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抉擇見▪P4

  ..續本文上一頁。一共有十二句偈子,這是其中的第叁、四偈。當時我大笑不能自止,同時大哭不能自止,這很特別。一般大笑就不會大哭,大哭就不會大笑。這個歡喜的笑,那是一切無法形容,同時又大哭的情況下,說了這十二句偈子。後來得到王上師與夏老師的印證,“如是如是,余亦如是,善自護持,善自保任。”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善自護持,好好保任吧!這是屬于法身明體。

  (問:這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當時我四十二歲,今年我七十五,一轉眼虛度多少年,進步不多。所以大圓滿很好,這個法我們要把它當成較高的法來修,把它升格。

  所見一切皆法身,就是法身見,依這個修就成正覺。不用其他的對治,不用轉舍轉得,不用八不等觀察門,直接了當,比前面又簡了。八不觀察-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要懂很多很多道理才行。現在直接了當,一切皆是法身,皆是本來明體,妙明真心。就是所見一切皆法身,就不是轉舍轉得,把煩惱一點一點轉成菩提。煩惱也是法身,菩提也是法身,一切都是法身,沒有兩樣。

  所以頓、漸,就在“見”上決定。這就是法身見,一切法都是俱生智慧,一切都是妙明真心,都是明體,都是法身。法身是人人具有的,所以完全恢複我們的法身是最高的成就。

  第七種大圓滿見:法爾如是,本來就是佛,不等你修才是。法爾、天然、自然,就是如此,一切法本來清淨。所以大圓滿見就是一切本來清淨,《心經》說的“不垢不淨”,沒有垢淨之別,何以故?它本來清淨,本來就離開生死涅槃,離開取舍等等垢染,也就沒有縛,沒有東西給它捆住;既然沒有東西捆住,也就沒有什麼解脫;沒有解脫,也沒有什麼叫修。本來就是佛,也沒有什麼現在才證的,所以是無修無證。

  “任運而住”,任著自然就這麼而住。“于自生自顯之上,即修即行即果”,這是貢師常說的,這些話雖然少,可以說是文字般若,多少反應大圓滿見,從這裏我們多少可以體會一些,這是貢師開示的殊勝之處。

  一切法本來清淨,本來不生不滅,還有什麼生死涅槃,還有什麼取?什麼舍?沒有這些垢染。從前禅宗叁祖參二祖的時候,說“我有病,罪很深重,請師父幫我忏忏罪?”二祖說“你把你的罪拿出來,我幫你忏。”叁祖說“覓罪了不可得。”我的罪找不著,拿不出來,二祖說“余予汝忏罪竟。”我幫你的罪忏完了,叁祖這就開悟了。

  日本人也有一則公案,但不這麼徹底。有一個人見一位有名的禅師,他說“我有一個毛病,我的脾氣很壞,常常要發脾氣,脾氣發起來常常得罪人,事後又很後悔。但是又要發,請師父想辦法幫我解決這個問題?”禅師說:“這樣是不太好。這樣好了,你既然很會發脾氣,你現在發一回給我看看?”那人說:“我這個脾氣天生就有,治也治不了,發起來沒法辦。”禅師說:“既然你天生就有脾氣,你就發一個表演給我看。”那人說:“我發不出來!”禅師說:“你說天生就有,你找呀!你發呀!”後來找不到,禅師就跟他說一些道理,把他改變過來。

  這些都要從根上去提高它,這些都沒有之後,也就沒有縛。還有人說:“我纏縛的很厲害,求求師父?”師父說“誰捆你了?”縛就是捆,誰捆你了?捆你的人找不到,也就沒有什麼叫出縛。無縛嘛,本來沒有捆你的人。既然沒有捆,沒有縛,也就沒有什麼叫解脫了。既然沒有縛,沒有解脫,也就沒有什麼叫做修了。“無修無證”,這是大圓滿見,是最高的見解,到了寶塔尖了。

  “于自生自顯之上,即修即行即果”,一切都是自生自顯的,在自生自顯之上而修,不是在自己之外搞個什麼的。修就是行,行就是果,這是同時的。因果同時這是《法華經》的道理,《妙法蓮華經》講多重蓮華,所以也叫《蓮華經》,不是西方世界蓮花多,才叫《妙法蓮華經》。蓮華是個譬喻,有很多很多殊勝的意義:有些花是“有花無果”,開很多花卻不結果;有的是“有果無花”,結果但不開花,無花果就是了;還有“花多果少”,花開很多,果子才一點點;“果多花少”,果子開了很多,花卻一點看不出來。花多果也多的,只有蓮花,多少蓮花瓣就有多少蓮子。

  另外一個意思是“出汙泥而不染”,我們在煩惱之中不爲煩惱所染。更殊勝的意思是“花果同時”,花果同時出現,正是大圓滿的意思,“即修即行即果”,花一開小蓮蓬就出來了。像桃花、杏花不都是要等到花瓣掉了,才出果子。蓮花一開花,果子就在了。不但不等花開,在花中就有含苞未放的小蓮幼在裏頭。因果是同時的,不是種了因,以後再慢慢得果,因出現了,果就出現,“即修即行即果”,行就是果。

  “大圓滿者,諸法起時,刹那圓滿。”這個圓滿是刹那間都圓滿,在大圓滿裏是這樣,華嚴也是一樣。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一地一切地,刹那都圓滿。一處真了,一切都真了;你證到一個位,一切位都證到了。不可思議,超情離見。一切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一就是多,一就是一切,念了一個咒就具足念一切咒的功德,禮了一尊佛,就是禮拜了一切佛。刹那都圓滿,一切都圓滿,因果都同時。所以淨土法門念佛時即是見佛時,見佛即是成佛時。不是某年某月,我才成功,這就不是大圓滿見了,先要這麼信。你拜佛時就是成佛時。蓮師馬王法的觀想,有一段觀想禮拜,觀想我給十方諸佛頂禮,這是超情離見,同時十方諸佛也給我頂禮,不是只有我這樣,十方諸佛也這樣,這就平等了,所以才說“生佛兩泯即是佛,才相對待便成魔”。這是根本,大家要好好去體會。

  “唯識見”,一切都是識所現的,當然不如大圓滿圓滿徹底。但是真正這樣一個見,你就少多少煩惱了。“中觀見”的特點是不落邊,所以才叫做“中”。你要是一切皆空,就著空了,若認爲一切都是實有,就著有了。空有“不二”,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落空也不落有,不落空邊,也不落色邊,這就是“中”了。我們的自心自性不在這八不裏頭。我們的心本來無生,無生所以無滅,無所從來也無所去,不是一也不是異。怎麼不是一?個個佛都有自己的佛土,也有自己的名號,將來我們成佛也有自己的名號,也有自己的佛土,所以它不是一,但是我們的法身跟一切佛沒有兩樣,所以不是異。

  我們在妄心階段的時候,阿賴耶識就不斷不常,所以我們不說靈魂。人死了,靈魂老是這樣,就是常見。人死如燈滅,就是斷見。我們阿賴耶識不落斷常,“非斷非常,相似相續”,這八個字在阿賴耶識很要緊。阿賴耶識是相似,這一生與前一生是相似的,這個時間跟下個時間也是相似的,這個東西不是固定不變的,接續著,所以不斷不常。“中觀見”不用轉舍轉得,不用舍什麼,這個見解已經很正確。“俱生知見”就是法身,所見一切皆法身,直接了當,相當于禅宗。當然禅宗最高也能達到大圓滿見。

  所以“人無我見”到“大圓滿見”這五種見,相當于華嚴宗的判教小、始、終、頓、圓。小教相當于人無我見,始教相當于唯識見,終教相當于中觀見,頓教相當于俱生知見,圓教相當于大圓滿,與華嚴判教很相當。

  禅宗初步的悟就是見法身,能見法身就是破初關,安住于法身就破了重關,如果你沒在法身裏,在法身量裏待住了,你還要前進,法身向上。從前唐朝的肅宗皇帝問南陽忠國師:“如何是十身調禦?”,國師回答說:“陛下應當在毗盧遮那佛頭頂上走路。”法身向上,比法身還要超越,這是禅宗境界,相當于我們的俱生知見。華嚴、密宗、淨土宗都跟大圓滿見有聯系的。

  以上抉擇見略得爲七種,是紅白教的古德依止心印表示而成就的。我們紅白教祖師是不分家的,現在的白教還有的分。紅白不分家,紅白是一家,諾那祖師是紅教第叁十叁代祖師,也是白教第十幾代祖師,而貢噶上師也是紅教第幾代祖師,白教的第幾代祖師。

  (問,白教有四大支派,我們接近哪一支?)

  這我不太清楚,我不大考慮源流的,我這個人很特別。關于分類、源流,師父們都不常談的,把這些開示說給我們聽就完了。我這個人有很濃的禅宗味道,所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重在心要。

  以上七種是紅白教的古德依止心印表示而成就的,則無見可言。你不能說它是什麼見?這又超越了,更高了,不立文字,這最爲殊勝。一落入語言文字,比起這個就遜色多了。什麼是表示?密宗要表示,最好的表示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一件公案“拈花”。禅宗怎麼出來的?拈花!禅宗自古就有人反對,宋朝天臺宗還有人寫書,他們認爲法華經是圓教,已經登峰造極了,叁止叁觀,圓頓叁觀,即空即假即中,沒有法門比它更殊勝了。而禅宗說天臺宗是如來禅,說他們自己是祖師禅,祖師禅要比如來禅還高,他們就不服氣。不服氣就要反攻,說禅宗是假的,寫書說“拈花微笑”的公案沒有根據,就有許許多多人來反駁。

  其實“拈花”公案真正出自佛經,叫做《大梵天王問佛請佛決疑經》,確實是佛說的。這樣一來,他們不知不覺地就毀謗了禅宗。在這部經裏說得很清楚,大梵天王把自己的身體舍爲床座,請佛坐在他身上,供養了花,請佛說法。佛就拿一枝他所供養的花,“拈花”給大衆看。大衆都不明白怎麼回事?佛不說法,拿一枝花給大家這麼看。別人正莫名其妙,迦葉就這麼一樂一笑。佛就說了“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囑咐摩诃迦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這就是傳心,從釋迦牟尼佛傳到迦葉。所以在《涅槃經》說的很清楚,佛說將來佛法的解釋權在迦葉,所以將來佛經有什麼問題,需要經教解釋,你們去找摩诃迦葉。在《大梵天王問佛請佛決疑經》裏,佛一拈花,迦葉一笑,“拈花微笑”就是這件事。所以佛說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傳給誰?傳給迦葉。

  摩诃迦葉第二傳傳給阿難,阿難沒有從師父得了法,從師兄那裏得了法。古代常有這種情形,釋迦牟尼佛時是…

《抉擇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金剛經一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