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障碍,道理在此地。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非常奇妙,不可思议,里头有真正的道理存在,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有道理存在的。缘生无性,这就是它的道理;当体即空,它哪有障碍!都是些假名、假相而已。
【则尘尘刹刹,莫非般若 。】
尘就是微尘,境界里面最小的;刹是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是境界里面最大的。说个大,说个小,里面统统包括在其中,哪一法不是般若 ?所以见了性的人,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常常看到,「头头是道,左右逢源」,真的一点都不假。
【所谓坐微尘里转大*轮,於一毫端建宝王刹。】
这些是佛在经里面常说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在一粒微尘里头,转大*轮就是佛讲经说法,佛的大道场,听众人数是无量无边,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肉眼所看的,看得很少,凡夫肉眼只能看到几个凡夫坐在这里。佛要在这个地方讲经,天龙八部、鬼神、十方世界的菩萨,我们在《华严经》上看看那个会场,你们常念《地藏经》,《华严经》念的人少,《地藏经》念的人多。你看《地藏经》分身集会品,世尊讲《地藏经》的时候,十方世界诸佛带著他的侍者都来参加大会,那个会场殊胜庄严。哪能容得下?大小不二。所以维摩丈室,能容十万师子座。他那个一方丈的房间没有放大,人家的师子座没有缩小,这就是坐微尘里转大*轮,於一毫端建宝王刹。毫端是毛端;宝王刹,宝王是佛,佛刹,佛刹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哪里?在毛端上。这是说的事事无碍的法界。
【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又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十方世界是尽虚空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的光明,光明就是法身,光明就是自性,光明就是真心,我们的真心自性,是含括十方世界。《楞严经》上,佛做了一个比喻,佛把我们的真心本性比喻作虚空,把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比作云彩,从这个比喻上,我们就晓得,我们的心性是多大,真的是无量无边。佛经里面常说,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我们真心自性变现之物。心性是能变,十方世界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十方世界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就是自己的般若 智慧。又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这一句是讲诸法一如那个境界,到诸法一如的时候,这个境界就现前了。末后说:
【皆境智一如之义】
凡是经上讲到这些句子,都是一如的意思,诸法如义。上面是总结境界相里面微尘跟世界,末后这一段总结身心。
【三十二相一节,是明般若 无智无得。】
无智无得是讲到最究竟、最圆满。《心经》到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可以说是讲完了、总结了。
【般若 非般若 ,正显般若 正智。】
言语里面显示,这是不得已用这种句子,若不用这个句子,决定显示不出来。为什么?般若 不能著相,也不能离相;著相不是般若 ,离相也不是般若 。说般若 ,这有相;非般若 ,离相,岂不是空有两边不住。说般若 是有,非般若 是空,这一句话里头空有两边不住,这才是真正的般若 波罗蜜,著了一边都不行。说般若 是有相,说非般若 是空相,必须合起来说,空有两边不住,它的意思在此地。这一句话当中显示觉性圆明,圆是圆满,明是光明、明了,无能觉,无所觉。
【清净心中,不可有境界相也。】
心里头还有境界就不清净,无论是言说的境界,文字的境界,微尘的境界,世界的境界,三十二相的境界都不行,都错了,决定不能有境界;连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境界也不行,那你著了空相。怎么办?在一切相里面若无其事,就好了,就没事。一切相里有相,若无其事不著相,那叫即相离相,这就对了。
【总示当即相离相以奉持而已。】
这么长的注解,给我们说明奉持这两个字,就怕大家对奉持这两个字发生误会,所以罗哩罗嗦讲了这么多。如果误会,我们《金刚般若 》就白念、白听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确实得不到它的利益,得不到它的受用,一定要讲清楚、要听清楚,不能有丝毫的差错。确确实实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没有一样不自在。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佛说这个经,每说一段之后,都来做一次较量受持的福德,显示出受持之人他得的真实利益。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字,比前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程度提高了。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真正奉持之人,也就是前面所说,他确确实实能够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而行布施之人。他得的福德有多大?佛先说一个大前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我们看注解:
【宝施,是外财。】
前面讲大千世界七宝,恒河沙数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七宝,那些宝施是属於外财。
【今以身命施,是为内财。重於外财远矣。】
外财是身外之物,那个容易舍,不难!舍身命布施这个难,这是内财。一切众生把身外之物跟身体两个做一个比较,没有一个不把身命看得重,外财看得轻。所以舍身比舍外财,那个福报功德当然是更大,这是一定的道理。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一个身只有一条命,哪有那么多命?恒河沙的身命布施,这就说明不是一生,是生生世世。
【可知其生生世世,常以身命布施。】
有没有这种人?有。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菩萨常常修这个法门。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因地的时候,也曾经长劫以身命布施,真有!不只是割肉喂鹰,舍身饲虎,常干的!
【其为难能也何如】
难行能行。众生向菩萨索取的话,没有不施舍的,要什么都舍什么,都给。如果不到一如的境界,做不到;要到一如的境界,就很容易做到。为什么?对身不执著,知道「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所以他舍身,真的就像我们脱一件衣服给人一样,不难!我们今天没有入那个境界,把身体、身命看得非常之重,一丝毫也不肯舍,这就是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不知道事实真相。
【能舍,其福德之多也何如。】
这一定的道理。肯布施就得福报,以身命布施那个得福就太大太大了,三种福报都具足,财富、智慧、健康长寿,三种福报必定具足成就。
【然施相未忘,仍属有漏,不出三界也。】
他布施,布施没有能够破四相,我以身命布施,我布施给什么人清清楚楚的,这个相存在,只要有这个相、有迹相,前面讲「奉持金刚般若 ,心里面不留一字,不沾迹相」,他这样布施还是有迹相,心里头还有,这种福是有漏的福报。果报在三界,将来作大梵天王,大概就是修这种福报的,不出三界。
经【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诸位读《金刚经》,这些句子重复很多遍,从经开初到经末了,大概有七、八遍的样子,我没有仔细看,应当有七、八遍之多,有这么多次的比较。特别要注意的,这里头「受持」两个字,要没有这两个字,那就变成有漏的,就变成著相修福。受持《金刚经》的人,决定不著相,决定不留痕迹,每天认真努力在做,为一切众生,心里头若无其事。真的,就跟照镜子一样,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镜子里头确实没有一丝毫染著;不但照完之后,镜子里头没有染著,正在照的时候就没有染著。我们要学这个本事,这是诸佛菩萨用心。我们用心很糟糕,著相、留痕迹,著相。著相就造业,一般人还留个纪念,还要回味回味,每一次回味就又造一次,造得真多,不断在造,这是我们读《金刚经》才明了。
【受持四句偈,胜过恒河沙身命布施,此何理也。】
这是什么道理。前面的经文,三十六节里面「因甫生净信」,那是讲刚刚生净信,信心清净。第五十四节里面「因解慧增长。皆以宝施校胜。」先是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然后是恒河沙数的恒河,再恒河沙的七宝布施。你看看,生信心,到以后真正了解,那个福报就增上。这个地方意思就更深,这个地方到受持,真正能够奉持。
【此则解义更深,已开金刚智,知断妄念而舍生死根本。】
他为什么能够舍身命?那样很容易就舍身,他知道身不是真的,知道身也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就跟在梦中作梦一样。梦里面梦的有一头老虎要吃你,你忽然想到,我这是在作梦,我就学菩萨,老虎吃我,我就欢欢喜喜,我来喂你,不就没事了吗?你知道是假的,梦里头遇到一只老虎吃你,吓得一身冷汗,吓起来,醒了还心有余悸。那怎么回事情?把它当真,不知道是作梦,如果晓得作梦,何不慷慨大方一点?就这个道理。我们把现实看成真的,不知道眼前这个境界相全是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是真正了解真相,你活得多自在、多快乐,得失心没有了。今天赚了很多钱,也不会生欢喜,假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今天输了钱,被人骗了一大笔,笑一笑,假的,没事了。你怎么不开心?怎么不快乐?所以人就不会老。天天在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忧能使人老,你怎么老了?天天忧虑,人就老了;没有忧虑,人就不会老。你想得太多,忧虑太多,不但会使你老,会带给你许许多多的疾病,病也从这儿来的。心地清净,不但人不老也不生病,你说那个多快乐。得失不关心,与我根本不相干,要做到这一点,一点关系都没有,确确实实没有关系,不是勉强叫你做,事实如此。你说有关系,你搞错了,那不是事实。事实确实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与事实真相就相应了。相应就自在,相应就无障碍。这是知断妄念而舍生死根本。
【其功行视前更为入里,故以内财校胜。】
没有法子再比喻、再比较,用内财来比较。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