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九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三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39

  请掀开经本,第九十三面,第九行,看小注第二段:

  【不知持说此经,金刚智便无从开。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脱生死轮回,依然是苦恼凡夫也。】

  这些话都是真实语。像许许多多的菩萨以外财布施,以身命布施,无数劫来勤苦的修学,但是不出轮回,这一转世,福报很容易就享尽,这一点诸位必须要留意。福享尽了,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罪业的,福尽了以后,罪业果报就成熟了。何况在轮回之中有隔阴之迷,前世所修学的很容易都把它忘干净。这就是说明,为什么佛常常在经上跟我们讲,凡夫修成佛道要经无量劫,道理就在此地。因为六道里面修行,进一步非常艰难,好不容易进一步,退转太容易了,不晓得退到哪里去了,实在是太可怕了!进得少、退得多,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才要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只劫,这个诸位要记住。三大阿僧只劫,是你证得小乘初果以后,那才算的,没证得初果以前,生生世世的修行,不算!要把那个统统算起来,那真的叫无量劫。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得到很大的启示,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像阿闍王子那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就算是最简单的,最单纯的来说,一尊佛修行要三个阿僧只劫,四百亿,那多少个阿僧只劫呢?所以《华严经》上讲无量劫,不是假话,是真的。说的是谁?说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过去生中修行,已经经过无量劫。经上所讲的,菩萨以身命布施,我们有没有干过?过去生中干过,不是没有干过,看到这个,不希奇!想想看现前落得如此地步,这是什么原因?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很大的警惕。换句话说,这一生当中,不了生死,不出轮回,是决定不行的。你要是真的修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依照《金刚经》上讲的道理方法去做,这就是持说此经。前面讲的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你要这样做到。

  受持,前面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把受持两个字说清楚了。总而言之,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境界相里面说了三桩事情,小而微尘,大而世界,这两种讲的是依报,又给我们讲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讲的是正报;换句话说,不著境界相里面就包含了身心世界。要彻底放下,不能有丝毫的执著,这才是受持《金刚经》。不是把《金刚经》早晚拿来念一遍,那个没用处,要真正去做。做了之后,再为人演说,那个就不一样。你真正做到了,你做到一分,就证得一分,做到两分,你就证得两分。大经里面,祖师们跟我们说的信解行证,江味农居士判《金刚经》也判作四分,正宗分里头判的是信解行证四个大段落。做到就是证悟,做不到,那还在解悟。解悟没用,我统统都明白,统统都知道,我都会讲了,没做到。没做到结果怎么样?还是继续不断搞六道轮回。要是真正做到就超越轮回,这个我们在前面都曾经看到。怎么超越的?诸法一如,一如就超越,没有达到一如的境界不能超越。一如也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消归自性,在日常生活当中,法法消归自性,没有一法不消归自性,这才行。一切我都消归自性了,还有一、二桩事情,不行!你们想想,这有没有消归自性?决定没有,还有一桩事情没有消归自性,你就是桩桩事情与自性都不相干;果真有一桩事情消归自性,是法法都归自性。因此解理不能不透彻,事实的真相不能不明了,你才有契入的可能。入了的境界是什么?金刚般若 现前。所以说如果你不知道受持,不知道为人演说,金刚般若 就没有办法开;金刚般若 要不开,虽多劫舍身命布施,还继续搞轮回,还是一个苦恼凡夫,因为你修布施,你得福报,福报会享得尽。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这一段所说的。

  受持,没错!我们是说得很清楚,能不能做到?真难!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正不容易。我们在六道里面,无量劫一直到今天,习气太深太厚,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执著。佛给我们讲得很透彻,叫我们要离相。离不了,很想离,就是离不了。所以阿弥陀佛慈悲,给我们开了一个特别法门,只要信愿持名,蒙佛愿力的加持,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说末法众生,要想脱离生死轮回,只剩这一条路,除这一条路之外,你自己好好去想一想,你有没有办法离一切相。《金刚经》上讲得很明白,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能不能离?有本事离四相,行!修其他的法门可以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讲有能力脱离六道轮回。如果四相不能离,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学得再好,还是不能够了生死,还是继续不断搞生死轮回,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请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经【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我们先看这一小段。

  【解行从来不能分开,故曰并进。其必行到,方能解到。必解圆,而后行圆。】

  解行是一桩事情,不能够分开的,分开就错了。那正是清凉大师的话,如果把它分开,「有解无行」,清凉大师讲,是增长邪见,「有行无解」是增长无明;分开来就成这两种过失,不是增长邪见,就是增长无明。清凉大师的话,诸位同修如果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是我们现前亲身所体验的,或者我们本身就是这样的,或者我们周边的同参道友,就是清凉所说的这个现象。解跟行密不可分,一时一刻不能分,任何处所不能分,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行解相应,你的功夫就得力,你的境界就在转变,相宗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你就真的在转了。由此可知,解跟行一分家就没得转了,那就转六道轮回。

  下面这四句话好,完全讲的事实真相。「其必行到,方能解到。」你解得透不透彻,那就要问你,你有没有做到?你果然做到,你解就透彻。你做到一分,你能够解得一分;做到两分,你能够解得两分。那个解不是普通解,是深解义趣,深解义趣是要做到才解到。也许大家在学佛的过程当中,都有经验,或者是我们自己,像经上常常劝我们为人演说,我们讲得不够透彻、不够清楚,别人没听清楚,甚至於发生误会;或者是我们听别人讲,感到不甚满意。这是什么原因?讲的人没做到;没做到,他所讲的是听别人这么说的,或者在书上看书上这么讲的。自己不能全程肯定,自己还怀疑,没见到,听说的!自己真的做到、见到,那就不一样。虽然同样一句话,语气不一样,表态不一样。一个语气表态模棱两可,一个语气表态斩钉截铁,那怎么会一样?这就是讲,行要紧,行帮助解,解又帮助行。解得愈深愈圆,而后行就圆了。行就是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你的生活更圆满、更自在、更幸福,解圆了。解跟行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解跟行相辅相成。像爬楼梯一样,愈爬愈高,这里头其味无穷。我们佛法里常讲法喜充满,你能不能得到法喜?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照做。真正发心去做,我解得一分,我就做一分,我做到一分,我那个解又会增长一分,你就能解得两分;解得两分,回过头来,你又会做到两分。所有一切诸佛菩萨圆成佛道,就用的是这个办法,所以我们对於解行要非常重视。

  【修行不外三慧,闻说此经,便是闻慧。深解便是思慧修慧。若不思惟修观,便不能深解。故说解便摄有行。】

  所有大乘经,都要这样去体会。佛讲解,解里面有行;佛讲行,行里面有解。决不是只有一边,必定是两边都含摄在其中,这样你就会读大乘经,你也会修行了。三慧,是大乘人修行的原则,闻思修三慧,我们有没有?我们没有。何以说没有?你要晓得这个慧,这是什么慧?是小乘戒定慧的慧,我们有没有?小乘教里常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才有慧。我们现在没定,哪来的慧。定是什么?清净心。由此可知,戒律是手段,是帮助你得定的。佛法的修学,这是基本的原理原则。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严格的遵守法规,这样容易得定,心容易清净。我在讲席当中,多次的劝勉同学们。我过去求学,拜老师,老师提出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戒律;佛家过去常说五年学戒,五年遵守老师的约束,遵守老师的戒律,这是初入佛门。第一条就是听经,我们喜欢听经,只准听老师一个人讲经,除老师之外,任何法师大德讲经一律不准听,要守这条戒。第二条,我们喜欢看书,老师第二条戒,所有一切文字包括佛经,没有经过他的许可,一律不准看。第三条戒,我们没有遇到老师之前曾经学过佛,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我从头学起,三条戒。

  这三条戒的用意在哪里?帮助你得定。你耳朵不乱听,耳根清净;眼睛不乱看,眼根清净;从前学的东西统统作废,也没得好拿来跟老师去比较,意根清净了,这个方法妙!最初老师提出来,我们都想这个老师很跋扈,好像贡高我慢瞧不起人一样,不晓得他真是大慈大悲。把你眼睛堵住,耳朵塞住,心里不准乱想,这个样子三个月就有效,就收到效果。什么效果?心果然清净了,妄想分别就少了。这一清净就好像有一点智慧,无论看什么东西、听什么东西、办事,都跟从前不一样,有进步,自己能觉察得出来。六个月之后,效果就更显著,对老师产生信心,佩服老师,尊师重道的心就真的生起来,从前是勉强的说说而已,这真的尊师重道。从哪里来?从行当中得来的,因为行跟解的关系,真得受用!

  清净心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开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以后,应用在生活当中,叫做三慧,菩萨所修的。三慧是闻思修。什么是闻慧?接触,闻说此经,你接触这个经典,你听这个经典,或者你看这个经典,都叫闻慧,闻是代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这一接触,用一个闻字。深解这就是思慧修慧。一接触就深解,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思考,一接触就深解,深解就是思慧;可见得他有没有思,没思,根本不会落到意识里面…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