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认为是固定的;基督教等著耶稣来审判,将来生天堂,都是认为实有的。都是自心所现,耶稣也是自心所现,这就不一样,破除他们的见了。天堂地狱都是我心所现,没有两样事,就把外道小乘认为心外实有法的见给破除了。破除外道、小乘心外实有诸法的见,也就是说没有境,所谓“心外无境”,一切都是心所现,识所现,“唯识见”就是这个意思。
依照这个见,多方面去观察,“转舍转得”,把你错误的看法丢掉一些,自己得到一些进步。再进一步观察,又去掉一些错误的见解,又进一步。不但是见解,连贪嗔痴,种种的业力,越去越多。无明去得多了,智慧就增长,法身慢慢地显现,转舍转得。这是渐法,一边舍一边得,所以俗话说“舍得,舍得”,夏老师替它下个转语“你舍才能得”!所以“舍”最重要。舍什么功德最大?舍见!所谓“舍身容易舍见难”,我们要把下面这些见舍掉,换成上面这些见,那就殊胜了。
(问:“自心所现”的自心是什么心?)
你说是妄心所现可以。但是妄心是什么?妄心就是真心所现,说到根本还是真心所现。真心立相就成了妄心,妄心虚妄,所以现出这些相。妄心从哪来的?压根还是真心生。
水就代表真心,中秋夜的月很圆,风一动水一摇,月亮就不现了,这就妄了。波是什么?波就是水,波代表妄心,水代表真心,妄心就是真心。在虚妄之中,真心作用不显了,这就好像睡著、作梦了。黄念祖还是黄念祖,但是睡著了,作用不显现、颠倒了。但是我还是我,一点都没变,真心与妄心也是这样。既然叫做妄,它就是虚妄、不真实,所以对妄想不用太害怕。
第一步我们要明白真与妄的分别,破妄显真。再进一步,妄就是真,波就是水,不是另外有的东西。水是最圆融的,你拿方杯子去舀,它是适应的;拿圆杯子去舀,它也是适应的;池、湖…,什么情况它都适应。它可以流动的,可以照东西。结了冻的冰,它就麻烦了!比它小的容器,它就搁不进去了,它不那么圆融无碍了。怎么搁它都不舒服,一碰它还拉你一手,这是结冻的冰。
我们众生就是冰,冰是什么?全体是水。虽然是众生,但全体是佛。只是多了点寒气,寒气凝结成冰。所以我们修持的关键也就在这里,不需要另外什么“九转丹成”,不是那回事。只要寒气一去,冰就马上溶解成水,全体是水。就是这东西,没有换嘛!冰是二氢化氧,水也是二氢化氧,不用换成分,换另外一种性质、东西。只是多了一点寒气,凝固、执著了!本来无碍、流动的,执著就变成有碍、不流动。因为妄心的种种分别,心生则种种法生。
“识”是什么?有无明就成了识,唯识所现,“识”就不是真如。唯识就是阿赖耶识,第八识。没有阿赖耶识,我们就具有如来智慧。就是一念无明的妄动,就出现了阿赖耶识。“唯识所现”,就是这个识所现,已经有了水波了。
执实见、外道见,这前两种见是我们应该要舍的,第三个“无我”还是好的,但是不要有“法执”。
(请师父解释一下什么是法执?)
法执就是阿罗汉认为四谛法是真实的,用这个去解决问题。而《心经》讲“无苦集灭道”,没有四谛法,这就破了法执。小乘人不能体会“无苦集灭道”,认为“有苦集灭道”,他依这个法证阿罗汉。有这个法,有所证,这就是有了。
(这不就有漏了吗?)
对于破见思惑,我们称阿罗汉是无漏;不能说他有漏,他已经得到漏尽通了。但是他还有惑,有尘沙惑、无明惑。这三种惑,他只破头一种见思惑。
(“漏尽通”是破见思惑?)
“漏尽通”是破见思惑。破见思惑不容易,不但人的贪嗔痴慢没有了,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贪嗔痴慢也都没有了。不要说天界了,就是在人界之中,如果有人说他贪嗔痴慢一点都没有了,就值得我们向他顶礼。说老实话,贪嗔痴慢很不容易离得开,所以竖出三界好难啊!小乘要把见思惑破尽,他才能出生死。我们横出三界是带业往生,见思惑没破,带著惑往生的。有人反对带业往生,不就等于净土宗没有了,那要净土宗干什么?
所以我们依止一个法,要知道它是无修无证。如果一定有修有证,就有法执;但是如果执著无修无证,什么都不修,那又落空了。所以我们的仪轨很巧妙,在修持之中提醒你无修,在修中体会无修。所以很稳当,我们的法殊胜的地方就在这里。
在修持之中提醒自己无修无证,那就没有法执了。要这一切都没有,才算破了法执。在修持之中没有执著,生不出法执来,但这不等于法执破尽。要是真正破了法执,就是菩萨了。所以在修中无修无证,这就是大乘之道。
第五种是“中观见”。讲“中观见”,顺道提一下,在西藏活佛上师们所谓的显教,是指中观见以下的见,就是到前面唯识见的地方,才称为显教。不是什么华严、法华、天台,通通是显教,就不如密宗,就低了些,这也是常常引起矛盾误会的地方。所以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密宗也很重视,不是那么低的,没有这个看法,显教是指中观见以下的见。而现在我们把在汉地的佛教,通通称作显教,把喇嘛的就叫做密宗。所以对于名词解释不一样,听到这句话,就生出许多的误会。就说密宗轻视汉地的佛教,其实不是这个含义,是指中观见以下的见。
同时中观见也是西藏黄教的根本。中观见已经很殊胜了,一直到大圆满见,甚至前面的唯识见,都是龙树菩萨建立的。佛法划分为十宗,除了小乘的俱舍宗、成实宗之外,其他八个宗派的祖师都是龙树菩萨,所以在古代是不怎么分的。中国唐朝的唐密,以及日本的东密,都是龙树菩萨传下来的,也是禅宗传衣钵的祖师。华严经以及楞严经是龙树菩萨从龙宫请出来的,这是一位很特殊的大菩萨。当时的佛法也是很不行,是马鸣、龙树这二位大菩萨出世才把佛法中兴起来的。
“中观见”也称为无生见,知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这叫做“八不”。包括藏识所现的影像,以及唯识的见,世间法的、出世间法的一切一切都没有自性,都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的。“唯识见”则认为这是实的,依此而修,一点点转变。
“不生不灭”,六祖开悟所说的“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你有个开始,从这里开始生出来了。法本自无生,它没有一个开始,怎么会生出这样一个“开始”的一切一切,不大好懂,这一点最不好理解的。所以断无明,最后还要破一分生相无明。
“无始”是我们语言这么说的,从哪里开始有,好像有个生处。既然是无始,它的始处不可得,最初开始生的时间也不可得,哪生还可得吗?生也就不可得了。所以无生,也就无灭。我们就不讲长生不老,一切本就无生。不是生因之所生,不是有什么造成的。佛境从本以来就是清净、具足的。不是用什么机缘而生,套什么因缘而生的,是无生的。所以佛法证无生法忍,无生故无灭。
生,也就是一个起点,事实上起点也不可得,一个圆形的东西,你说是起点,走一圈又回来了。起点不可得,起点就是生处,起点不可得,不就无生。
“不断不常”,我们阿赖耶识就是不断不常,断常是邪见、外道见。阿赖耶识是怎么样?相似相续,相像而继续。不断不常的道理就在这里,一个东西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相似而已,它不是常。譬如电影,上一片与下一片的胶片,相似而已。阿赖耶识它老在变,有东西来,它又多一点;这一刹那跟前一刹那相似,这一生跟那一生相似。增加一些东西,或修行拔除掉一些种子,全是相似,既然是相似,它就不是常,就不落入常见。它是相续,譬如电影它一片一片老接著,就不断了。所以阿赖耶识就不断不常;既然阿赖耶识不断不常,那它所显现的相也就不断不常。
“不来不去”,没什么来,也没什么去。“如来”是什么?“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自心遍一切处。从哪儿到哪儿去?从自心到自心。从北京到华盛顿,北京是我自心,华盛顿也是我自心,从自心到自心,何来何去?
那贪嗔痴烦恼,怎么个大圆满见?贡噶上师教我们看,不要看它的过失,看它从哪里来,去到哪里。找来处不可得,找去处也不可得。既然来处不可得,去处也不可得,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它也就是如来。所以说烦恼转菩提,我说不用转了,烦恼即菩提,这是最好转的方法,最殊胜的转,这就转过来了。所以它是不来不去,遍一切处!
“不一不异”,为什么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种种的佛,它不是一个。但是一切佛的法身没有分别,所以是“不异”,不是一也不是异。
所以依照“八不”-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唯识所现的影像,世出世间的一切法,它都没有固定的自性。这样慢慢观察,就破除外道、小乘、唯识的见,显现出诸法本来不生,不生就不灭。
依此“八不”,诸法本不生来修证而成佛,它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不用转舍转得。比较直接了,不用一层一层转换,一步比一步殊胜。“八不”,无生见,知一切法本无生。所以无生的功德很大,无生就无灭,一切都无来无去,少了对待,一切都平等了。一和异本来是两件事,现在都没有,不就都平等;不来不去,把这一切分别都消除。
第六种是“俱生知见”,就是根本智,也称为“法身见”。知一切法本明,就是无生明体。知道一切法是本明,就是你本来妙明的真心,就是本来无生的明体。我们大圆满的观音法里头“真实体性真实现,所见一切皆法身”,一切法所见就是法身见。“法性自性互含摄,明体真常无生佛”,都是本来明体,这就是法身见。一切都是法身,明体之上无生佛,所以对待就没有了。
在天津我写了几个偈子,“生佛两泯即是佛”,生佛两个都不存在,就是佛了。“才相对待便成魔”,刚刚一对待,有众生,有佛,就成了魔…
《抉择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