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後代也這樣。儒家也有這種情形,孔子死後,許多人從子貢那裏得到法益。阿難從迦葉那邊得到開悟,都是傳佛心印,阿難也是傳佛心印。我們蓮華生大士也是從阿難那裏傳授的,所以心印不就很明顯了。所以上師傳一些燒供,像手像腳的,傳一些大法灌頂的,這像眼睛的,傳口訣的才是傳心。所以傳法灌頂之上,還有一個傳心的師父,這是最尊貴、最重要的,像“心”嘛!我們現在學密尊重灌頂傳法的師父的人不多了,求心要,重視心要的人更是稀少了。這也是我要大聲疾呼的,我們要在這事上勘正的。
密宗的“表示”,類似于禅宗的“拈花”。“心印”,就是心心相印,沒有語言,不立文字,那是最殊勝的了。上述六七兩種,是一代一代祖師口耳相傳,所以是相當寶貴的。
(問:釋迦牟尼佛拿花與迦葉相視而笑,是代表迦葉懂得釋迦牟尼佛心中的…?)
本心,離開言說的本心。這等于兩個電視臺完全協調了,通了。
(那是表示兩個人的思想已經溝通了?)
比那還殊勝,兩個心和心相印了。說思想溝通也可以,但是你又落到思想裏頭了。心不生思想而相印,這不就還高一點了。一落入思想,你還有個思想;心一離開思想,兩個心自然相照,像兩個鏡子相照。心與心相印,這麼就是心的傳法。所以不一定要語言文字。
(迦葉那不就是等于是一種開悟?)
是大徹大悟!所以佛就說“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全都交給摩诃迦葉。禅宗是很殊勝,天臺宗大德信不及,所以他要寫集寫書,說他不相信,說經上沒有。有,他也信不及,所以禅宗是難信之法。在印度也是一代傳一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修的。迦葉傳阿難,一代傳一個,所謂西天二十八祖。第十叁代是馬鳴菩薩,第十四代是龍樹菩薩,第二十八代是達摩,都是一代傳一個,一個傳一個。達摩見到東方有大乘氣象,當時印度佛法也已經不行了,所以達摩就拿著佛的衣缽。就怕你不信,真的是難信,所以佛把衣缽交給迦葉,傳衣缽的意思在這裏。佛在《涅槃經》叫你們找迦葉,還怕你們不信,把衣缽給迦葉。迦葉再傳給阿難,一代傳一代,最後傳到達摩,達摩把衣缽帶到中國來,所以我們很光榮。
佛的衣現在是找回了,缽卻找不著了。蔡元培的女婿當年還見到這個缽。佛的缽很殊勝,佛成佛的時候,四天王天每一位天王獻一個缽給佛,天王是有分別心的,都希望佛用他的缽。四天王都把缽給了釋迦牟尼佛,佛到底用哪個缽好呢?用這一個的,其他叁個會不滿意。所以釋迦牟尼佛把四個缽弄在一起一壓,合成一個缽。四個缽合成的痕迹還看得出來,這是他親眼見的。
他這人是留學博士,剛從美國回來,他很淘氣,看見六祖的肉身,就跑過去跟六祖說“六祖,你好啊!”他摸了六祖一下,嚇了一跳,六祖的肉身還有彈性,跟活人的一樣。這兩件事是他親口跟我說的。當時這個缽是在南華寺,文化大革命以後恐怕就沒了。到了六祖,衣缽就不再傳了,不再是一代傳一代,而是“一花五葉”,禅宗大興,小孩老太婆都開悟。禅宗在中國大盛,所以大家就把禅宗、道教歸到中國名下。印度是半個佛教,半個婆羅門。現在在美國學婆羅門的人很多,學佛教的也不少,兩個都學。
※※※※
閉關不能魯莽,不能冒進,要一點一點增加,這功德是一樣的。單獨一天一天累積多了,不也就好多天了,所差的是我們不能夠接續。不過這也有好處,有些事情今天不做,明天可以做。譬如說喜歡看電視,我這個時候不看,明天我可以看嘛。把該辦的事情先辦一辦,本來沒什麼大事,也很放心。這在你專修的時候,容易清淨,容易放下,別人也可以抽出時間來爲你服務。這是閉短期的關。
閉關人的功德護關人得一半,他不是從你身上得一半。好比是一百美金的獎金,他的五十美金是從老板身上得的,不是從你身上扣五十美金。閉關的人比護關的人多五十,這是大家要知道的。所以我們幫助別人修行,自己的功德也增長了。我們不僅自己修行,也護持別人,功德同樣很大。所以我們勸媽媽哪一天念半天佛,念一天佛,讓佛菩薩來帶你,這是盡我們最大的孝。我們孝順父母,什麼是孝?這是最大的孝。我們來解決問題,他們什麼事都不用管,一切都很舒服、很愉快,念念佛,他很高興。不但這樣,從法裏頭他嘗到一些甜頭,用功的動力就增加了,他自己有要求了。不要老是說生死太可怕,不了生死不得了,這還是怕,有點逼迫。從心裏想念,我不念難過,這個比怕生死要進一步了。知道生死可怕,知道要了生死,這還有點被動。我就是要念,我不修不行了,這就主動了。
我不修不行了,修法的時候還添個法執。成佛不但要破人無我,還要破法無我。剛一修就要我們破法我,我們是毫無辦法,該怎麼辦?你就好好地念,相信西方決定是有,一點也不錯。如果你相信這個世界是空,西方世界也是空;如果你相信這個世界是有,西方世界的有比這裏還堅固得多。所以一上來,就相信西方世界是有,這一句佛號,我就是要執持。執持名號,不怕法執!道理不懂沒關系,我就是這麼執持。執持到極點,與不執持就平等,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妙”。爲什麼?阿彌陀佛用五劫的時間,發了四十八願。我們寫志願書,寫個兩叁頁就解決了。他發了五劫的時間,處處爲我們考慮、設想。念佛誰都能行,誰都可以,但它的實質是不管你懂不懂得無生的道理,你就暗合無生了,“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無住生心”要到別教地上菩薩才做得到。我二十歲讀《金剛經》就懂得“無住生心”是很殊勝,但是凡夫做不到,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念的時候非常勤快、非常執持,相信是有,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別的都放下了,就是“無住”;無所住,這一句阿彌陀佛還相續不斷,這心是生的。地上菩薩所能做的事,凡夫這麼稱念,就不知不覺與他暗合了。因爲有地上菩薩的功德,所以念佛你才能往生,不是念念名字就好。釋迦牟尼佛不勸你念釋迦牟尼佛,要念阿彌陀佛。念佛的方法、西方世界的種種,不知不覺就與《金剛經》般若的道理相契合了。
當時我還不懂密法,就聽一些毀謗的話,說我舅父(南梅)舅媽學了財神法,我舅父開了葷,我舅母長了很惡的相(財神法的紅財神、白財神都是現的威猛相,修財神法要觀想本尊)。聽聞之後很不信,雖然很不信也很不明白,就生猜,凡夫念佛不能達到“無住生心”的話,念咒可能會更好一些。雖然聽了這兩件毀謗的話,心裏想念咒可能比念佛好一些,但是這些咒全然沒有用。《心經》好就好在這裏,先跟我們講道理,然後才說咒:“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全部的般若都攝到《心經》二百六十個字裏頭,顯密都圓滿了,所以《心經》很殊勝。
《心經》不要看它字少,是最難講的,四谛十二因緣,菩薩的修持方法,轉八識成四智,全都在裏面。“無苦集滅道”是阿羅漢的修持方法,“無無明至無無明盡”是緣覺的修持方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循環不已,所以生死不出。“無無明至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把十二因緣的法執破了。菩薩的修持是什麼?轉八識成四智。
《金剛經》我們有時間的話,也可以談一談。我是從《金剛經》入門的,小時候我在佛教家庭長大,小時候跟母親到廣濟寺,寺裏沒有一個小角落我沒躜到過的。大人們在談話,我們小孩也不懂,一個人就到處亂跑,于是就碰到清朝最後一個狀元夏同和。他跟我談了很多話,他說這孩子好,就請我到他那裏去,我很拘束,馬上就跑掉,那時候我八九歲。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聖誕,大家繞佛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大家念得十分虔誠,念到深夜, 過了十二點我不肯跟母親走,我母親他們都回去了,我還在那裏繞念著。到了一點多,家裏就派車子來接我,那時候的車子是人拉的人力車,硬是要把我拉回去,那天我念到通宵,念得很虔誠。以後年紀大了,世間智慧增長了,懂得更多些,就看到出家人在家人,都是在當時很有名的一些人,其實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區別,普通人有的毛病,他都有,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勾心鬥角、算計、事情不直說,拐彎抹角…種種的,佛教徒念了這麼些日子的佛,跟沒念佛的人一樣嘛!念佛的用處在哪裏?沒用處了!
這是個錯誤,顛倒見。當時我看到這些現象,就犯這種錯誤的想法。這樣是不行的,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們要在實際行動上跟普通人要有所不同,不能讓別人退了心。不是自個兒在佛堂裏念,自個兒修就可以,你表現出來給人家的感覺,要和別人有所不一樣才可以。所以《無量壽經》講人天乘,我們做人要成爲人的表率,要感動人。言教不如身教,用講說的是種權宜,雖然有種種的好處,但不是根本,重要的是你的模範、行動,因此讓他對你的信仰有所尊重,這是最好的弘法。這比多大的佛堂,多大的佛像,多少的經典還重要。
當時我看到佛教界的現象,我就不信了。正好當時看到蔡元培寫的一篇文章“以美育代替宗教”,那時候五四在選文選就把這篇文章選進去,我想以審美、美育來代替宗教,這也是個道理。所以當時反對我妹妹燒香念咒,我罵她迷信、老太婆;她一念佛,我就嘲笑她,完全到反面去了。
怎麼又皈依正法?就是一本《金剛經》,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考完試就把書往書架一放,說這一輩子我再也不看這書了。這些書都是厚厚的一本,一本本看完後就往書架一放,自己說再也不看這些書了。沒書可看了,也不去看電影,到我母親那裏找一本《靈魂論》,一本《金剛經》批注。厚厚的兩本書,我一夜就把它讀完,我一向看書都是像亡命徒的;一本法華經,我一夜之間把它讀完。一方面我看得快,一方面不看完我不肯甘休!這中間的踴躍歡喜、清涼,…
《抉擇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