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抉择见▪P4

  ..续本文上一页。一共有十二句偈子,这是其中的第三、四偈。当时我大笑不能自止,同时大哭不能自止,这很特别。一般大笑就不会大哭,大哭就不会大笑。这个欢喜的笑,那是一切无法形容,同时又大哭的情况下,说了这十二句偈子。后来得到王上师与夏老师的印证,“如是如是,余亦如是,善自护持,善自保任。”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善自护持,好好保任吧!这是属于法身明体。

  (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当时我四十二岁,今年我七十五,一转眼虚度多少年,进步不多。所以大圆满很好,这个法我们要把它当成较高的法来修,把它升格。

  所见一切皆法身,就是法身见,依这个修就成正觉。不用其他的对治,不用转舍转得,不用八不等观察门,直接了当,比前面又简了。八不观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要懂很多很多道理才行。现在直接了当,一切皆是法身,皆是本来明体,妙明真心。就是所见一切皆法身,就不是转舍转得,把烦恼一点一点转成菩提。烦恼也是法身,菩提也是法身,一切都是法身,没有两样。

  所以顿、渐,就在“见”上决定。这就是法身见,一切法都是俱生智慧,一切都是妙明真心,都是明体,都是法身。法身是人人具有的,所以完全恢复我们的法身是最高的成就。

  第七种大圆满见:法尔如是,本来就是佛,不等你修才是。法尔、天然、自然,就是如此,一切法本来清净。所以大圆满见就是一切本来清净,《心经》说的“不垢不净”,没有垢净之别,何以故?它本来清净,本来就离开生死涅槃,离开取舍等等垢染,也就没有缚,没有东西给它捆住;既然没有东西捆住,也就没有什么解脱;没有解脱,也没有什么叫修。本来就是佛,也没有什么现在才证的,所以是无修无证。

  “任运而住”,任著自然就这么而住。“于自生自显之上,即修即行即果”,这是贡师常说的,这些话虽然少,可以说是文字般若,多少反应大圆满见,从这里我们多少可以体会一些,这是贡师开示的殊胜之处。

  一切法本来清净,本来不生不灭,还有什么生死涅槃,还有什么取?什么舍?没有这些垢染。从前禅宗三祖参二祖的时候,说“我有病,罪很深重,请师父帮我忏忏罪?”二祖说“你把你的罪拿出来,我帮你忏。”三祖说“觅罪了不可得。”我的罪找不著,拿不出来,二祖说“余予汝忏罪竟。”我帮你的罪忏完了,三祖这就开悟了。

  日本人也有一则公案,但不这么彻底。有一个人见一位有名的禅师,他说“我有一个毛病,我的脾气很坏,常常要发脾气,脾气发起来常常得罪人,事后又很后悔。但是又要发,请师父想办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禅师说:“这样是不太好。这样好了,你既然很会发脾气,你现在发一回给我看看?”那人说:“我这个脾气天生就有,治也治不了,发起来没法办。”禅师说:“既然你天生就有脾气,你就发一个表演给我看。”那人说:“我发不出来!”禅师说:“你说天生就有,你找呀!你发呀!”后来找不到,禅师就跟他说一些道理,把他改变过来。

  这些都要从根上去提高它,这些都没有之后,也就没有缚。还有人说:“我缠缚的很厉害,求求师父?”师父说“谁捆你了?”缚就是捆,谁捆你了?捆你的人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叫出缚。无缚嘛,本来没有捆你的人。既然没有捆,没有缚,也就没有什么叫解脱了。既然没有缚,没有解脱,也就没有什么叫做修了。“无修无证”,这是大圆满见,是最高的见解,到了宝塔尖了。

  “于自生自显之上,即修即行即果”,一切都是自生自显的,在自生自显之上而修,不是在自己之外搞个什么的。修就是行,行就是果,这是同时的。因果同时这是《法华经》的道理,《妙法莲华经》讲多重莲华,所以也叫《莲华经》,不是西方世界莲花多,才叫《妙法莲华经》。莲华是个譬喻,有很多很多殊胜的意义:有些花是“有花无果”,开很多花却不结果;有的是“有果无花”,结果但不开花,无花果就是了;还有“花多果少”,花开很多,果子才一点点;“果多花少”,果子开了很多,花却一点看不出来。花多果也多的,只有莲花,多少莲花瓣就有多少莲子。

  另外一个意思是“出污泥而不染”,我们在烦恼之中不为烦恼所染。更殊胜的意思是“花果同时”,花果同时出现,正是大圆满的意思,“即修即行即果”,花一开小莲蓬就出来了。像桃花、杏花不都是要等到花瓣掉了,才出果子。莲花一开花,果子就在了。不但不等花开,在花中就有含苞未放的小莲幼在里头。因果是同时的,不是种了因,以后再慢慢得果,因出现了,果就出现,“即修即行即果”,行就是果。

  “大圆满者,诸法起时,刹那圆满。”这个圆满是刹那间都圆满,在大圆满里是这样,华严也是一样。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一地一切地,刹那都圆满。一处真了,一切都真了;你证到一个位,一切位都证到了。不可思议,超情离见。一切都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一就是多,一就是一切,念了一个咒就具足念一切咒的功德,礼了一尊佛,就是礼拜了一切佛。刹那都圆满,一切都圆满,因果都同时。所以净土法门念佛时即是见佛时,见佛即是成佛时。不是某年某月,我才成功,这就不是大圆满见了,先要这么信。你拜佛时就是成佛时。莲师马王法的观想,有一段观想礼拜,观想我给十方诸佛顶礼,这是超情离见,同时十方诸佛也给我顶礼,不是只有我这样,十方诸佛也这样,这就平等了,所以才说“生佛两泯即是佛,才相对待便成魔”。这是根本,大家要好好去体会。

  “唯识见”,一切都是识所现的,当然不如大圆满圆满彻底。但是真正这样一个见,你就少多少烦恼了。“中观见”的特点是不落边,所以才叫做“中”。你要是一切皆空,就著空了,若认为一切都是实有,就著有了。空有“不二”,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落空也不落有,不落空边,也不落色边,这就是“中”了。我们的自心自性不在这八不里头。我们的心本来无生,无生所以无灭,无所从来也无所去,不是一也不是异。怎么不是一?个个佛都有自己的佛土,也有自己的名号,将来我们成佛也有自己的名号,也有自己的佛土,所以它不是一,但是我们的法身跟一切佛没有两样,所以不是异。

  我们在妄心阶段的时候,阿赖耶识就不断不常,所以我们不说灵魂。人死了,灵魂老是这样,就是常见。人死如灯灭,就是断见。我们阿赖耶识不落断常,“非断非常,相似相续”,这八个字在阿赖耶识很要紧。阿赖耶识是相似,这一生与前一生是相似的,这个时间跟下个时间也是相似的,这个东西不是固定不变的,接续著,所以不断不常。“中观见”不用转舍转得,不用舍什么,这个见解已经很正确。“俱生知见”就是法身,所见一切皆法身,直接了当,相当于禅宗。当然禅宗最高也能达到大圆满见。

  所以“人无我见”到“大圆满见”这五种见,相当于华严宗的判教小、始、终、顿、圆。小教相当于人无我见,始教相当于唯识见,终教相当于中观见,顿教相当于俱生知见,圆教相当于大圆满,与华严判教很相当。

  禅宗初步的悟就是见法身,能见法身就是破初关,安住于法身就破了重关,如果你没在法身里,在法身量里待住了,你还要前进,法身向上。从前唐朝的肃宗皇帝问南阳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国师回答说:“陛下应当在毗卢遮那佛头顶上走路。”法身向上,比法身还要超越,这是禅宗境界,相当于我们的俱生知见。华严、密宗、净土宗都跟大圆满见有联系的。

  以上抉择见略得为七种,是红白教的古德依止心印表示而成就的。我们红白教祖师是不分家的,现在的白教还有的分。红白不分家,红白是一家,诺那祖师是红教第三十三代祖师,也是白教第十几代祖师,而贡噶上师也是红教第几代祖师,白教的第几代祖师。

  (问,白教有四大支派,我们接近哪一支?)

  这我不太清楚,我不大考虑源流的,我这个人很特别。关于分类、源流,师父们都不常谈的,把这些开示说给我们听就完了。我这个人有很浓的禅宗味道,所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重在心要。

  以上七种是红白教的古德依止心印表示而成就的,则无见可言。你不能说它是什么见?这又超越了,更高了,不立文字,这最为殊胜。一落入语言文字,比起这个就逊色多了。什么是表示?密宗要表示,最好的表示就是释迦牟尼佛第一件公案“拈花”。禅宗怎么出来的?拈花!禅宗自古就有人反对,宋朝天台宗还有人写书,他们认为法华经是圆教,已经登峰造极了,三止三观,圆顿三观,即空即假即中,没有法门比它更殊胜了。而禅宗说天台宗是如来禅,说他们自己是祖师禅,祖师禅要比如来禅还高,他们就不服气。不服气就要反攻,说禅宗是假的,写书说“拈花微笑”的公案没有根据,就有许许多多人来反驳。

  其实“拈花”公案真正出自佛经,叫做《大梵天王问佛请佛决疑经》,确实是佛说的。这样一来,他们不知不觉地就毁谤了禅宗。在这部经里说得很清楚,大梵天王把自己的身体舍为床座,请佛坐在他身上,供养了花,请佛说法。佛就拿一枝他所供养的花,“拈花”给大众看。大众都不明白怎么回事?佛不说法,拿一枝花给大家这么看。别人正莫名其妙,迦叶就这么一乐一笑。佛就说了“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嘱咐摩诃迦叶。”“涅槃妙心,正法眼藏”这就是传心,从释迦牟尼佛传到迦叶。所以在《涅槃经》说的很清楚,佛说将来佛法的解释权在迦叶,所以将来佛经有什么问题,需要经教解释,你们去找摩诃迦叶。在《大梵天王问佛请佛决疑经》里,佛一拈花,迦叶一笑,“拈花微笑”就是这件事。所以佛说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传给谁?传给迦叶。

  摩诃迦叶第二传传给阿难,阿难没有从师父得了法,从师兄那里得了法。古代常有这种情形,释迦牟尼佛时是…

《抉择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金刚经一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