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P3

  ..续本文上一页处灭”的不思议境界。对于这方面,我的师父大禅师上虚下云大师,他有一个很好的譬喻:我们在妄想心中要理解般若,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要举这个椅子起来。这个比方非常生动。你在没有离开妄想之前要理解般若,就如同你坐在椅子上,要把这个椅子举起来一样,这是不可能的。行人学习般若,若要一下子便能明白般若的本体,那是不可能的。所幸般若能一分为三:(1)文字般若。(2)观照般若。(3)实相般若。一切表达般若的经论语言文字等等都是文字般若。行者思维参究文字,了达其义,依之来观察对待事物是观照般若。在久久观照之中,一日蓦地触著关捩子(即现在所说的起动键),豁然朗悟彻明本心,即是契入实相般若。

  以上三种根本与三无漏学,都是一切行人所共同遵修的。佛为救度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病,乃有八万四千种法,如旃檀木,片片皆香。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契合我们根机的,则推以下三种法门。

  (肆)一生成办,圆顿法门:禅,密,净

  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大小二乘共分十宗:俱舍,成实(小乘),三论(小乘大乘之间),唯识,戒律,法华,华严,禅,密,净。其中以后三者最为殊胜。分别简介于下:

  一、禅宗

  传佛心印,见性成佛,是禅宗的特色。不立文字,不涉阶梯(不经过次弟,迷是众生,悟了就是佛)。这是纯粹的顿法,有人对禅宗与第五度禅定相混,这是大错。禅宗是第六度,是般若。现在世界上把禅宗划在中国的名义之下,婆罗门和佛教划在印度。实际上禅宗也是从印度来的,但是他在中国大放光明。禅宗称为教外别传,是另外一个传授。不立文字,不依靠广习经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接指出你的本心就是佛(就直指明你这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本心,让你自己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佛了)。禅宗在中国古时候就有人反对,宋朝的时候,天台宗有一和尚,他自己觉得天台是最高了。而禅宗认为天台只是如来禅,而禅宗的祖师禅高于如来禅,于是这位天台宗的人不服气,就写了书反对说,你们第一个公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经典没有记载,是你们禅宗自己伪造的。他不知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则公案确确实实见于《大梵天王问法决疑经》(梵天是色界天)。他拿花献佛,他自己舍身为佛的床座,极度的恭敬。在这个法会上,世尊就拈起一枝花给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世尊为什么不开口,却拿一枝花给大家看。大众莫明其妙,独有佛的侍者,老的迦叶破颜一笑,他领会了。在佛拈花迦叶微笑之间没有言说,只是把这个花给大家看一看,可怜当时多少在座听法的人迷闷不解,唯独迦叶领会破颜一笑,佛就说:“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涅槃,佛所证的是涅槃)涅槃的妙心和正法眼之藏(即正法藏之眼),嘱咐摩诃迦叶(摩诃是大)”,佛就把妙心和正眼一齐都吩咐给大迦叶了。这就是禅宗第一条公案,佛与迦叶只是心心相印——以心印心,以心传心。故称禅宗是传佛心印。而且《涅槃经》里头,佛指出对经典理解不同,有所争论,那就以迦叶的话作为标准;等于说佛经的解释权属于迦叶。为什么?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都嘱咐摩诃迦叶呀!迦叶就成为禅宗的初祖。阿难是从迦叶开悟的,成为二祖,一直传下来,都是单传,佛把所披的衣,所乞食的钵都给了迦叶作为证明,所以衣钵,谁得了衣钵,谁就是传了心。世尊传迦叶,迦叶传阿难,一代一代心法相传,衣钵作证,都是单传。第一代是迦叶,第二代是阿难,第十二代是马鸣菩萨,第十四代是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突出了,中国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师。等到第二十八代就是达摩,达摩也是王子,也是弃位出家。达摩看到东土(我们在印度的东边)有大乘气象,就拿著衣钵到中国来了。

  达摩之后还一直是单传,传到五祖,每代只是一位祖师。到了六祖,六祖是极特殊的一位祖师,俗姓卢,名惠能,是古今第一大善知识(清雍正皇帝所评,雍正是开悟之人)。他父亲贬官,降级到广东边沿一个很苦的地方,就死在那边罗!死了之后剩下孤儿寡母,这个孩子就是六祖。六祖当时很穷苦,靠打柴养母,一天送柴到客栈,有个客人在那儿读《金刚经》,他听了之后很喜欢,站在门外边听,当这个人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心中开朗。当他知道这经是从黄梅五祖得来的,他就要去。大家拿钱来帮助他,他就给母亲留下钱,自己跑到黄梅去了。到了黄梅之后,留在庙里做苦工,经过八个多月,一天五祖说,你们只知作福不求出离生死,自性若迷,有福也不能救。各各看看本心智慧之性,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就付给衣法,立为第六代祖。当时庙里一千多人,神秀是上座,威信很高,大众的上座,能讲十几部大经。大家就说,我们作什么呢?当然是神秀得法,将来我们依止他修行就可以了,何必自己作偈?不必费事了。神秀也听到,别人都不写,好像自己是众望所归,就写了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看见了说:“很好!很好!大家念了之后,不会堕入三恶趣了。”大家念来念去,六祖听到了。六祖说:“我也有四句,谁替我写?”这时庙中有一位江州别驾张日用,替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写在墙上,五祖看见说:“也没有见性。”脱下草鞋把这四句擦掉了。五祖暗示惠能于夜间三更到自己房间听讲《金刚经》,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候六祖就彻悟了。当时他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那里想得到哇!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我那里想得到?我的自性从本以来就是不生不灭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本来就具足一切呀!佛说具足如来智慧德相,他自己证实了。)“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焉能想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一切都是自心所生,都是自性所现。)一口气说了这几句。五祖知道他彻悟了,衣钵就给他了。五祖还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调御丈夫、天人师、这都是佛的名号。)

  以上六祖得佛衣钵,继承祖位的因缘,给我们无比重大的启示,可以归纳成两个方面:

  (一)金刚般若在六祖身心的放光。惠能是一个失学的贫苦孤儿,生长在边远落后的獦獠区域,劳动为生,十分勤苦,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文盲。但当他第一次听见别人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朗。就投奔黄梅,作偈就超过当时千来人的首座(当时唐代的国师神秀大师)。再听五祖讲一次,又是到同一的地方,就大彻大悟,得衣得法,成为第六代祖,即名为佛。何等直截,全显禅宗特色,“不历阶梯”,没有什么过程与位次,没有台阶可爬,迷即众生,悟即佛;同时也显出《金刚经》中无住生心的无上殊胜。这八个字是金刚经关要,也即是世尊成佛证道时第一句所说的话“应无所住”,自然远离了“妄想执著”,“而生其心”显明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的自心。惠能大师之心正契世尊证道之心,心心相印,所以立地成佛。用譬喻来说,即是谐振,敲响了一个音叉,另一个同频率的音叉,自然振动发声。广播台也是同理,旋钮一转,换一个台,实际是换一个频率,收音机的频率与发射台相同,就收到了,这就是谐振。佛教的心心相传,正可用谐振为喻,两心自然合拍。在六祖大悟所说的那一串“何期自性......。”真是心花怒发,这就是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

  (二)五祖所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真是一针见血的无上开示。所以大乘佛法,都强调“先悟后修”,至少也要有个“解悟”,才好避免“心外取法”。现在人都是心外求法,于是好端端的无为法变成有为了,无漏法变成有漏。不是法不好,是您的容器有毛病。曾经装过“敌敌畏”杀虫药,没洗干净就倒了牛奶,吃下去可能会送命的。“行而不解,增长无明”,我们要行解相资。

  又说:“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不识则无益,若识则成佛。直截了当,洞然明白。不识只因妄想执著,若识则本来成佛久矣。世尊证道到五祖付法,六祖得法,是一脉相承,以心传心,所以说禅宗是“传佛心印”。

  六祖后,衣不再传,法遍天下。一花五叶,形成五宗(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各界人士,妇女幼儿皆有开悟的人,甚至种种外道也都学禅。文人墨客若不知禅,便有孤陋寡闻之感。禅宗不立文字,流传到现在,只有一千七百多个(术语称为“则”)公案。记录了传心悟道的经过,成为后世的法宝。现在只举一、二则为例,以见一斑。

  在唐朝,六祖以下的第四代,药山禅师,他是禅门的龙象,当时他当地太守叫李翱,也很仰慕他的声望,就去拜访药山。药山正在安坐,看见太守来,没有理睬太守。太守恃才傲物,认为我这样的根器天资,禅师看见我,应该很具礼欢迎才对,怎么没有理睬自己,很不高兴。就说:“原来见面不如闻名。”药山就回答说:“太守哇!你为什么“贵耳而贱目”哇?”为什么尊贵你的耳闻而轻视你的目睹?李太守还是很聪明,他就了解药山是个禅师。于是问法:“请问什么是道?”药山就指指天上的云,指指地下的水瓶,并问:“你明白了吗?”太守说:“不明白。”药山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就礼拜了。他的答覆,这种禅宗的开示,不是给你谈很多道理,都是直指人心。什么是道?“云在青天水在瓶”李太守根器很利,他就领悟了,成为药山很重要的弟子。这里不宜再作注解,话多了便成画蛇添足。

  我们以为禅宗语句只是机锋敏捷,语句巧妙,殊不知大谬不然。禅宗大德的一言一句,都是当人的真实受用,本地风光如实透露。再引一则药山公案,就可证实禅师的答话不是口头禅。一次药山随众入山砍柴(古德作了…

《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抉择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