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九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去。他的功夫是照见,哪里会落到意识!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叫思慧;明了当然就不迷,不迷就叫修慧。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不是三桩事情,是一桩事情。如果把它分作三桩事情,那就错了,那就是闻思修,不能叫慧,没有慧。你有闻、有思、有修,没慧。闻思修是一桩事情,那就叫三慧,三慧是一桩事情。

  底下教给我们,若不思惟修观,便不能深解。要紧的是要修观。什么叫修观?前面也跟大家讲得很清楚、很明了,修观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改变观念。我们现前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把这个错误的观念依照佛经上讲的教训把它转过来,就叫做修观。修是修正,观是观念,就是思想见解;我们思想见解错误,把它修正过来。修观简单的讲,修正错误的思想见解,这叫修观。你要不认真去修正,把错误的观念、见解修正过来,你怎么能深解义趣!深解义趣是什么义趣?是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义趣是指这个。如果说得再浅一点,再白一点,深解自己生活的义趣,这个非常亲切。深解我们每天工作的义趣,深解每天处事待人接物的义趣,这个关系多亲切!佛法没离开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生活就是金刚般若 。所以这个地方的义趣,不是谈玄说妙,与自己生活不相干,那个义趣我们解不解无所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说解,解里头有行;说行,行里面有解。解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行是我们每天所作所说的,那是行。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的生活活动,用思想见解、所作所说,就包括尽了,这是我们一生一世的生活活动。佛法把这个活动更加推广,我们不只有这一生,我们还有来生,来生还有来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才是我们自己真实的生命,深解义趣是指这些。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深解义趣,即是深领会得上文所说「当云何生信、当云何奉持」之所以然也。】

  怎么样生信,信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怎样奉持,怎样与事实真相相应,那样的解行就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换句话说,云何奉持,实实在在教我们怎样去过诸佛菩萨的生活,这是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唯一的目的。我们讲得简单明白一点,如何把轮回的心转变成大觉之心,如何把烦恼的生活转变成大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云何奉持之义。「所以然」是讲其中的道理;事相是当然,理论是所以然。

  【说一深解,不止摄信、摄修,并证亦摄在内矣。】

  这个意思前面我已经透了一点。深解义趣这四个字里面,含义是无限的深广。

  【信、解、行、证,其实乃是一而四、四而一。】

  我们要是把它分成四个阶段,修行证果永远没指望。我们学佛,犯了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三学、三福、信解行证,都把它看成是个别的,包括菩萨的六波罗蜜。所以虽然很辛苦的学佛,很勤奋、很精进,其实佛法的利益完全没有得到。你所得到的一些佛法是什么?名相而已。多记一点名相而已,除此之外,你还得到什么?那不是佛法真实的利益。佛法真实的利益是心开意解、自在圆融,我们没得到。所以总要记住,前面讲三慧是一,三学也是一,信解行证还是一,这叫做万法归一。前面都跟诸位报告好多遍,归一就是归自性,听讲、读经要消归自性。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要会归自性,那就得受用,得真实的受用。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归一,辛辛苦苦学了很久,还是一身的烦恼,生活在烦恼里面。现在生活在烦恼里面,死了以后就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烦恼变现出来的,这是诸位稍稍涉及佛法的经论都明了。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小乘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就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见思烦恼不断,你就没有能力跨越轮回一步。这一次实在说,在《金刚经》里真的学到不少东西,我们照这个方法去生活,依照这个方法去过日子,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真的是有把握,这一生就没有空过了。再看底下这一段:

  【此成就解慧经文】

  这是讲这一段,第七十二段科题里面成就解慧,这是成就解慧里面第一段的文字、经文。

  【乃是开经以来之归结处。师资问答,目的无非望闻法者能开深解而已。】

  须菩提尊者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带一个头,做一个样子,是启发我们,诱导我们,这个用意很深很深。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深解义趣。不是他深解,他深解义趣就与我们没有什么相干,我们有什么好处?他这一带动、一提醒,我们明白了,我们觉悟了。这是尊者跟世尊一问一答目的之所在。

  经初,三到八节。我们为了讲解的方便,依照江味农居士的分科,他把全经分成一百八十四节,每一节经文我们都标有数字,便利於参考,一查就查到了。

  【彼时长老即从座起,愿乐欲闻,何等欢欣踊跃。】

  须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够看得出来,释迦牟尼佛在生活当中,将整个的佛法,我们不要说多,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在生活当中表现无遗,他解到、他说到,他就做到。由此可知,解、说、做是一不是三。我们今天所没有法子的是,我们解的跟说的跟做的是三把事,不是一把事情,这你就是不能契入境界。如果这三个合一,恭喜你,你纵然没有成佛,你也是大菩萨,你决定不是凡夫。你把这个分作三桩事情,你决定是凡夫,不是圣人。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以往我们总以为这个境界是法身大士菩萨的境界,权小大概跟我们还差不多!读了《金刚经》这才恍然大悟,小乘初果也是这个境界。他要不能将解、说、行合成一个,他就不能证须陀洹果。从小乘初果到圆教的等觉,都是这个原理,都是这个原则,没有例外的,我们在般若 会上看到了。须菩提尊者不是普通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跟释迦牟尼佛两个在表演给我们看,让我们看了,心有所动,有所体悟,这是他们度化众生的方式、手段。

  所以在经的开端,尊者看出释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会归自性。入舍卫大城乞食、穿衣,穿衣会归自性;托钵,托钵会归自性;即从座起,即从座起会归自性;没有一法不会归自性。宗门里面常讲万法归一,过去我们听了含糊笼统,听这一句似懂非懂,不晓得怎样叫万法归一,现在明白了,原来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会归自性,这叫万法归一。释迦牟尼佛在开经里面表演,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表演的诸法一如。换句话说,佛从无量劫来,他过去也是凡夫修成的,无量劫积功累德,一直到究竟圆满,这种究竟圆满的信解行证,都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事相里头,我们凡夫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尊者要不给我们说破,我们怎么样也想不到这个事情。他老人家为我们一点破,我们回光返照,又发现了一桩事情。这是从佛的生活回过头来看自己,再看看一切众生。於是我们发现,众生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也暴露无遗。显示什么?无量劫来的妄想烦恼习气,从哪里?从你穿衣上显示无遗;从你吃饭,显示无遗;从你处事待人接物,显示无遗。这个佛法妙不可言!两个一比较,凡夫生活可怕,堕落,苦不堪言!看看佛菩萨自在清凉,究竟圆满的解脱。我们看那一边,一回头,这一边就看到了。这一边经上虽然没有说,文字上没有说,你能够从这里一回过头来,这个意思就包尽,就包括在其中。

  他的表现,愿乐欲闻,前面都讲过了,看出他的欢喜、踊跃,一直到世尊讲到这个地方。愿乐欲闻这四个字,有浅深次第不同。这个闻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若非反闻自性,他怎么能够深解义趣。深解义趣就是宗门所讲的大彻大悟,就是这个意思。「此时闻欲所闻」,愿乐欲闻已经闻到了。「且复深解」,这一闻到,开悟了,彻底觉悟了。「真乃希有之幸,此所以喜极而悲也。」涕泪悲泣,这是欢喜的相,不是悲哀的相。欢喜到极处会流眼泪。

  【深解与最初之谛听相应。若不谛听,断难深解。】

  这是江居士在此地教导我们、提醒我们,非常重要。所以修学,有很多人早年找我问方法,问我修行的方法、讲经的方法,我老实告诉人,方法是在其次,不是关键,关键是学习的心理,学习的态度,没有良好的态度,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成就。我过去讲「内典研学要领」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比例,修学的态度占百分之九十,方法充其量只能占到百分之十。由此可知,修学的态度决定你的成败,这个非常重要。谛听就是好态度,仔细的听,认真的听,不是泛泛之闻。

  【故闻说是经之闻,非泛泛之闻,所谓闻慧是也。】

  一定要认真听,要仔细听,你要不是认真仔细听,你很难得受用。过去李老师教导我们这一批学生,他老人家常讲,他说:我讲经,你们大家都在听经。我们前面一排坐的是学讲经的学生,二十多个人,我们坐第一排。他说:你们学讲经的人,可以听到四成、五成,能听到这么多。后面那些来听经的人,大概只能听个一成、二成,为什么?他不注意。很多人他不是来听经的,他是到这个道场来坐一坐有功德,他来修功德的,来庄严道场,这个有功德。他是为了来修功德的,他不是来听经的。在台湾很多,确实是如此,他是来修福的,来庄严道场,来修福的,经讲完之后走到门口,问他:你听到什么?不知道,完全不知道。那就是一成也没听进去。那个学习讲经的人,为什么会听到四成、五成?明天他要复讲,他不仔细听,明天他讲不出来。老师那个复讲是抽签的,不晓得是轮到哪一个,每个人都要认真听,每个人都要认真去准备,怕到时候讲不出来。所以从前我们佛门里面,寺院丛林培养讲经的人才,没有办佛学班的,没有特别指导,没有。就是在听众当中,有聪明、记忆力好的人,肯发心讲经,口齿伶俐的,老和尚选拔他出来复讲,是这样训练出来的,没有特别教导的。所以讲小座,复小座。复小座,如果能把老和尚所讲的东西讲出一半,这个人就可以成就,就能够造就了。譬如老和尚讲一个钟点,他可以讲半个钟点,他有这个能力,诸位要晓得,这个很…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三十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