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样,后代也这样。儒家也有这种情形,孔子死后,许多人从子贡那里得到法益。阿难从迦叶那边得到开悟,都是传佛心印,阿难也是传佛心印。我们莲华生大士也是从阿难那里传授的,所以心印不就很明显了。所以上师传一些烧供,像手像脚的,传一些大法灌顶的,这像眼睛的,传口诀的才是传心。所以传法灌顶之上,还有一个传心的师父,这是最尊贵、最重要的,像“心”嘛!我们现在学密尊重灌顶传法的师父的人不多了,求心要,重视心要的人更是稀少了。这也是我要大声疾呼的,我们要在这事上勘正的。
密宗的“表示”,类似于禅宗的“拈花”。“心印”,就是心心相印,没有语言,不立文字,那是最殊胜的了。上述六七两种,是一代一代祖师口耳相传,所以是相当宝贵的。
(问:释迦牟尼佛拿花与迦叶相视而笑,是代表迦叶懂得释迦牟尼佛心中的…?)
本心,离开言说的本心。这等于两个电视台完全协调了,通了。
(那是表示两个人的思想已经沟通了?)
比那还殊胜,两个心和心相印了。说思想沟通也可以,但是你又落到思想里头了。心不生思想而相印,这不就还高一点了。一落入思想,你还有个思想;心一离开思想,两个心自然相照,像两个镜子相照。心与心相印,这么就是心的传法。所以不一定要语言文字。
(迦叶那不就是等于是一种开悟?)
是大彻大悟!所以佛就说“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全都交给摩诃迦叶。禅宗是很殊胜,天台宗大德信不及,所以他要写集写书,说他不相信,说经上没有。有,他也信不及,所以禅宗是难信之法。在印度也是一代传一个,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修的。迦叶传阿难,一代传一个,所谓西天二十八祖。第十三代是马鸣菩萨,第十四代是龙树菩萨,第二十八代是达摩,都是一代传一个,一个传一个。达摩见到东方有大乘气象,当时印度佛法也已经不行了,所以达摩就拿著佛的衣钵。就怕你不信,真的是难信,所以佛把衣钵交给迦叶,传衣钵的意思在这里。佛在《涅槃经》叫你们找迦叶,还怕你们不信,把衣钵给迦叶。迦叶再传给阿难,一代传一代,最后传到达摩,达摩把衣钵带到中国来,所以我们很光荣。
佛的衣现在是找回了,钵却找不著了。蔡元培的女婿当年还见到这个钵。佛的钵很殊胜,佛成佛的时候,四天王天每一位天王献一个钵给佛,天王是有分别心的,都希望佛用他的钵。四天王都把钵给了释迦牟尼佛,佛到底用哪个钵好呢?用这一个的,其他三个会不满意。所以释迦牟尼佛把四个钵弄在一起一压,合成一个钵。四个钵合成的痕迹还看得出来,这是他亲眼见的。
他这人是留学博士,刚从美国回来,他很淘气,看见六祖的肉身,就跑过去跟六祖说“六祖,你好啊!”他摸了六祖一下,吓了一跳,六祖的肉身还有弹性,跟活人的一样。这两件事是他亲口跟我说的。当时这个钵是在南华寺,文化大革命以后恐怕就没了。到了六祖,衣钵就不再传了,不再是一代传一代,而是“一花五叶”,禅宗大兴,小孩老太婆都开悟。禅宗在中国大盛,所以大家就把禅宗、道教归到中国名下。印度是半个佛教,半个婆罗门。现在在美国学婆罗门的人很多,学佛教的也不少,两个都学。
※※※※
闭关不能鲁莽,不能冒进,要一点一点增加,这功德是一样的。单独一天一天累积多了,不也就好多天了,所差的是我们不能够接续。不过这也有好处,有些事情今天不做,明天可以做。譬如说喜欢看电视,我这个时候不看,明天我可以看嘛。把该办的事情先办一办,本来没什么大事,也很放心。这在你专修的时候,容易清净,容易放下,别人也可以抽出时间来为你服务。这是闭短期的关。
闭关人的功德护关人得一半,他不是从你身上得一半。好比是一百美金的奖金,他的五十美金是从老板身上得的,不是从你身上扣五十美金。闭关的人比护关的人多五十,这是大家要知道的。所以我们帮助别人修行,自己的功德也增长了。我们不仅自己修行,也护持别人,功德同样很大。所以我们劝妈妈哪一天念半天佛,念一天佛,让佛菩萨来带你,这是尽我们最大的孝。我们孝顺父母,什么是孝?这是最大的孝。我们来解决问题,他们什么事都不用管,一切都很舒服、很愉快,念念佛,他很高兴。不但这样,从法里头他尝到一些甜头,用功的动力就增加了,他自己有要求了。不要老是说生死太可怕,不了生死不得了,这还是怕,有点逼迫。从心里想念,我不念难过,这个比怕生死要进一步了。知道生死可怕,知道要了生死,这还有点被动。我就是要念,我不修不行了,这就主动了。
我不修不行了,修法的时候还添个法执。成佛不但要破人无我,还要破法无我。刚一修就要我们破法我,我们是毫无办法,该怎么办?你就好好地念,相信西方决定是有,一点也不错。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是空,西方世界也是空;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是有,西方世界的有比这里还坚固得多。所以一上来,就相信西方世界是有,这一句佛号,我就是要执持。执持名号,不怕法执!道理不懂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执持。执持到极点,与不执持就平等,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妙”。为什么?阿弥陀佛用五劫的时间,发了四十八愿。我们写志愿书,写个两三页就解决了。他发了五劫的时间,处处为我们考虑、设想。念佛谁都能行,谁都可以,但它的实质是不管你懂不懂得无生的道理,你就暗合无生了,“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无住生心”要到别教地上菩萨才做得到。我二十岁读《金刚经》就懂得“无住生心”是很殊胜,但是凡夫做不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念佛,念的时候非常勤快、非常执持,相信是有,就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的都放下了,就是“无住”;无所住,这一句阿弥陀佛还相续不断,这心是生的。地上菩萨所能做的事,凡夫这么称念,就不知不觉与他暗合了。因为有地上菩萨的功德,所以念佛你才能往生,不是念念名字就好。释迦牟尼佛不劝你念释迦牟尼佛,要念阿弥陀佛。念佛的方法、西方世界的种种,不知不觉就与《金刚经》般若的道理相契合了。
当时我还不懂密法,就听一些毁谤的话,说我舅父(南梅)舅妈学了财神法,我舅父开了荤,我舅母长了很恶的相(财神法的红财神、白财神都是现的威猛相,修财神法要观想本尊)。听闻之后很不信,虽然很不信也很不明白,就生猜,凡夫念佛不能达到“无住生心”的话,念咒可能会更好一些。虽然听了这两件毁谤的话,心里想念咒可能比念佛好一些,但是这些咒全然没有用。《心经》好就好在这里,先跟我们讲道理,然后才说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全部的般若都摄到《心经》二百六十个字里头,显密都圆满了,所以《心经》很殊胜。
《心经》不要看它字少,是最难讲的,四谛十二因缘,菩萨的修持方法,转八识成四智,全都在里面。“无苦集灭道”是阿罗汉的修持方法,“无无明至无无明尽”是缘觉的修持方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循环不已,所以生死不出。“无无明至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把十二因缘的法执破了。菩萨的修持是什么?转八识成四智。
《金刚经》我们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谈一谈。我是从《金刚经》入门的,小时候我在佛教家庭长大,小时候跟母亲到广济寺,寺里没有一个小角落我没躜到过的。大人们在谈话,我们小孩也不懂,一个人就到处乱跑,于是就碰到清朝最后一个状元夏同和。他跟我谈了很多话,他说这孩子好,就请我到他那里去,我很拘束,马上就跑掉,那时候我八九岁。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圣诞,大家绕佛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大家念得十分虔诚,念到深夜, 过了十二点我不肯跟母亲走,我母亲他们都回去了,我还在那里绕念著。到了一点多,家里就派车子来接我,那时候的车子是人拉的人力车,硬是要把我拉回去,那天我念到通宵,念得很虔诚。以后年纪大了,世间智慧增长了,懂得更多些,就看到出家人在家人,都是在当时很有名的一些人,其实跟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普通人有的毛病,他都有,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勾心斗角、算计、事情不直说,拐弯抹角…种种的,佛教徒念了这么些日子的佛,跟没念佛的人一样嘛!念佛的用处在哪里?没用处了!
这是个错误,颠倒见。当时我看到这些现象,就犯这种错误的想法。这样是不行的,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在实际行动上跟普通人要有所不同,不能让别人退了心。不是自个儿在佛堂里念,自个儿修就可以,你表现出来给人家的感觉,要和别人有所不一样才可以。所以《无量寿经》讲人天乘,我们做人要成为人的表率,要感动人。言教不如身教,用讲说的是种权宜,虽然有种种的好处,但不是根本,重要的是你的模范、行动,因此让他对你的信仰有所尊重,这是最好的弘法。这比多大的佛堂,多大的佛像,多少的经典还重要。
当时我看到佛教界的现象,我就不信了。正好当时看到蔡元培写的一篇文章“以美育代替宗教”,那时候五四在选文选就把这篇文章选进去,我想以审美、美育来代替宗教,这也是个道理。所以当时反对我妹妹烧香念咒,我骂她迷信、老太婆;她一念佛,我就嘲笑她,完全到反面去了。
怎么又皈依正法?就是一本《金刚经》,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考完试就把书往书架一放,说这一辈子我再也不看这书了。这些书都是厚厚的一本,一本本看完后就往书架一放,自己说再也不看这些书了。没书可看了,也不去看电影,到我母亲那里找一本《灵魂论》,一本《金刚经》批注。厚厚的两本书,我一夜就把它读完,我一向看书都是像亡命徒的;一本法华经,我一夜之间把它读完。一方面我看得快,一方面不看完我不肯甘休!这中间的踊跃欢喜、清凉,…
《抉择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