没有因为这样,释迦牟尼佛就出来捶胸顿足?没有,这是因缘条件。佛法在印度灭亡反而在中国兴盛,就代表法不是印度人的权利,法是普遍一切,是普遍的现象,它并不属于谁的。释迦牟尼佛不是创造真理,而是他发现…
《六祖坛经讲记 第96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