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叁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39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叁面,第九行,看小注第二段:
【不知持說此經,金剛智便無從開。雖多劫舍身命布施,而仍未能脫生死輪回,依然是苦惱凡夫也。】
這些話都是真實語。像許許多多的菩薩以外財布施,以身命布施,無數劫來勤苦的修學,但是不出輪回,這一轉世,福報很容易就享盡,這一點諸位必須要留意。福享盡了,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罪業的,福盡了以後,罪業果報就成熟了。何況在輪回之中有隔陰之迷,前世所修學的很容易都把它忘幹淨。這就是說明,爲什麼佛常常在經上跟我們講,凡夫修成佛道要經無量劫,道理就在此地。因爲六道裏面修行,進一步非常艱難,好不容易進一步,退轉太容易了,不曉得退到哪裏去了,實在是太可怕了!進得少、退得多,因爲這個樣子,所以才要無量劫,不是叁大阿僧只劫,這個諸位要記住。叁大阿僧只劫,是你證得小乘初果以後,那才算的,沒證得初果以前,生生世世的修行,不算!要把那個統統算起來,那真的叫無量劫。我們在《無量壽經》裏面得到很大的啓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像阿闍王子那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們就算是最簡單的,最單純的來說,一尊佛修行要叁個阿僧只劫,四百億,那多少個阿僧只劫呢?所以《華嚴經》上講無量劫,不是假話,是真的。說的是誰?說的是我們自己,我們過去生中修行,已經經過無量劫。經上所講的,菩薩以身命布施,我們有沒有幹過?過去生中幹過,不是沒有幹過,看到這個,不希奇!想想看現前落得如此地步,這是什麼原因?總而言之一句話,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回,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啓示、很大的警惕。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不了生死,不出輪回,是決定不行的。你要是真的修行,了生死出叁界,一定要依照《金剛經》上講的道理方法去做,這就是持說此經。前面講的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你要這樣做到。
受持,前面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把受持兩個字說清楚了。總而言之,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境界相裏面說了叁樁事情,小而微塵,大而世界,這兩種講的是依報,又給我們講叁十二相,叁十二相講的是正報;換句話說,不著境界相裏面就包含了身心世界。要徹底放下,不能有絲毫的執著,這才是受持《金剛經》。不是把《金剛經》早晚拿來念一遍,那個沒用處,要真正去做。做了之後,再爲人演說,那個就不一樣。你真正做到了,你做到一分,就證得一分,做到兩分,你就證得兩分。大經裏面,祖師們跟我們說的信解行證,江味農居士判《金剛經》也判作四分,正宗分裏頭判的是信解行證四個大段落。做到就是證悟,做不到,那還在解悟。解悟沒用,我統統都明白,統統都知道,我都會講了,沒做到。沒做到結果怎麼樣?還是繼續不斷搞六道輪回。要是真正做到就超越輪回,這個我們在前面都曾經看到。怎麼超越的?諸法一如,一如就超越,沒有達到一如的境界不能超越。一如也就是大乘法裏面常講的消歸自性,在日常生活當中,法法消歸自性,沒有一法不消歸自性,這才行。一切我都消歸自性了,還有一、二樁事情,不行!你們想想,這有沒有消歸自性?決定沒有,還有一樁事情沒有消歸自性,你就是樁樁事情與自性都不相幹;果真有一樁事情消歸自性,是法法都歸自性。因此解理不能不透徹,事實的真相不能不明了,你才有契入的可能。入了的境界是什麼?金剛般若 現前。所以說如果你不知道受持,不知道爲人演說,金剛般若 就沒有辦法開;金剛般若 要不開,雖多劫舍身命布施,還繼續搞輪回,還是一個苦惱凡夫,因爲你修布施,你得福報,福報會享得盡。我們現在這個樣子,就是這一段所說的。
受持,沒錯!我們是說得很清楚,能不能做到?真難!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正不容易。我們在六道裏面,無量劫一直到今天,習氣太深太厚,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佛給我們講得很透徹,叫我們要離相。離不了,很想離,就是離不了。所以阿彌陀佛慈悲,給我們開了一個特別法門,只要信願持名,蒙佛願力的加持,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說末法衆生,要想脫離生死輪回,只剩這一條路,除這一條路之外,你自己好好去想一想,你有沒有辦法離一切相。《金剛經》上講得很明白,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能不能離?有本事離四相,行!修其他的法門可以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講有能力脫離六道輪回。如果四相不能離,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修學得再好,還是不能夠了生死,還是繼續不斷搞生死輪回,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請看底下這一段經文:
經【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
【解行從來不能分開,故曰並進。其必行到,方能解到。必解圓,而後行圓。】
解行是一樁事情,不能夠分開的,分開就錯了。那正是清涼大師的話,如果把它分開,「有解無行」,清涼大師講,是增長邪見,「有行無解」是增長無明;分開來就成這兩種過失,不是增長邪見,就是增長無明。清涼大師的話,諸位同修如果稍稍留意就會發現,這是我們現前親身所體驗的,或者我們本身就是這樣的,或者我們周邊的同參道友,就是清涼所說的這個現象。解跟行密不可分,一時一刻不能分,任何處所不能分,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行解相應,你的功夫就得力,你的境界就在轉變,相宗裏面所講的轉識成智,你就真的在轉了。由此可知,解跟行一分家就沒得轉了,那就轉六道輪回。
下面這四句話好,完全講的事實真相。「其必行到,方能解到。」你解得透不透徹,那就要問你,你有沒有做到?你果然做到,你解就透徹。你做到一分,你能夠解得一分;做到兩分,你能夠解得兩分。那個解不是普通解,是深解義趣,深解義趣是要做到才解到。也許大家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都有經驗,或者是我們自己,像經上常常勸我們爲人演說,我們講得不夠透徹、不夠清楚,別人沒聽清楚,甚至於發生誤會;或者是我們聽別人講,感到不甚滿意。這是什麼原因?講的人沒做到;沒做到,他所講的是聽別人這麼說的,或者在書上看書上這麼講的。自己不能全程肯定,自己還懷疑,沒見到,聽說的!自己真的做到、見到,那就不一樣。雖然同樣一句話,語氣不一樣,表態不一樣。一個語氣表態模棱兩可,一個語氣表態斬釘截鐵,那怎麼會一樣?這就是講,行要緊,行幫助解,解又幫助行。解得愈深愈圓,而後行就圓了。行就是生活,就是日常生活,你的生活更圓滿、更自在、更幸福,解圓了。解跟行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解跟行相輔相成。像爬樓梯一樣,愈爬愈高,這裏頭其味無窮。我們佛法裏常講法喜充滿,你能不能得到法喜?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去照做。真正發心去做,我解得一分,我就做一分,我做到一分,我那個解又會增長一分,你就能解得兩分;解得兩分,回過頭來,你又會做到兩分。所有一切諸佛菩薩圓成佛道,就用的是這個辦法,所以我們對於解行要非常重視。
【修行不外叁慧,聞說此經,便是聞慧。深解便是思慧修慧。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故說解便攝有行。】
所有大乘經,都要這樣去體會。佛講解,解裏面有行;佛講行,行裏面有解。決不是只有一邊,必定是兩邊都含攝在其中,這樣你就會讀大乘經,你也會修行了。叁慧,是大乘人修行的原則,聞思修叁慧,我們有沒有?我們沒有。何以說沒有?你要曉得這個慧,這是什麼慧?是小乘戒定慧的慧,我們有沒有?小乘教裏常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才有慧。我們現在沒定,哪來的慧。定是什麼?清淨心。由此可知,戒律是手段,是幫助你得定的。佛法的修學,這是基本的原理原則。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嚴格的遵守法規,這樣容易得定,心容易清淨。我在講席當中,多次的勸勉同學們。我過去求學,拜老師,老師提出叁個條件,這叁個條件就是戒律;佛家過去常說五年學戒,五年遵守老師的約束,遵守老師的戒律,這是初入佛門。第一條就是聽經,我們喜歡聽經,只准聽老師一個人講經,除老師之外,任何法師大德講經一律不准聽,要守這條戒。第二條,我們喜歡看書,老師第二條戒,所有一切文字包括佛經,沒有經過他的許可,一律不准看。第叁條戒,我們沒有遇到老師之前曾經學過佛,你從前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一律作廢,從今天起跟我從頭學起,叁條戒。
這叁條戒的用意在哪裏?幫助你得定。你耳朵不亂聽,耳根清淨;眼睛不亂看,眼根清淨;從前學的東西統統作廢,也沒得好拿來跟老師去比較,意根清淨了,這個方法妙!最初老師提出來,我們都想這個老師很跋扈,好像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一樣,不曉得他真是大慈大悲。把你眼睛堵住,耳朵塞住,心裏不准亂想,這個樣子叁個月就有效,就收到效果。什麼效果?心果然清淨了,妄想分別就少了。這一清淨就好像有一點智慧,無論看什麼東西、聽什麼東西、辦事,都跟從前不一樣,有進步,自己能覺察得出來。六個月之後,效果就更顯著,對老師産生信心,佩服老師,尊師重道的心就真的生起來,從前是勉強的說說而已,這真的尊師重道。從哪裏來?從行當中得來的,因爲行跟解的關系,真得受用!
清淨心達到一定的程度,才會開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以後,應用在生活當中,叫做叁慧,菩薩所修的。叁慧是聞思修。什麼是聞慧?接觸,聞說此經,你接觸這個經典,你聽這個經典,或者你看這個經典,都叫聞慧,聞是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這一接觸,用一個聞字。深解這就是思慧修慧。一接觸就深解,不要去研究,不要去思考,一接觸就深解,深解就是思慧;可見得他有沒有思,沒思,根本不會落到意識裏面…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