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認爲是固定的;基督教等著耶稣來審判,將來生天堂,都是認爲實有的。都是自心所現,耶稣也是自心所現,這就不一樣,破除他們的見了。天堂地獄都是我心所現,沒有兩樣事,就把外道小乘認爲心外實有法的見給破除了。破除外道、小乘心外實有諸法的見,也就是說沒有境,所謂“心外無境”,一切都是心所現,識所現,“唯識見”就是這個意思。
依照這個見,多方面去觀察,“轉舍轉得”,把你錯誤的看法丟掉一些,自己得到一些進步。再進一步觀察,又去掉一些錯誤的見解,又進一步。不但是見解,連貪嗔癡,種種的業力,越去越多。無明去得多了,智慧就增長,法身慢慢地顯現,轉舍轉得。這是漸法,一邊舍一邊得,所以俗話說“舍得,舍得”,夏老師替它下個轉語“你舍才能得”!所以“舍”最重要。舍什麼功德最大?舍見!所謂“舍身容易舍見難”,我們要把下面這些見舍掉,換成上面這些見,那就殊勝了。
(問:“自心所現”的自心是什麼心?)
你說是妄心所現可以。但是妄心是什麼?妄心就是真心所現,說到根本還是真心所現。真心立相就成了妄心,妄心虛妄,所以現出這些相。妄心從哪來的?壓根還是真心生。
水就代表真心,中秋夜的月很圓,風一動水一搖,月亮就不現了,這就妄了。波是什麼?波就是水,波代表妄心,水代表真心,妄心就是真心。在虛妄之中,真心作用不顯了,這就好像睡著、作夢了。黃念祖還是黃念祖,但是睡著了,作用不顯現、顛倒了。但是我還是我,一點都沒變,真心與妄心也是這樣。既然叫做妄,它就是虛妄、不真實,所以對妄想不用太害怕。
第一步我們要明白真與妄的分別,破妄顯真。再進一步,妄就是真,波就是水,不是另外有的東西。水是最圓融的,你拿方杯子去舀,它是適應的;拿圓杯子去舀,它也是適應的;池、湖…,什麼情況它都適應。它可以流動的,可以照東西。結了凍的冰,它就麻煩了!比它小的容器,它就擱不進去了,它不那麼圓融無礙了。怎麼擱它都不舒服,一碰它還拉你一手,這是結凍的冰。
我們衆生就是冰,冰是什麼?全體是水。雖然是衆生,但全體是佛。只是多了點寒氣,寒氣凝結成冰。所以我們修持的關鍵也就在這裏,不需要另外什麼“九轉丹成”,不是那回事。只要寒氣一去,冰就馬上溶解成水,全體是水。就是這東西,沒有換嘛!冰是二氫化氧,水也是二氫化氧,不用換成分,換另外一種性質、東西。只是多了一點寒氣,凝固、執著了!本來無礙、流動的,執著就變成有礙、不流動。因爲妄心的種種分別,心生則種種法生。
“識”是什麼?有無明就成了識,唯識所現,“識”就不是真如。唯識就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沒有阿賴耶識,我們就具有如來智慧。就是一念無明的妄動,就出現了阿賴耶識。“唯識所現”,就是這個識所現,已經有了水波了。
執實見、外道見,這前兩種見是我們應該要舍的,第叁個“無我”還是好的,但是不要有“法執”。
(請師父解釋一下什麼是法執?)
法執就是阿羅漢認爲四谛法是真實的,用這個去解決問題。而《心經》講“無苦集滅道”,沒有四谛法,這就破了法執。小乘人不能體會“無苦集滅道”,認爲“有苦集滅道”,他依這個法證阿羅漢。有這個法,有所證,這就是有了。
(這不就有漏了嗎?)
對于破見思惑,我們稱阿羅漢是無漏;不能說他有漏,他已經得到漏盡通了。但是他還有惑,有塵沙惑、無明惑。這叁種惑,他只破頭一種見思惑。
(“漏盡通”是破見思惑?)
“漏盡通”是破見思惑。破見思惑不容易,不但人的貪嗔癡慢沒有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貪嗔癡慢也都沒有了。不要說天界了,就是在人界之中,如果有人說他貪嗔癡慢一點都沒有了,就值得我們向他頂禮。說老實話,貪嗔癡慢很不容易離得開,所以豎出叁界好難啊!小乘要把見思惑破盡,他才能出生死。我們橫出叁界是帶業往生,見思惑沒破,帶著惑往生的。有人反對帶業往生,不就等于淨土宗沒有了,那要淨土宗幹什麼?
所以我們依止一個法,要知道它是無修無證。如果一定有修有證,就有法執;但是如果執著無修無證,什麼都不修,那又落空了。所以我們的儀軌很巧妙,在修持之中提醒你無修,在修中體會無修。所以很穩當,我們的法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裏。
在修持之中提醒自己無修無證,那就沒有法執了。要這一切都沒有,才算破了法執。在修持之中沒有執著,生不出法執來,但這不等于法執破盡。要是真正破了法執,就是菩薩了。所以在修中無修無證,這就是大乘之道。
第五種是“中觀見”。講“中觀見”,順道提一下,在西藏活佛上師們所謂的顯教,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就是到前面唯識見的地方,才稱爲顯教。不是什麼華嚴、法華、天臺,通通是顯教,就不如密宗,就低了些,這也是常常引起矛盾誤會的地方。所以華嚴宗、天臺宗、禅宗、淨土宗,密宗也很重視,不是那麼低的,沒有這個看法,顯教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而現在我們把在漢地的佛教,通通稱作顯教,把喇嘛的就叫做密宗。所以對于名詞解釋不一樣,聽到這句話,就生出許多的誤會。就說密宗輕視漢地的佛教,其實不是這個含義,是指中觀見以下的見。
同時中觀見也是西藏黃教的根本。中觀見已經很殊勝了,一直到大圓滿見,甚至前面的唯識見,都是龍樹菩薩建立的。佛法劃分爲十宗,除了小乘的俱舍宗、成實宗之外,其他八個宗派的祖師都是龍樹菩薩,所以在古代是不怎麼分的。中國唐朝的唐密,以及日本的東密,都是龍樹菩薩傳下來的,也是禅宗傳衣缽的祖師。華嚴經以及楞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來的,這是一位很特殊的大菩薩。當時的佛法也是很不行,是馬鳴、龍樹這二位大菩薩出世才把佛法中興起來的。
“中觀見”也稱爲無生見,知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叫做“八不”。包括藏識所現的影像,以及唯識的見,世間法的、出世間法的一切一切都沒有自性,都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的。“唯識見”則認爲這是實的,依此而修,一點點轉變。
“不生不滅”,六祖開悟所說的“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你有個開始,從這裏開始生出來了。法本自無生,它沒有一個開始,怎麼會生出這樣一個“開始”的一切一切,不大好懂,這一點最不好理解的。所以斷無明,最後還要破一分生相無明。
“無始”是我們語言這麼說的,從哪裏開始有,好像有個生處。既然是無始,它的始處不可得,最初開始生的時間也不可得,哪生還可得嗎?生也就不可得了。所以無生,也就無滅。我們就不講長生不老,一切本就無生。不是生因之所生,不是有什麼造成的。佛境從本以來就是清淨、具足的。不是用什麼機緣而生,套什麼因緣而生的,是無生的。所以佛法證無生法忍,無生故無滅。
生,也就是一個起點,事實上起點也不可得,一個圓形的東西,你說是起點,走一圈又回來了。起點不可得,起點就是生處,起點不可得,不就無生。
“不斷不常”,我們阿賴耶識就是不斷不常,斷常是邪見、外道見。阿賴耶識是怎麼樣?相似相續,相像而繼續。不斷不常的道理就在這裏,一個東西它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只是相似而已,它不是常。譬如電影,上一片與下一片的膠片,相似而已。阿賴耶識它老在變,有東西來,它又多一點;這一刹那跟前一刹那相似,這一生跟那一生相似。增加一些東西,或修行拔除掉一些種子,全是相似,既然是相似,它就不是常,就不落入常見。它是相續,譬如電影它一片一片老接著,就不斷了。所以阿賴耶識就不斷不常;既然阿賴耶識不斷不常,那它所顯現的相也就不斷不常。
“不來不去”,沒什麼來,也沒什麼去。“如來”是什麼?“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自心遍一切處。從哪兒到哪兒去?從自心到自心。從北京到華盛頓,北京是我自心,華盛頓也是我自心,從自心到自心,何來何去?
那貪嗔癡煩惱,怎麼個大圓滿見?貢噶上師教我們看,不要看它的過失,看它從哪裏來,去到哪裏。找來處不可得,找去處也不可得。既然來處不可得,去處也不可得,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它也就是如來。所以說煩惱轉菩提,我說不用轉了,煩惱即菩提,這是最好轉的方法,最殊勝的轉,這就轉過來了。所以它是不來不去,遍一切處!
“不一不異”,爲什麼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種種的佛,它不是一個。但是一切佛的法身沒有分別,所以是“不異”,不是一也不是異。
所以依照“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唯識所現的影像,世出世間的一切法,它都沒有固定的自性。這樣慢慢觀察,就破除外道、小乘、唯識的見,顯現出諸法本來不生,不生就不滅。
依此“八不”,諸法本不生來修證而成佛,它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不用轉舍轉得。比較直接了,不用一層一層轉換,一步比一步殊勝。“八不”,無生見,知一切法本無生。所以無生的功德很大,無生就無滅,一切都無來無去,少了對待,一切都平等了。一和異本來是兩件事,現在都沒有,不就都平等;不來不去,把這一切分別都消除。
第六種是“俱生知見”,就是根本智,也稱爲“法身見”。知一切法本明,就是無生明體。知道一切法是本明,就是你本來妙明的真心,就是本來無生的明體。我們大圓滿的觀音法裏頭“真實體性真實現,所見一切皆法身”,一切法所見就是法身見。“法性自性互含攝,明體真常無生佛”,都是本來明體,這就是法身見。一切都是法身,明體之上無生佛,所以對待就沒有了。
在天津我寫了幾個偈子,“生佛兩泯即是佛”,生佛兩個都不存在,就是佛了。“才相對待便成魔”,剛剛一對待,有衆生,有佛,就成了魔…
《抉擇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