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P3

  ..續本文上一頁講《淨土資糧》之後,有一位年長的女居士,她面目枯槁,形神憔悴,心神惶恐,精神緊張。她告訴我說:“我一生念觀世音菩薩,我就想能看見觀世音菩薩。等我真的看見觀世音菩薩,誰知從此不得了了。我現在簡直活不成了。成天眼前都滿是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著我,圍著我。請來多少人坐在自己屋子裏,還照舊是看見許多怪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晌兒不能睡覺,我簡直要死了。”後來她說有人勸她念大悲咒來對治,問我怎麼樣?我說:“你不要念咒來對治,俗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對治的話,這個結就更緊了。”我就對她說了一則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個清幽之處,他就造個茅蓬住下來,誰知各地實修的人,聞風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一個共修的道場,此地本是山精野鬼等居住之地,他們要趕走這些外來戶,所以日現怪異,大衆十分驚恐,無法靜修,紛紛請求遷居,但古德不動。叁年後,一夕晚坐,有一僧說:“現在很安靜,一點也不鬧了,看來還是老和尚對了。”這時古德笑著說:“野鬼伎倆千般有盡,老僧不聞不睹無窮。””于是我對她說:“您就用這個不聞不睹的方法吧。”她要求我女兒把古德這兩句話寫給她,當這個字條送到她的手中時,馬上所有一切怪相頓然完全永不再見了。可見對于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所聞“動靜二相”既已“了然不生”,所修之法,加功漸進,定力加深。如《通議》所說:““如是漸增”等者。由境寂滅,複增現行,以所聞聲塵既無動靜(皆不可得),則此聞根亦泯,故曰“聞所聞盡”。”因爲聲塵是我們所聽到的,咱們能聽到的是耳根。現在聲塵的動靜兩結齊消,所剩下的只是能聞的耳根,這根也是結。根與塵相對了然不生,就沒有外相,既然外相消除,內相也隨之而同盡。于是“泯然豁然,無複內外,即根盡之相”(以上是《說通》句)。于是破了根結,又進一步了。此時先得人空。“盡聞不住”,所聞能聞俱盡,就是“盡聞”。但決不半途而返,要一往直前哪。根塵都沒有了,怎麼知道的?自己有覺嘛,覺到的。由于智慧嘛,所以能覺。覺照,照到這個根塵俱空。所以由于能覺,才知道根塵都空了。現根塵俱盡唯剩一覺,若住此境,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永墮無爲深坑,所以“不住”。唯當加功再進,透過此關。當能聞與所聞,都消除之後,根同塵都一齊迥然脫落,當前出現的是清湛純一沒有邊際的境界。這個境界正是自己所覺到的。既有所覺,必有能覺,能覺即是能觀照這個境界的智慧,有能覺與所覺,這就又是一層能所。“盡聞”是能聞與所聞的盡除,破了根結。達到根塵齊泯的境界,能照這個境界的是能覺,屬于般若。若住于這個“盡聞”的境界,還有能覺與所覺,能覺的智與所覺的境相對,這就是能所仍存,智境相對,仍是障礙。不能吝惜此智,都應舍棄,來破除法執。《通議》說:“根塵雙泯,爲盡聞處。而亦不住盡聞之覺,更增觀行。根塵既泯,而此觀智亦亡,故覺所之覺亦空,此空觀智也。”憨山大師說,盡聞則根塵皆盡,不住則繼續進修,所覺的境是根塵齊銷,了不可得,所以能覺沒有對待隨之也空,所以“覺所覺空”,于是破了覺結。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空與所空又是一層能所。剛才說“覺所覺空”,其中的空是空觀智,即是現在“空覺”中的“空”字。“覺”字呢,就是能覺和所覺。這個覺結因空觀智的空而解除了。因有這個空,空掉能覺與所覺。覺的結是解開了,但留下空結,還須解除。能空和所空,宛然仍在。一個能,一個所,又是一個對立。還要加功進修入流照性。達到“極圓”。于是不但所空的智境全息滅了,能空的這個空也滅。這就是“空所空滅”。打個比方:就像拿木頭鑽木頭來取火,木頭鑽木頭,鑽來鑽去,一下火出來了,鑽的木和被鑽的木都燒完了。空所空滅就是這樣。能空的和所空的都滅,兩個同時都沒有了,“空所空滅”。這就解了空結證了法空。“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以上由于“空所空滅”,破了空結,證了人空與法空,但其中末後的一個“滅”字,仍是一結。動、靜、根、覺、空、滅是六個結,都是生滅法。解結次第:第一步動結滅了(破了聲塵的動相),靜結就出生了。再破了靜結,聲塵的動靜二相都消,只顯能聞耳根,于是靜滅根生。耳根之外沒有了可作對待的聲塵,于是根結也不存在了。根結也破了,此時根塵全脫,唯有照境的覺智,這是根滅覺生。所覺之境既離根塵,能覺之智仍在,若常對待,仍有能所,此智亦須放舍。于是能覺與所覺俱空,覺結滅而空結生。“空所空滅”則空結滅而滅結生矣。到此若常住滅相之中,被滅相所障,是一種頂墮,正在百尺竿頭,更須進步,到此也必須著力去滅除,但不存執著之心,以俟一刹那頃,滅相迥脫本理現前,六結俱解,頓證一心。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所以這就跟《涅槃》:“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完全是一致的。在寂滅中不是空無所有,而是寂滅爲樂。“寂滅”二字,其中“寂”字,不是與動互相對待的寂,而是從無始來,本自不動的寂。其中“滅”字,不是與生互相對待的滅,而是從無始來,本自無生的滅。故此“寂滅”,即本覺理體,即是如來藏,真如實際,一乘寂滅場,大光明藏,實即真心全體,無邊妙用,皆在其中,以上解除六結,是觀音大士“從聞思修”,“寂滅現前”,“入叁摩地”,證入圓通。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忽然”指從聞思修,一刹那間,證入圓通,發揮全體大用的時候。《通議》說:“一念頓證,故曰忽然。”“超越”是解脫無礙之義。《通議》曰:“十界依正,皆寂滅一心所現影像,故曰超越。”(十界中,六凡是世間,四聖是出世間)如古德所雲,十方所有諸法,無非自性光明,當然就解脫無礙了。自性光明,圓滿十方,洞然無礙,故曰“十方圓明”。

  《心經》大家熟,正好互相印證。經中一切皆無,無智無得,故雲“無所得故”,但最後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嘛!這裏也是如此。生滅滅了之後,是“寂滅現前”。是“超越世出世間”,得到兩個“殊勝”。一個“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向上說,和諸佛本來明妙的大覺之心相合,與佛同體。又“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跟佛如來同樣的大慈大悲的力量。與佛同用,大士所證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理體,故本心上合諸佛下合衆生,所以我跟六道一切衆生也是同心同體。“與諸衆生同一悲仰”,悲者悲哀,仰者仰望,衆生在苦難之中,哀求佛菩薩求度,菩薩就和同體的一切苦難衆生同樣悲仰。爲什麼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因爲觀世音菩薩跟我們同體嘛,你悲仰,觀世音菩薩跟你同樣的悲仰,但菩薩同時具有佛的慈力,所以衆生馬上得到救度。

  觀世音菩薩成道的經過,一層一層,消除能所,連斷六結,才證入圓通,所以我們也須直入寶山,不可在途中貪圖小利,得少爲足,甚至墮入魔途。當前往往有人認爲自己怎麼樣怎麼樣,自己悟了證了。其實也並不是想騙人,在衆生分上,很自然。不知不覺就落到自欺欺人的份上,甚至于破大妄語戒。破大妄語戒是地獄業。這實在可怕,這個事我們要知道。所以我常打比方,你要去頤和園,有的人一走到動物園,出的是西直門,我這方向對了,看見個園子了,那個是頤和園?不對!再往前走,到了紫竹院,這個更像了,這個是頤和園?還不對!再走走到海澱,看見又是山又是水,這是頤和園?還不對!這個譬喻大家記住。你千萬不要把紫竹院等當成頤和園;你把紫竹院當成頤和園,你自己到不了頤和園事小,你耽誤別人。你說頤和園就在紫竹院,耽誤別人的慧命。

  【世尊!由我供養觀世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叁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叁十二應,入諸國土。】

  “世尊”是觀音于會稱呼本土導師釋尊。“如幻”是喻,因無修而修,修而無修,所以用幻事來比方。也正是永明大師“大作夢中佛事”之意。“聞熏”指本覺聞性自內熏起始覺智。“聞修”指始覺智反聞入流,照性而修。解除六結,澈法源底,究竟堅固,入首楞嚴大定,證入圓通,名曰“金剛叁昧”。得佛之體,同佛之用,故“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叁十二應”。隨機感赴,普門示現,“入諸國土”。

  “叁十二應”是現十法界(六凡四聖)種種身相,普應群機,廣作救度,一一各隨其類而現身(從佛身、人身,直到藥叉、阿修羅,人非人等),各應其機以說法,令其成就。以上叁十二亦只是略言而已,實則應化無量。

  【世尊!我複以此,聞熏聞修,金剛叁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叁世,六道一切衆生,同悲仰故。令諸衆生,于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無作妙力”者,不是由于造作,也即不是“有爲”之法,叫作“無作”。任運顯現不可思議微妙之力,叫做妙力。觀音大士以金剛無作妙力,證得同體大悲。大士身心與諸衆生,並無二相,衆生悲仰即是大士悲仰,大士妙力即是衆生妙力。故可令一切衆生于苦難中,生悲仰心,即可于觀音身心得十四種無畏功德。衆生遭難,正在怖畏之中,若蒙救得脫,即不複畏懼矣。

  【一者: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衆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

  這個地方有人誤會爲,衆生在受苦受難時,自己觀音聲而得到解脫。《正脈》批評說:衆生在苦難中,誰還能靜心作觀,這是不可能的。《正脈》與《貫珠》等都主張,在“觀其音聲”之前,補上“蒙我”兩個字正好跟《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就一致了。十方衆生只要念觀音名號,觀音就可以觀他的音聲,循聲救苦。衆生就可以立即得到解脫。不是叫苦難的衆生…

《大佛頂首楞嚴經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略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