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黄念祖居士主讲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

  诸位大居士发起无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场共修忏法,持诵观世音菩萨大悲真言,功德实是不可思议。法界众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随喜赞叹之外,仅以自己对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一点体会,向大家汇报,供养观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观音道场,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议功德。先师夏老常说:“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我们若能明白观音的发心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得之果是上与十方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众生同一体,所以感应道交,普门示现,我们的信就深哪,我们愿就切,行就专哪。所以我们对于观音大士的成就,有所闻,有所信,有所解,能够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一点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劫。你要真能入了观音耳根法门,那就是圆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以日劫相倍,大家实修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还须读诵大乘,希望能解第一义谛。要能解悟的话,你就成为圆人,你圆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这也就是我愿意来作一些供养的基本原因。

  观音耳根圆通章在《首楞严经》,这个经的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家称《楞严》过简了。应该称《首楞严》。《首楞严》是一个名辞,不能拆开的。)《首楞严经》是经中之王,我国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师,他听到印度有此经,他就在天台山国清寺,修建一座拜经台(圆瑛法师说此台仍在),每天向西拜求共十八年,仍是没有见到。可见此经多么难遇。此经题深奥,古德解释不一。今依明代大德憨山大师《楞严通议》。大师证入首楞严三昧,所议均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师自云:“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际,恍惚大悟。忽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是夜秉烛述《楞严悬镜》一卷。”后因弟子请益,直笔成书,名为《通议》。近代三大高僧之首,谛闲老法师说:当听到有此书后“铭心五内,从斯历十余年莫不念念于是书也。”可见此书是何等希有的法宝。

  《通议》说:“此题虽十九字,而独重在首楞严三字而已。......”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在《涅槃经》中,佛自释如是)大定之总名也。乃一心之异称。”首楞严之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乃世尊金口所宣,不容疑惑。大师又曰此即一心之异称。所以首楞严即一心,一心生万法,而“一切无如心真实”(布袋和尚禅语),于是一切事即一切法,即是一心,自然就究竟坚固矣。古德谓为“彻法底源,无动无摇”,也正是此义。

  又《通议》解释其余十六字曰:“此一心具有体相用三大义故。一者体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什么叫做大?“大者,谓此心体,广博包含,极法界量,大而无外,体绝名言,强名大也。”就是说心的本体,广大无边,包含全法界,除了本身,不更有外部,无法安名,不能描述,勉强叫做大。“佛顶”,约喻“以明相大也”。佛卅二相之第一相名为无见顶相。佛初生时,乳母捧佛注视,看不见佛顶。又佛成道后,东方应持菩萨,欲见到佛顶,他上升了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顶。为什么看不到?《通议》说得好:“以此至极无相之顶,以喻广大无外之心,无相而不可以见见,故为相大也。”佛是至极之圣,顶是人身最尊无上之部。但此顶相不可见,乃以此最尊最上无相之顶相来比喻广大无外的一心。有相则可见,但此心无相,故不可以见来见到。所以是“相大”。

  此外从“如来......万行”都表用大。“一切诸佛乘此一心以跻(达到)极果,究竟无余,故云了义。一切菩萨乘此一心到如来地,故云万行。以此一心具上三义(体大相大用大)故为大定之总名。”

  首楞严即一心。以一心为乘,到如来地,圆证极果。“若以此一心而照万法,则法法全真。故云一切事究竟坚固。若了一题则全经之旨,思过半矣。”

  经中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故于经中,二十五圣各各宣说悟入三摩提之法门。观音自述耳根圆通法门,居二十五人之末,但文殊评选则居二十五圣之首。至于“三摩地”我们翻“三昧”、“正定”等等。但此经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说的正定。一般打坐,修观,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见,都可以入正定。也叫三摩地。但是楞严的三摩地超出这些。称为首楞严大定。大定就没有什么叫出定,没有什么叫入定。大定无出入。这个大定有两个殊胜之义。一、圆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动,而是统摄万法,成一定体。“日月经天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乃成“一切事究竟坚固”之大定。成与坏,生与灭,无不究竟坚固才是圆定。二、妙定。本性自具,不假修成。纵在迷位,其体如故。故称妙定。所以于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如合以上圆妙两义,就是首楞严王三昧,也称首楞严大定。也即是经中所说的“三摩地”。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经文中“尔时观世音菩萨”,就在大势至菩萨说完之后,“即从座起”,观世音菩萨就站起来。“顶礼佛足”,恭敬向佛礼拜,“而白佛言”。首先他说“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之一。也有人解释为十号的总称。)“忆念我昔”,“忆”是记忆,“念”是思念,“忆念我昔”就是忆念过去,过去久远啦!是“无数恒河沙劫”。恒河有多少沙子数不清。而这个时间单位是劫,这个时间之长又是说不清的。说不清多么长的时间,又有无数恒河沙子那么多,这个总时间就久远久远又久远了。那个时候有一位佛出世了。佛是不断出世的,所以过去的佛是无量的,现在的佛是无量的,未来的佛也是无量的。在坐诸位都是未来佛呀。那时候有佛出现于世,佛的名号是观世音。佛佛相传,所以古佛是观世音,他的菩萨弟子的名号仍是观世音。这位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如来之前,就“发菩提心”。大士在佛前发了菩提心这正是关键,只有发了心的人,佛才把最殊胜的法来教授于你。实际生活中也是如此。你要种稻田,必然先有了稻种,因为你真是要种啊,所以才告诉你应该怎么种,怎么培养,一一的告诉你所有的方法。你手里根本没有稻种,没有种子,只是在空谈那就等一等吧。等你有了种子再说吧。观世音当年在如来前发了菩提心,彼佛就教我了,就传授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此即“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底下先解释“菩提心”与“闻思修”。

  菩提。这是印度话,它的含意就是觉悟。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了彻底觉悟的心,也即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心。愿共一切众生究竟觉悟的心。这个觉有三个意思:一个是本觉,一个是始觉,一个是究竟觉。所以三觉一齐圆满才成佛。本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本体,也就称为本心,妙明真心。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这个称为本觉,是人人所本有的。但你不知,就像自己有颗宝珠藏在衣服里头,你不知道。自己以为是个穷汉,可是无价宝珠在身上,自己不知道。这是本觉。当你发起一念背尘合觉之心,要恢复本来,以达到究竟觉悟,这就是始觉了。你开始觉悟了。所以我们如果有了这样的心,精勤去修哇,始觉开始在放光啊,始觉应合乎本觉,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体,这就是始觉合本。以后达于究竟圆满,就是究竟觉。这三个觉都圆满就称为佛。所以发菩提心哪,就是要发这样一个心。依始觉的智慧,继续发心,勤求究竟觉,即是发菩提心。可很多人不明白发心的重要,念佛只想求得世间好处,这是非常可惜呀。大家要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呀,二乘种性的人是不能生啊!岂但是只求人天福报是不行,若只是想生极乐世界去享受,怕受生死之苦,要出离娑婆,只是一个小乘的心;你只是了自己呀。如果这个心你不能扩大的话,你就是二乘的种性。《往生论》中世亲菩萨特别讲了,二乘的种性是不能往生的。往生的人都是大乘的种性,都是发了菩提心。所以《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每一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心和念佛两个要素,少一个都不行。所以菩提心是心中之王。菩萨要修行,要以此心为先。若不发这个心,你一切的万行都没有根本,就无从建立。《华严经》有句话很深刻,大家目前很难理解,但应当仰信。慢慢去修持总有一天会懂得的。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觉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业。可见菩提心的重要。《起信论》很多人读过,菩提心就是《起信论》的三心。一个是直心,我们常说直心是道场。大家以为直心只是很直率,没有那么些弯弯曲曲,这个解释很浅。《起信论》的直心是正念真如法。不落二边称为正念,在正念中以智慧来观照真如,就是正念真如的直心。如,就是相如。相如,当然要有彼此两个才能说如。所以他不是一。既然如了,彼此就是一样。一样就不异(异就是两样)。所以“如”是既不一又不异。言语就不能及,思想也不能及。所以不正念真如,这个直心是不容易生起的。直心是大智慧的心。深心,就是要乐修一切诸善行故。诸善奉行,就是对于世出世间,自觉觉他一切众善都爱乐奉行。第三个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要拔一切众生的苦,对于一切众生的苦,我们都不分冤亲平等对待给拔除。所以《起信论》的三心就是菩提心,最为宝贵了。如过去国王太子,他还是一个小娃娃,还在繦褓之中,还要人抱著,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开国元勋见到时都要礼拜,是不是?看见太子焉有不礼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发心的人,你要发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种性和以下的…

《大佛顶首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心经略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