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

  大佛頂首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

  黃念祖居士主講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錄音爲基礎

  諸位大居士發起無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場共修忏法,持誦觀世音菩薩大悲真言,功德實是不可思議。法界衆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隨喜贊歎之外,僅以自己對觀音耳根圓通法門的一點體會,向大家彙報,供養觀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觀音道場,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議功德。先師夏老常說:“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我們若能明白觀音的發心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得之果是上與十方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衆生同一體,所以感應道交,普門示現,我們的信就深哪,我們願就切,行就專哪。所以我們對于觀音大士的成就,有所聞,有所信,有所解,能夠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樣了。一點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劫。你要真能入了觀音耳根法門,那就是圓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以日劫相倍,大家實修是肯定的,但是我們還須讀誦大乘,希望能解第一義谛。要能解悟的話,你就成爲圓人,你圓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這也就是我願意來作一些供養的基本原因。

  觀音耳根圓通章在《首楞嚴經》,這個經的全名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家稱《楞嚴》過簡了。應該稱《首楞嚴》。《首楞嚴》是一個名辭,不能拆開的。)《首楞嚴經》是經中之王,我國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師,他聽到印度有此經,他就在天臺山國清寺,修建一座拜經臺(圓瑛法師說此臺仍在),每天向西拜求共十八年,仍是沒有見到。可見此經多麼難遇。此經題深奧,古德解釋不一。今依明代大德憨山大師《楞嚴通議》。大師證入首楞嚴叁昧,所議均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師自雲:“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際,恍惚大悟。忽身心世界當下平沈。如空華影落。是夜秉燭述《楞嚴懸鏡》一卷。”後因弟子請益,直筆成書,名爲《通議》。近代叁大高僧之首,谛閑老法師說:當聽到有此書後“銘心五內,從斯曆十余年莫不念念于是書也。”可見此書是何等希有的法寶。

  《通議》說:“此題雖十九字,而獨重在首楞嚴叁字而已。......”首楞嚴“此雲一切事究竟堅固”(在《涅槃經》中,佛自釋如是)大定之總名也。乃一心之異稱。”首楞嚴之義爲一切事究竟堅固,乃世尊金口所宣,不容疑惑。大師又曰此即一心之異稱。所以首楞嚴即一心,一心生萬法,而“一切無如心真實”(布袋和尚禅語),于是一切事即一切法,即是一心,自然就究竟堅固矣。古德謂爲“徹法底源,無動無搖”,也正是此義。

  又《通議》解釋其余十六字曰:“此一心具有體相用叁大義故。一者體大,二者相大,叁者用大。”什麼叫做大?“大者,謂此心體,廣博包含,極法界量,大而無外,體絕名言,強名大也。”就是說心的本體,廣大無邊,包含全法界,除了本身,不更有外部,無法安名,不能描述,勉強叫做大。“佛頂”,約喻“以明相大也”。佛卅二相之第一相名爲無見頂相。佛初生時,乳母捧佛注視,看不見佛頂。又佛成道後,東方應持菩薩,欲見到佛頂,他上升了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頂。爲什麼看不到?《通議》說得好:“以此至極無相之頂,以喻廣大無外之心,無相而不可以見見,故爲相大也。”佛是至極之聖,頂是人身最尊無上之部。但此頂相不可見,乃以此最尊最上無相之頂相來比喻廣大無外的一心。有相則可見,但此心無相,故不可以見來見到。所以是“相大”。

  此外從“如來......萬行”都表用大。“一切諸佛乘此一心以跻(達到)極果,究竟無余,故雲了義。一切菩薩乘此一心到如來地,故雲萬行。以此一心具上叁義(體大相大用大)故爲大定之總名。”

  首楞嚴即一心。以一心爲乘,到如來地,圓證極果。“若以此一心而照萬法,則法法全真。故雲一切事究竟堅固。若了一題則全經之旨,思過半矣。”

  經中佛告阿難:“有叁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故于經中,二十五聖各各宣說悟入叁摩提之法門。觀音自述耳根圓通法門,居二十五人之末,但文殊評選則居二十五聖之首。至于“叁摩地”我們翻“叁昧”、“正定”等等。但此經的叁摩地,不是普通所說的正定。一般打坐,修觀,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見,都可以入正定。也叫叁摩地。但是楞嚴的叁摩地超出這些。稱爲首楞嚴大定。大定就沒有什麼叫出定,沒有什麼叫入定。大定無出入。這個大定有兩個殊勝之義。一、圓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動,而是統攝萬法,成一定體。“日月經天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乃成“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大定。成與壞,生與滅,無不究竟堅固才是圓定。二、妙定。本性自具,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體如故。故稱妙定。所以于心性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如合以上圓妙兩義,就是首楞嚴王叁昧,也稱首楞嚴大定。也即是經中所說的“叁摩地”。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經文中“爾時觀世音菩薩”,就在大勢至菩薩說完之後,“即從座起”,觀世音菩薩就站起來。“頂禮佛足”,恭敬向佛禮拜,“而白佛言”。首先他說“世尊”(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也有人解釋爲十號的總稱。)“憶念我昔”,“憶”是記憶,“念”是思念,“憶念我昔”就是憶念過去,過去久遠啦!是“無數恒河沙劫”。恒河有多少沙子數不清。而這個時間單位是劫,這個時間之長又是說不清的。說不清多麼長的時間,又有無數恒河沙子那麼多,這個總時間就久遠久遠又久遠了。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出世了。佛是不斷出世的,所以過去的佛是無量的,現在的佛是無量的,未來的佛也是無量的。在坐諸位都是未來佛呀。那時候有佛出現于世,佛的名號是觀世音。佛佛相傳,所以古佛是觀世音,他的菩薩弟子的名號仍是觀世音。這位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如來之前,就“發菩提心”。大士在佛前發了菩提心這正是關鍵,只有發了心的人,佛才把最殊勝的法來教授于你。實際生活中也是如此。你要種稻田,必然先有了稻種,因爲你真是要種啊,所以才告訴你應該怎麼種,怎麼培養,一一的告訴你所有的方法。你手裏根本沒有稻種,沒有種子,只是在空談那就等一等吧。等你有了種子再說吧。觀世音當年在如來前發了菩提心,彼佛就教我了,就傳授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此即“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底下先解釋“菩提心”與“聞思修”。

  菩提。這是印度話,它的含意就是覺悟。所以發菩提心就是發了徹底覺悟的心,也即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的心。願共一切衆生究竟覺悟的心。這個覺有叁個意思:一個是本覺,一個是始覺,一個是究竟覺。所以叁覺一齊圓滿才成佛。本覺就是人人本有的本體,也就稱爲本心,妙明真心。也就是你的自性,也就是你的法身。這個稱爲本覺,是人人所本有的。但你不知,就像自己有顆寶珠藏在衣服裏頭,你不知道。自己以爲是個窮漢,可是無價寶珠在身上,自己不知道。這是本覺。當你發起一念背塵合覺之心,要恢複本來,以達到究竟覺悟,這就是始覺了。你開始覺悟了。所以我們如果有了這樣的心,精勤去修哇,始覺開始在放光啊,始覺應合乎本覺,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體,這就是始覺合本。以後達于究竟圓滿,就是究竟覺。這叁個覺都圓滿就稱爲佛。所以發菩提心哪,就是要發這樣一個心。依始覺的智慧,繼續發心,勤求究竟覺,即是發菩提心。可很多人不明白發心的重要,念佛只想求得世間好處,這是非常可惜呀。大家要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呀,二乘種性的人是不能生啊!豈但是只求人天福報是不行,若只是想生極樂世界去享受,怕受生死之苦,要出離娑婆,只是一個小乘的心;你只是了自己呀。如果這個心你不能擴大的話,你就是二乘的種性。《往生論》中世親菩薩特別講了,二乘的種性是不能往生的。往生的人都是大乘的種性,都是發了菩提心。所以《無量壽經》叁輩往生,每一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心和念佛兩個要素,少一個都不行。所以菩提心是心中之王。菩薩要修行,要以此心爲先。若不發這個心,你一切的萬行都沒有根本,就無從建立。《華嚴經》有句話很深刻,大家目前很難理解,但應當仰信。慢慢去修持總有一天會懂得的。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覺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業。可見菩提心的重要。《起信論》很多人讀過,菩提心就是《起信論》的叁心。一個是直心,我們常說直心是道場。大家以爲直心只是很直率,沒有那麼些彎彎曲曲,這個解釋很淺。《起信論》的直心是正念真如法。不落二邊稱爲正念,在正念中以智慧來觀照真如,就是正念真如的直心。如,就是相如。相如,當然要有彼此兩個才能說如。所以他不是一。既然如了,彼此就是一樣。一樣就不異(異就是兩樣)。所以“如”是既不一又不異。言語就不能及,思想也不能及。所以不正念真如,這個直心是不容易生起的。直心是大智慧的心。深心,就是要樂修一切諸善行故。諸善奉行,就是對于世出世間,自覺覺他一切衆善都愛樂奉行。第叁個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要拔一切衆生的苦,對于一切衆生的苦,我們都不分冤親平等對待給拔除。所以《起信論》的叁心就是菩提心,最爲寶貴了。如過去國王太子,他還是一個小娃娃,還在繦褓之中,還要人抱著,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開國元勳見到時都要禮拜,是不是?看見太子焉有不禮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發心的人,你要發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種性和以下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心經略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