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九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去。他的功夫是照見,哪裏會落到意識!一接觸就明了,明了叫思慧;明了當然就不迷,不迷就叫修慧。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不是叁樁事情,是一樁事情。如果把它分作叁樁事情,那就錯了,那就是聞思修,不能叫慧,沒有慧。你有聞、有思、有修,沒慧。聞思修是一樁事情,那就叫叁慧,叁慧是一樁事情。

  底下教給我們,若不思惟修觀,便不能深解。要緊的是要修觀。什麼叫修觀?前面也跟大家講得很清楚、很明了,修觀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改變觀念。我們現前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把這個錯誤的觀念依照佛經上講的教訓把它轉過來,就叫做修觀。修是修正,觀是觀念,就是思想見解;我們思想見解錯誤,把它修正過來。修觀簡單的講,修正錯誤的思想見解,這叫修觀。你要不認真去修正,把錯誤的觀念、見解修正過來,你怎麼能深解義趣!深解義趣是什麼義趣?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義趣是指這個。如果說得再淺一點,再白一點,深解自己生活的義趣,這個非常親切。深解我們每天工作的義趣,深解每天處事待人接物的義趣,這個關系多親切!佛法沒離開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生活就是金剛般若 。所以這個地方的義趣,不是談玄說妙,與自己生活不相幹,那個義趣我們解不解無所謂,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說解,解裏頭有行;說行,行裏面有解。解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是我們每天所作所說的,那是行。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我們的生活活動,用思想見解、所作所說,就包括盡了,這是我們一生一世的生活活動。佛法把這個活動更加推廣,我們不只有這一生,我們還有來生,來生還有來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才是我們自己真實的生命,深解義趣是指這些。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深解義趣,即是深領會得上文所說「當雲何生信、當雲何奉持」之所以然也。】

  怎麼樣生信,信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怎樣奉持,怎樣與事實真相相應,那樣的解行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換句話說,雲何奉持,實實在在教我們怎樣去過諸佛菩薩的生活,這是諸佛如來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唯一的目的。我們講得簡單明白一點,如何把輪回的心轉變成大覺之心,如何把煩惱的生活轉變成大自在的生活,這就是雲何奉持之義。「所以然」是講其中的道理;事相是當然,理論是所以然。

  【說一深解,不止攝信、攝修,並證亦攝在內矣。】

  這個意思前面我已經透了一點。深解義趣這四個字裏面,含義是無限的深廣。

  【信、解、行、證,其實乃是一而四、四而一。】

  我們要是把它分成四個階段,修行證果永遠沒指望。我們學佛,犯了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叁學、叁福、信解行證,都把它看成是個別的,包括菩薩的六波羅蜜。所以雖然很辛苦的學佛,很勤奮、很精進,其實佛法的利益完全沒有得到。你所得到的一些佛法是什麼?名相而已。多記一點名相而已,除此之外,你還得到什麼?那不是佛法真實的利益。佛法真實的利益是心開意解、自在圓融,我們沒得到。所以總要記住,前面講叁慧是一,叁學也是一,信解行證還是一,這叫做萬法歸一。前面都跟諸位報告好多遍,歸一就是歸自性,聽講、讀經要消歸自性。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會歸自性,那就得受用,得真實的受用。我們就是沒有辦法歸一,辛辛苦苦學了很久,還是一身的煩惱,生活在煩惱裏面。現在生活在煩惱裏面,死了以後就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從哪裏來的?煩惱變現出來的,這是諸位稍稍涉及佛法的經論都明了。六道輪回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小乘阿羅漢斷見思煩惱就超越六道輪回。由此可知,見思煩惱不斷,你就沒有能力跨越輪回一步。這一次實在說,在《金剛經》裏真的學到不少東西,我們照這個方法去生活,依照這個方法去過日子,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那真的是有把握,這一生就沒有空過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此成就解慧經文】

  這是講這一段,第七十二段科題裏面成就解慧,這是成就解慧裏面第一段的文字、經文。

  【乃是開經以來之歸結處。師資問答,目的無非望聞法者能開深解而已。】

  須菩提尊者在這個地方,給我們帶一個頭,做一個樣子,是啓發我們,誘導我們,這個用意很深很深。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深解義趣。不是他深解,他深解義趣就與我們沒有什麼相幹,我們有什麼好處?他這一帶動、一提醒,我們明白了,我們覺悟了。這是尊者跟世尊一問一答目的之所在。

  經初,叁到八節。我們爲了講解的方便,依照江味農居士的分科,他把全經分成一百八十四節,每一節經文我們都標有數字,便利於參考,一查就查到了。

  【彼時長老即從座起,願樂欲聞,何等歡欣踴躍。】

  須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麼能夠看得出來,釋迦牟尼佛在生活當中,將整個的佛法,我們不要說多,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在生活當中表現無遺,他解到、他說到,他就做到。由此可知,解、說、做是一不是叁。我們今天所沒有法子的是,我們解的跟說的跟做的是叁把事,不是一把事情,這你就是不能契入境界。如果這叁個合一,恭喜你,你縱然沒有成佛,你也是大菩薩,你決定不是凡夫。你把這個分作叁樁事情,你決定是凡夫,不是聖人。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以往我們總以爲這個境界是法身大士菩薩的境界,權小大概跟我們還差不多!讀了《金剛經》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也是這個境界。他要不能將解、說、行合成一個,他就不能證須陀洹果。從小乘初果到圓教的等覺,都是這個原理,都是這個原則,沒有例外的,我們在般若 會上看到了。須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跟釋迦牟尼佛兩個在表演給我們看,讓我們看了,心有所動,有所體悟,這是他們度化衆生的方式、手段。

  所以在經的開端,尊者看出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會歸自性。入舍衛大城乞食、穿衣,穿衣會歸自性;托缽,托缽會歸自性;即從座起,即從座起會歸自性;沒有一法不會歸自性。宗門裏面常講萬法歸一,過去我們聽了含糊籠統,聽這一句似懂非懂,不曉得怎樣叫萬法歸一,現在明白了,原來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會歸自性,這叫萬法歸一。釋迦牟尼佛在開經裏面表演,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表演的諸法一如。換句話說,佛從無量劫來,他過去也是凡夫修成的,無量劫積功累德,一直到究竟圓滿,這種究竟圓滿的信解行證,都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事相裏頭,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看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尊者要不給我們說破,我們怎麼樣也想不到這個事情。他老人家爲我們一點破,我們回光返照,又發現了一樁事情。這是從佛的生活回過頭來看自己,再看看一切衆生。於是我們發現,衆生在生活上點點滴滴也暴露無遺。顯示什麼?無量劫來的妄想煩惱習氣,從哪裏?從你穿衣上顯示無遺;從你吃飯,顯示無遺;從你處事待人接物,顯示無遺。這個佛法妙不可言!兩個一比較,凡夫生活可怕,墮落,苦不堪言!看看佛菩薩自在清涼,究竟圓滿的解脫。我們看那一邊,一回頭,這一邊就看到了。這一邊經上雖然沒有說,文字上沒有說,你能夠從這裏一回過頭來,這個意思就包盡,就包括在其中。

  他的表現,願樂欲聞,前面都講過了,看出他的歡喜、踴躍,一直到世尊講到這個地方。願樂欲聞這四個字,有淺深次第不同。這個聞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若非反聞自性,他怎麼能夠深解義趣。深解義趣就是宗門所講的大徹大悟,就是這個意思。「此時聞欲所聞」,願樂欲聞已經聞到了。「且複深解」,這一聞到,開悟了,徹底覺悟了。「真乃希有之幸,此所以喜極而悲也。」涕淚悲泣,這是歡喜的相,不是悲哀的相。歡喜到極處會流眼淚。

  【深解與最初之谛聽相應。若不谛聽,斷難深解。】

  這是江居士在此地教導我們、提醒我們,非常重要。所以修學,有很多人早年找我問方法,問我修行的方法、講經的方法,我老實告訴人,方法是在其次,不是關鍵,關鍵是學習的心理,學習的態度,沒有良好的態度,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成就。我過去講「內典研學要領」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比例,修學的態度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只能占到百分之十。由此可知,修學的態度決定你的成敗,這個非常重要。谛聽就是好態度,仔細的聽,認真的聽,不是泛泛之聞。

  【故聞說是經之聞,非泛泛之聞,所謂聞慧是也。】

  一定要認真聽,要仔細聽,你要不是認真仔細聽,你很難得受用。過去李老師教導我們這一批學生,他老人家常講,他說:我講經,你們大家都在聽經。我們前面一排坐的是學講經的學生,二十多個人,我們坐第一排。他說:你們學講經的人,可以聽到四成、五成,能聽到這麼多。後面那些來聽經的人,大概只能聽個一成、二成,爲什麼?他不注意。很多人他不是來聽經的,他是到這個道場來坐一坐有功德,他來修功德的,來莊嚴道場,這個有功德。他是爲了來修功德的,他不是來聽經的。在臺灣很多,確實是如此,他是來修福的,來莊嚴道場,來修福的,經講完之後走到門口,問他:你聽到什麼?不知道,完全不知道。那就是一成也沒聽進去。那個學習講經的人,爲什麼會聽到四成、五成?明天他要複講,他不仔細聽,明天他講不出來。老師那個複講是抽簽的,不曉得是輪到哪一個,每個人都要認真聽,每個人都要認真去准備,怕到時候講不出來。所以從前我們佛門裏面,寺院叢林培養講經的人才,沒有辦佛學班的,沒有特別指導,沒有。就是在聽衆當中,有聰明、記憶力好的人,肯發心講經,口齒伶俐的,老和尚選拔他出來複講,是這樣訓練出來的,沒有特別教導的。所以講小座,複小座。複小座,如果能把老和尚所講的東西講出一半,這個人就可以成就,就能夠造就了。譬如老和尚講一個鍾點,他可以講半個鍾點,他有這個能力,諸位要曉得,這個很…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叁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