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P3

  ..续本文上一页讲《净土资粮》之后,有一位年长的女居士,她面目枯槁,形神憔悴,心神惶恐,精神紧张。她告诉我说:“我一生念观世音菩萨,我就想能看见观世音菩萨。等我真的看见观世音菩萨,谁知从此不得了了。我现在简直活不成了。成天眼前都满是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著我,围著我。请来多少人坐在自己屋子里,还照旧是看见许多怪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晌儿不能睡觉,我简直要死了。”后来她说有人劝她念大悲咒来对治,问我怎么样?我说:“你不要念咒来对治,俗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对治的话,这个结就更紧了。”我就对她说了一则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个清幽之处,他就造个茅蓬住下来,谁知各地实修的人,闻风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一个共修的道场,此地本是山精野鬼等居住之地,他们要赶走这些外来户,所以日现怪异,大众十分惊恐,无法静修,纷纷请求迁居,但古德不动。三年后,一夕晚坐,有一僧说:“现在很安静,一点也不闹了,看来还是老和尚对了。”这时古德笑著说:“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不闻不睹无穷。””于是我对她说:“您就用这个不闻不睹的方法吧。”她要求我女儿把古德这两句话写给她,当这个字条送到她的手中时,马上所有一切怪相顿然完全永不再见了。可见对于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所闻“动静二相”既已“了然不生”,所修之法,加功渐进,定力加深。如《通议》所说:““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现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皆不可得),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所闻尽”。”因为声尘是我们所听到的,咱们能听到的是耳根。现在声尘的动静两结齐消,所剩下的只是能闻的耳根,这根也是结。根与尘相对了然不生,就没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内相也随之而同尽。于是“泯然豁然,无复内外,即根尽之相”(以上是《说通》句)。于是破了根结,又进一步了。此时先得人空。“尽闻不住”,所闻能闻俱尽,就是“尽闻”。但决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尘都没有了,怎么知道的?自己有觉嘛,觉到的。由于智慧嘛,所以能觉。觉照,照到这个根尘俱空。所以由于能觉,才知道根尘都空了。现根尘俱尽唯剩一觉,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堕无为深坑,所以“不住”。唯当加功再进,透过此关。当能闻与所闻,都消除之后,根同尘都一齐迥然脱落,当前出现的是清湛纯一没有边际的境界。这个境界正是自己所觉到的。既有所觉,必有能觉,能觉即是能观照这个境界的智慧,有能觉与所觉,这就又是一层能所。“尽闻”是能闻与所闻的尽除,破了根结。达到根尘齐泯的境界,能照这个境界的是能觉,属于般若。若住于这个“尽闻”的境界,还有能觉与所觉,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相对,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对,仍是障碍。不能吝惜此智,都应舍弃,来破除法执。《通议》说:“根尘双泯,为尽闻处。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憨山大师说,尽闻则根尘皆尽,不住则继续进修,所觉的境是根尘齐销,了不可得,所以能觉没有对待随之也空,所以“觉所觉空”,于是破了觉结。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空与所空又是一层能所。刚才说“觉所觉空”,其中的空是空观智,即是现在“空觉”中的“空”字。“觉”字呢,就是能觉和所觉。这个觉结因空观智的空而解除了。因有这个空,空掉能觉与所觉。觉的结是解开了,但留下空结,还须解除。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一个能,一个所,又是一个对立。还要加功进修入流照性。达到“极圆”。于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灭了,能空的这个空也灭。这就是“空所空灭”。打个比方:就像拿木头钻木头来取火,木头钻木头,钻来钻去,一下火出来了,钻的木和被钻的木都烧完了。空所空灭就是这样。能空的和所空的都灭,两个同时都没有了,“空所空灭”。这就解了空结证了法空。“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以上由于“空所空灭”,破了空结,证了人空与法空,但其中末后的一个“灭”字,仍是一结。动、静、根、觉、空、灭是六个结,都是生灭法。解结次第:第一步动结灭了(破了声尘的动相),静结就出生了。再破了静结,声尘的动静二相都消,只显能闻耳根,于是静灭根生。耳根之外没有了可作对待的声尘,于是根结也不存在了。根结也破了,此时根尘全脱,唯有照境的觉智,这是根灭觉生。所觉之境既离根尘,能觉之智仍在,若常对待,仍有能所,此智亦须放舍。于是能觉与所觉俱空,觉结灭而空结生。“空所空灭”则空结灭而灭结生矣。到此若常住灭相之中,被灭相所障,是一种顶堕,正在百尺竿头,更须进步,到此也必须著力去灭除,但不存执著之心,以俟一刹那顷,灭相迥脱本理现前,六结俱解,顿证一心。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所以这就跟《涅槃》:“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完全是一致的。在寂灭中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二字,其中“寂”字,不是与动互相对待的寂,而是从无始来,本自不动的寂。其中“灭”字,不是与生互相对待的灭,而是从无始来,本自无生的灭。故此“寂灭”,即本觉理体,即是如来藏,真如实际,一乘寂灭场,大光明藏,实即真心全体,无边妙用,皆在其中,以上解除六结,是观音大士“从闻思修”,“寂灭现前”,“入三摩地”,证入圆通。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忽然”指从闻思修,一刹那间,证入圆通,发挥全体大用的时候。《通议》说:“一念顿证,故曰忽然。”“超越”是解脱无碍之义。《通议》曰:“十界依正,皆寂灭一心所现影像,故曰超越。”(十界中,六凡是世间,四圣是出世间)如古德所云,十方所有诸法,无非自性光明,当然就解脱无碍了。自性光明,圆满十方,洞然无碍,故曰“十方圆明”。

  《心经》大家熟,正好互相印证。经中一切皆无,无智无得,故云“无所得故”,但最后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嘛!这里也是如此。生灭灭了之后,是“寂灭现前”。是“超越世出世间”,得到两个“殊胜”。一个“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向上说,和诸佛本来明妙的大觉之心相合,与佛同体。又“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跟佛如来同样的大慈大悲的力量。与佛同用,大士所证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理体,故本心上合诸佛下合众生,所以我跟六道一切众生也是同心同体。“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悲者悲哀,仰者仰望,众生在苦难之中,哀求佛菩萨求度,菩萨就和同体的一切苦难众生同样悲仰。为什么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因为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同体嘛,你悲仰,观世音菩萨跟你同样的悲仰,但菩萨同时具有佛的慈力,所以众生马上得到救度。

  观世音菩萨成道的经过,一层一层,消除能所,连断六结,才证入圆通,所以我们也须直入宝山,不可在途中贪图小利,得少为足,甚至堕入魔途。当前往往有人认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自己悟了证了。其实也并不是想骗人,在众生分上,很自然。不知不觉就落到自欺欺人的份上,甚至于破大妄语戒。破大妄语戒是地狱业。这实在可怕,这个事我们要知道。所以我常打比方,你要去颐和园,有的人一走到动物园,出的是西直门,我这方向对了,看见个园子了,那个是颐和园?不对!再往前走,到了紫竹院,这个更像了,这个是颐和园?还不对!再走走到海淀,看见又是山又是水,这是颐和园?还不对!这个譬喻大家记住。你千万不要把紫竹院等当成颐和园;你把紫竹院当成颐和园,你自己到不了颐和园事小,你耽误别人。你说颐和园就在紫竹院,耽误别人的慧命。

  【世尊!由我供养观世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世尊”是观音于会称呼本土导师释尊。“如幻”是喻,因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所以用幻事来比方。也正是永明大师“大作梦中佛事”之意。“闻熏”指本觉闻性自内熏起始觉智。“闻修”指始觉智反闻入流,照性而修。解除六结,澈法源底,究竟坚固,入首楞严大定,证入圆通,名曰“金刚三昧”。得佛之体,同佛之用,故“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随机感赴,普门示现,“入诸国土”。

  “三十二应”是现十法界(六凡四圣)种种身相,普应群机,广作救度,一一各随其类而现身(从佛身、人身,直到药叉、阿修罗,人非人等),各应其机以说法,令其成就。以上三十二亦只是略言而已,实则应化无量。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无作妙力”者,不是由于造作,也即不是“有为”之法,叫作“无作”。任运显现不可思议微妙之力,叫做妙力。观音大士以金刚无作妙力,证得同体大悲。大士身心与诸众生,并无二相,众生悲仰即是大士悲仰,大士妙力即是众生妙力。故可令一切众生于苦难中,生悲仰心,即可于观音身心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众生遭难,正在怖畏之中,若蒙救得脱,即不复畏惧矣。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这个地方有人误会为,众生在受苦受难时,自己观音声而得到解脱。《正脉》批评说:众生在苦难中,谁还能静心作观,这是不可能的。《正脉》与《贯珠》等都主张,在“观其音声”之前,补上“蒙我”两个字正好跟《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就一致了。十方众生只要念观音名号,观音就可以观他的音声,循声救苦。众生就可以立即得到解脱。不是叫苦难的众生…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经略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