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应该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华严经》一百个比喻说明菩提心的重要。观世音菩萨就是发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心。心跟佛跟众生这三方面没有差别。这也是《华严》的话。所以后来等观音成道之后,就跟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和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即同于诸佛又同于众生。就是心、佛跟众生,他三个都无差别。发的是这个心,得的果也是这样的果。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观音大士在佛前发了菩提心,彼佛(观世音佛)就教授了从“闻思修”三慧下手的方法,但此处的三慧不同于通常一般的三慧。一般的闻思修,闻到了经教的道理,并能理解这就是闻慧。我依著这个道理起了正的思维,这个就是思慧。所闻的都想通了,接受了,理解了,依教奉行这叫作修慧。这是一般所说的闻思修。但是观世音如来教导观世音菩萨的这个闻思修,大大地深入了一步。这个闻慧是指耳根的闻性,是你的耳根能闻的本性。人人都有自性,但是为什么单说闻性,不说别的呢?不说“知”,不说“是”,而说闻呢?就因为众生耳根最利。我们从耳根入门,容易明白自己的本心,见自己的本性。此处的闻慧是指从耳根闻性,生出始觉的智慧,不再去驰求耳外的音声,而是返转回来注听自耳能闻的自性。“思”也不是一般的思维,而是离开一切想念的,用正的智慧来观察能闻的自性,追究一下能闻的是谁呀?有人念佛,问念佛的是谁呀?现在追究一下能闻的是谁呀?这就是思慧。念念都是返回到自己,即所谓返闻自性。念念返观,始觉合本,发明本来心地的原有风光,这才是修慧。所以这个闻思修三慧是比一般的大大地深入了一步。由此闻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即入首楞严大定。但是这个定和慧是不二的。这个三摩地从修到证,最后寂灭现前,证入圆通,即是“入三摩地”了。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以上是观音依古佛之教,从浅入深的全部修习过程。也即是从三慧入大定的经过。“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正是从闻性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处,“闻中”就是在闻性之中。“入流”,驰求声音叫作出流,不听外声返闻自耳的能闻之性叫作入流。“亡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眼睛看见红花绿叶,这些花叶就是所见,耳朵听到钟鸣鼓响,这音声是所闻,肉味是舌根所尝,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声音无动于衷,是观音最初步的忘所。因为耳根能听就叫能闻,能闻的本性叫作闻性。这是单从耳根说,实际闻性也就是全体自性的作用。可见一下手用功,就是从本体上,从自性上用功。这是一个很深入的法门。有的人把它讲浅了。佛经涵义,你深入发挥是好的。如果本是很深的,你讲浅了,就不甚如法了。观音大士在闻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闻性的流,绵密相续没有间断,默照在闻性之中了。入了这个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记了所闻的声,就叫做“亡所”。参究自心,在心光内,注在闻性中,入了流,忘记了所听到声音的尘,故称“入流亡所”了。
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所”字呀,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在本章之前,佛弟子富楼那问佛:“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就指出,其关键应在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能所对立,扰乱生尘,引成尘劳烦恼,于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可见清净本然之中,只因“立”了个“所”,于是出现山河大地,出现种种众生。问题都由于立了所。本经又说:“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但众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见、所闻、所知,都有对待,一切成二,在这以后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所以立了这个“所”就是众生入迷的根本。现在我们要回头,要觉悟,就必须从忘掉这个“所”开始。后头更有许多层次的“所”,一层一层地把这个“所”忘掉。第一步是什么呢?先忘掉我们所闻的声音这个尘,把这个“所”忘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听见音声,就分别呀,这个音声是美呀?是丑哇?是噪音哪?是乐音哪?爱听不爱听啊?这是顺我的,是称赞我的。这是批评我的,毁谤我的。于是许多烦恼都来了。由于所闻的声音,增加你很多烦恼。这个是什么呢?这就是背觉合尘哪!你本来是佛,本来平等,一切事究竟坚固。现在你就完全违背了,你就被这个声尘所迷惑,而生出无边烦恼,生出无量是非分别。这不正是背觉合尘哪!那么如果你返闻哪,自心不在这一切音声上头,自心所向者,不是向外,你回呀,回转来,不去听那个声音,而是去用耳根听我的能闻的本性,这就是返闻了嘛!返回来了。能闻者是谁?这个谁那就是你的闻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的本来的觉性,就是你的本来的妙明真心。因此这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这是两条道路:你到底是背著觉悟向著外尘,还是背开外尘向著觉悟呢?观世音菩萨就是从耳根闻性之中下手起修,念念内照,于是入于返闻照性之流。于是自己自然离开声尘,也即是忘记了所闻,而“亡所”。这只是初步功夫的相应,因智光内照,而显定力,这是功夫。声尘自亡,这是效验。永嘉禅师说:“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也即是,不能亡所就不能入流,不能入流也就不能亡所。可见“入流亡所”是修证圆通的总诀。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楞严说通》解释为:“前之亡所,且唯亡动。今之既寂,乃是动结已除,静结方显也。既寂之后,加功进力,反闻功夫,展转深切,以至寂静亦亡,则动静二尘,迥然双脱矣。”这就是说:亡掉了声音,这是亡掉声尘的动相,动相不能妨碍自己,于是解了声尘的动结,但动相一除,马上显出声尘的静相,这是声尘的静结。仍是外尘的结缚,必须继续入流,返观闻性,来解除掉。所以我们在修行道路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停步不前。当动相消除不能为碍之后,自然出现静相,若留恋这个静相,还是有所著,所以需要更进一步。不住于静尘,仍是返究能闻静尘者是谁(也即知静的人是谁)?若心住静尘,即是闻静尘,是出流,而不是入流了。若能返闻自己能闻静尘的闻性,于是静尘也不能为碍。声尘的动静二结,一齐解除。故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憨山大师在《通议》中,有极精妙的解释。如下:“六根顺流(出流)奔境,故随情造业。今于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谓逆彼业流(业流即指顺流(出流),谓驰向外境声尘,随情动念,造种种业,所以叫做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当前外境的声尘)所起知见(不为声尘起心动念)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这又说明了非入流不能亡所,非亡所不能入流。
下云:“且未观闻性之前后,以境(指外境)有动静,则听不出声矣。今观闻性寂然。则境(指返观所缘之内境,即闻性)无动静之相。故曰“了然不生”。”大师所说的妙谛,一时不易领悟,所以再引证一段唐代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中禅语,来辅助发明。禅师开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门,令汝还源。汝还闻鸦鸣鹊噪之声么?”曰:“闻。”曰:“汝返闻汝闻性,还有许多声么?”曰:“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我更问你,你道到这里一切声,一切分别,总不可得。既不可得,当伊么时(彼时),莫是虚空么?”曰:“原来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体?”曰:“亦无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诸佛诸祖寿命,更莫疑也。”以上广引古德的心要,只是希望读者,对于观音返闻自性入理之门,有一个正确理解。
由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急于求成的偏见,走上歧路。因此介绍二件实际经验,请参考。
(一)圆瑛法师,他是中国佛教协会的第一任会长。他提到: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从福建到了苏州,参一位大德叫作冶开和尚,学禅。他就参“什么是我本来面目?”他连参三年,决心要见本来面目,了此生死大事。等到他三年之后,二十四岁的时候,闭关打禅七,一心参究,到了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的程度。一切时一切处,自己的心光就照著这一句话头上。“什么是我本来面目?”“什么是我本来面目?”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打了二板香,止静之后,参究间得力,心身忽然空了,身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啊,内外都虚融,环境也没有了,入了一种定境。这个时候的法乐,非言语所能形容啊。可是一动欢喜之心,境界就消失了。底下再一枝香,还想达到这个境界,没有了,一直都没有了。等到圆满之后考工时,报告了这个情况。说了之后,冶公老和尚说:“你以后还想要求得这个定境吗?”他说:“是呀。”老和尚就警戒他:“切不可求,若求则魔得其便。”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话。吸取前人的经验,免得走错路。我们修行人不少哇,所谓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这个话我们要注意呀!天下有多少牛?牛有多少毛?修行者像牛毛那么多,成功的呢,如麒麟的角。谁见过麒麟?麒麟的角有几个?极言其少。就是因为修行的道路很长,又多有歧路(岔路),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与开示。你有求,魔就得到机会了。圆瑛法师谨遵师教,当二十八岁时,在浙江天童,也是打禅七,在第八天晚上,这个清静境界又出现了,比以前更殊胜,其乐也更微妙希有,从此相信宗门真有奇特事,再读《楞严》,以前所不懂的就都懂了。底下他说,可惜以后我在庙里担任职务,重兴道场,办理慈善事业,主持佛教会,以致误了禅功。“未明白本分上事”。老法师十分谦虚,我们赞叹。他越是真实,我们越赞叹。现在有的人自夸三关齐破,我们对于他要先打一个问号。
(二)以前我在广化寺…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