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第96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都在學佛法,大家接觸不同的道場、法師或是上師,但是你學的是不是正法,沒有人知道。有時候你聽出家人講,聽在家人講,有時候你聽顯教講,聽密教的講,正不正知道嗎?不要以爲你聽到的都是正法,你應該多用功,多看看佛經,才知道講得正不正確,否則你根本沒有一個依據誰是正。六祖說的正法就是他說的沒有一法不符合佛意,你可以通過你的努力用功去印證。

  

  【今爲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表明很清楚,我們現在講法所傳的是「以心印心」的心法,領悟的你就拿去用,不能夠領悟的講太多你反而不得力。有的人不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是因爲有時候你不堪承受。所以佛很慈悲,用你的程度講你受用的法。我們應該因材施教,你們身邊有很多朋友,同參道友,你不需要將你所學的全盤灌輸給他。你要先知道他的程度、層次或他的好惡。喜歡儒家思想的,你可以用儒家思想來幫助他。只要你的知見正確,任何一本經讓你講都是圓滿的,圓人法法皆圓。如果你是個明心見性的人,法法都能夠直指人心,這叫做你已經深入法義,你能夠用他最能夠明白的概念來爲他說法,內不內行就看你怎麼說。所以我常講:「來,不要講一句佛法,講給我聽聽看。」但是大家都掉入陷阱,因爲任何一句話都是佛法。但有些人聽我這樣講反而嚇一跳,他不敢講,你現在開口是佛法,閉口是佛法,只是你講得中不中肯而已。【蓋爲汝等信根淳熟,】現在法海問要傳法給誰,六祖大師並不說一個人,他說〔汝等〕,指的是你們。【決定無疑,堪任大事。】我們常說你是佛弟子,就要負擔起如來家業。你們要承擔起來,就好像我們是家庭裏的長子,要擔起家業。當父親不在了,長子爲父,你就要承擔。你覺得如來的法很好,大家應該共襄盛舉。【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六祖今天除了不傳衣缽,除了五祖弘忍的交待,還有達摩祖師以前就講一首偈。若不是六祖大師點破,有時候我們看不懂它到底在講什麼。【偈曰:吾本來茲土,】指達摩祖師本人,他從印度來到中國。【傳法救迷情。】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傳頓教法門,也就是佛的心印,或是傳我們所講的禅法。祖師達摩來到中國時,佛法已經傳到中國了,可惜那時候開悟見性的人少之又少,因爲很多人都把它當成學問在探討,或只停留在修身養性,這是很可惜的。所以達摩祖師來到中國,還有人要害他,只是達摩祖師功夫太好了,所以怎麼害他都害不死,這就是一種示現。【一花開五葉,】〔一花〕指達摩祖師本人。〔五葉〕從他下面,就是五個人,就是二祖慧可,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剛好五葉。【結果自然成。】第一指達摩祖師的任務完成;二是指會有六祖惠能大師來開花結果,讓佛法興盛。中國的佛法之所以會興盛,當然要歸功很多人,但是,後人共推影響力最大的莫過于六祖惠能,真是傳奇!假設他沒有展現這樣的禅法,沒有把禅跟生活融合在一起,我們這些中國讀書人是不能信服啦!達摩已經預言說未來會怎麼樣,你要明白一個開悟見性的人不但知過去,也知未來,太不可思議。但是,難道你沒有這個能力嗎?有。比如說,有時候你心很亂,你可能沒有想到什麼,但是如果心靜下來,你就會想到一些事情。如果你的心更靜,想的範圍就越廣。如果你真正能夠達到徹底的清淨,你知道你的能力嗎?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你們有佛性,只是現在心淨不下來,所以障礙住自己的佛性。

  

  【師複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前面有「各各攝心」,回歸心的目的就是淨化你的心,如果你的心沒有淨,就不是修行。你要切記我所講的這一句話,比如說你現在坐在這裏,你自己敲木魚、誦經,但是你在做這件事當中,你的心沒有淨,就不是修行。同理,你坐在那邊念阿彌陀佛,你跪在佛前拜八十八佛,無論多少時間,只要你的心沒有淨,事實上你都不是修行。簡單講,那些都叫做修行的形式,你心沒有淨下來,你所做的那些都不是修行,只不過是結個佛緣。如果你的心能夠淨下來,你所做的事,不管做什麼事,統稱都叫做修行。比如說我現在在外面散步,我心能淨下來,事實上就是修行。你現在在喝茶,能夠淨化你的心,就是修行。這樣的關鍵你到底能不能抓住呢?很多人做了一輩子,所做的都是修行的形式。譬如有的師父,他在趕經忏,那這樣是不是修行?這要問他的內在,假設他在誦經、做佛事的時候,他的內心是清淨的,他就是在修行,否則就不是。所以無論你現在修任何法門,或是你跟那個師父學,只要你心清淨即修行,心不清淨就不是修行。心如何清淨?執著就不清淨,染著就不清淨。離開執著,離開染著,離開那些境界,心才能夠清淨,所以「心淨即佛土淨」是這個意思。你要真正地達到那個境界,否則我看你還是找個好環境修行,就好像你要找個好學校、好老師、好同學、好師父修行。這叫環境。你的程度不夠,外面的境界對你是有影響的。【聽吾說法。】六祖大師慈悲,把心淨下來,六祖大師說的法大家才會受益。一樣的道理,上根利智的人,法師還沒有開口,他就開悟了。因爲法師還沒有說,他就萬緣放下,當然就開悟了。所以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說法,迦葉尊者不就相應了嗎?!不用說就懂了。

  

  【汝等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信。你要深信這個事實,你自己是佛,你千萬不要懷疑。你說:「師父,我是佛我怎麼不知道?」因爲你睡著了,當然不知道,你醒了就知道了。「我才不相信。」我說你是佛祖,你就說你是妖魔鬼怪;我說你真有智慧,你就說你真傻。有時候我們在幫助別人,你要把他往上拉,他就是越往回走。就像昨天跟班長談到人生有很多陷阱。我說:「沒有關系,雖然都是陷阱,你爬得起來就好。」沒有錯,人生有很多陷阱,你已經都跳下去了,也踏到地雷了,但是現在爬得起來就好。不要再躺了,爬起來。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掉進陷阱爬起來就好了。【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解。六祖大師先講那句話叫你信,你真信才能夠真正地去理解。如果有人爲你說法你懷疑,事實上你是沒有辦法受益的,那又如何去理解呢?!這句話簡單地講,就是「心外無境,境外無心」,表面上是外面的境界,事實上是你的內心。我們都知道佛印跟蘇東坡的一個故事,蘇東坡看佛印像牛糞,那是蘇東坡的境界;佛印看蘇東坡像佛,那是佛印心中的境界。所以,境界就是境界,汝心自生分別,所以境原無好醜,好醜起于心。錢就是錢,錢沒有善惡,是用錢的人産生的善惡。所以有人說修行一定要貧窮,爲什麼非要這樣?富不是一樣?不見得要貧道,那知見還是有問題!別人的想法跟你不一樣,不可以說他錯;別人的穿著跟你不一樣,你不可以說他奇裝異服;別人的興趣跟你不一樣,不可以說他怪胎。我們的很多概念真是沒有道理,但我們總以爲很有道理,難怪你不能開悟。你明白道理了,事實上你看這個世間都很順眼。你如何看得順眼?那是因爲你明理,所以你心柔軟,你看這個世間真的順眼。如果別人跟你不一樣你就不順眼,那是你的心自己起分別。【故經雲:】這是出自《楞伽經》的一句話。【「心生種種法生,】如果你的心起一個善念,這個善就能成就。【心滅種種法滅。」】如果你退道,它也就退道了。所以要看自心的生滅,看自心的作用。深解法義的人,事實上自我覺察能力是很強的,尤其是學禅宗的人,他的心觀照能力很強,對自己的觀念察覺也很銳利,那個就是覺性。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大家要去培養這樣的功夫。【若欲成就種智,】〔種智〕就是佛的智慧,也就是你要成就佛的圓滿的智慧。【須達一相叁昧、一行叁昧。】你需要達到這兩種境界。這兩種乍看好像差不多,但還是不同。〔一相叁昧〕指的是現象,你面對一切現象境界,〔叁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你不被影響的意思。〔一行叁昧〕就是你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動靜語默,內心不被影響,內心能夠得定,能夠自在。我們不要說這兩個成就,光是一個成就就了不起了。比如說你現在坐著,看到外面的現象的變化,你的內心還是很穩定,那叫〔一相叁昧〕。比如你早上起床,到公司上班、開會,跟主管同事之間的溝通,跟客戶的互動,一直到回家,解決家裏的一些問題,一直到你晚上睡覺,整天的過程中,內心都是清淨的,那叫〔一行叁昧〕。越說越困難,我們不要說清淨這兩個字,光是說不生氣,這比較簡單,但你都做不到。慢慢練習,先從不要緊張開始練習,接著練習不要懷疑。不懷疑表面上好像很簡單,但是,你心中都有疑,所以疑神疑鬼。叫你不懷疑,你懷疑習慣了,只要一風吹草動,晚上就睡不著。

  

  【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不要執著那個現象。【于彼相中不生憎愛,】我們很容易在現象中産生喜歡跟討厭,喜歡起貪,討厭起瞋,這是在學佛當中相當強烈的概念。但是你只要能夠在這裏修就了不起,「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就開悟了。離開貪跟瞋,就是愛跟恨,就是喜歡跟討厭,這樣就開悟了。【亦無取舍,】心中不起愛憎,自然就不會〔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隨著因緣。就像世間有成敗興衰,《叁國演義》剛開始就講,「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世間的人沒有辦法看清楚這個概念,都想〔利〕,想〔成〕,所以他不能接受不利,不能接受敗,就好像接受花開不接受花謝一樣。很多的東西可以叫一個周期,一個回圈,我們看一天日升日落不就知道了嗎?!有的東西時間到了,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佛法還不是在印度滅亡?那有沒有因爲這樣,釋迦牟尼佛就出來捶胸頓足?沒有,這是因緣條件。佛法在印度滅亡反而在中國興盛,就代表法不是印度人的權利,法是普遍一切,是普遍的現象,它並不屬于誰的。釋迦牟尼佛不是創造真理,而是他發現…

《六祖壇經講記 第96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