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不但没有功德,造罪业;为什么?把佛菩萨看成凡夫。这个观念就大错特错,这个就造罪业。
这个世间愚人真有,我们在台湾还遇到一桩事情,早年,这法师可能都不在了。说这个话,总有二、三十年前了。有一位法师,住在一个小庙,常常出去做佛事。有一天,他家里遭了小偷,大概财物损失了一些,他回去就对著地藏菩萨发脾气,「我天天供养你,我出去做佛事赚一点钱,你怎么连家都没有看住!」把地藏菩萨像打了一顿,你说糟糕不糟糕!这个笑话都传出去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把地藏菩萨打一顿,说他没有把家看好,为什么小偷来偷,遭小偷。这完全是用凡夫感情的心对待佛菩萨,这个错了。所以我们要晓得,往生净土的条件是清净心。我们念佛一定要念到心清净,心清净受用就大了。这是我们讲席当中常常说的,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就不会生病;心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现在就得受用,现在就离苦得乐。这是事实不是假的,佛法真的帮助我们离苦得乐。
【《华严》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本经曰无有定法。故不可执著。】
我们先看这一句。《华严经》上这两句,都是佛法的纲领,佛门里面所谓的总持法门,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也很不好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如果从性相上来说,「一」是讲的性,是讲的体,体是一个;「一切」是讲的现相,相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相是一个体,一个体变无量无边的法相,这是从性相上来解释。如果从理事上解释都讲得通,理一个,事就太多了,无量无边的事,一个理;一个理,现无量无边的事,所以用理事来讲也行。在事事上来讲,也未尝不可,都讲得通。譬如《华严》上讲的主伴圆融,释迦牟尼佛是主,主是一个,所有一切诸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阿弥陀佛是主,释迦牟尼佛也是伴,因此一不是定一,如果一说是定一,那就错了。一不是定一,一是任一,任何一个一。诸位要晓得,任何一个一,都是一切,一切是任何一个一,这个意思你就能体会了。你要把它说成是独一无二,那就错了,那你就不懂如来所说义。它是任一,任何一个做为一个纲,其他的统统是目,是这个意思。这是事实真相,这是真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本经佛说无有定法,那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无有定法。
我们往这个地方去体会,才晓得法法平等,清净心跟平等心才能够生得起来。为什么会生平等心?平等心是基於这个道理生出来的。知道是法法平等、佛佛平等,不但佛佛平等,佛与众生平等。我们佛门里面修持的,特别像密宗里面的表法,密宗里面修观音法的,观音是本尊,观音是第一大,一切诸佛如来都摆在观音菩萨旁边,本尊第一大。你才晓得那个一是任一,不是佛是第一,菩萨是第二,不是!菩萨也可以是第一。菩萨既然能够摆在第一,众生能不能摆在第一?能。所以密宗皈依是四皈依,还要皈依他的师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还要皈依师,这都是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才晓得,任何一法。禅宗表的,那味道就更浓,更有意思了。你说密宗上师是第一,好像就了不起,禅宗里面那个第一表起来,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语录公案里头有,这个人见了性,性在哪里?拿了一个干屎橛比一比,那就第一了。干屎橛是什么东西?说给你们,你们都不懂,现在厕所里面用卫生纸。从前没有卫生纸,就拿那个小树枝,用这个,那叫干屎橛;那个第一,所有一切诸佛菩萨都摆在第二。一即一切,诸位从这些比喻当中,你去体会这个意思。所以法法平等,平等法当中任何一法都是第一。它这个一是任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要懂这个意思。
因此,一切法都不可以执著。由此可知,你供养佛,不能执著佛,供养菩萨,不能执著菩萨,执著就错了。我们供养佛菩萨的意义,是要从他那里面得启示。用现在的话说,用佛菩萨的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意在此地。我们供养阿弥陀佛,当然第一个提示的,就是提醒我们要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提示不错,能往生,这完全从事上说的。要更深一层从理上讲,阿弥陀佛它的意思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什么是觉?读了《金刚经》晓得了,看破、放下是觉,於世出世间法还有一桩事情放不下,你没觉。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切要放下,一切要看破,就是无量觉,这个意思就深一层。一天到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样也放不下,一样也看不破,你口里头喊阿弥陀佛,实在讲你念念都不觉,那不行,不能往生。口善而已,这总比骂人好,比唱流行歌曲好,你得的利益就这么一点点。所以要懂得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身心世界一切万法统统要看破、放下,那叫无量觉;一心称念求生净土,跟前面讲的「般若 净土同修」一个意思。净土里头,阿弥陀佛名号里头,哪里没有般若 ?没有般若 这个名号,翻翻中国意思看看有没有般若 ?无量觉。所以不能执著,任何一法,我们可以用它不能执著它,世法、佛法都一样,可以用,不能执著。所有一切的病都是执著,应用没有病,没有事情的,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就怕执著,一执著就坏了。
【如布施统摄六度,忍辱亦统摄六度。】
这是举例子:一即一切。说个布施,布施是一,布施就是一切法。菩萨万行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所以布施就是菩萨所修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如果用持戒做第一,行不行?行。布施也是持戒,忍辱也是持戒,菩萨所修的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是持戒,哪一法不是持戒?如果说忍辱行不行?行。随拈一法都是一切法,不要固执,随拈一法都是一切法。所以忍辱亦统摄六度,忍名为戒、忍名为施、忍名为定、忍名般若 。从这里就看到,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听其相害与结来世缘,是布施。】
这是举一个忍辱告诉我们,忍辱如何能够包含其他的五度。忍辱,听其相害,人家要来害我们,我们要忍,听他相害,跟这个人结来世缘,这是布施波罗蜜。这个例子太明显了,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受这个灾害,他随他去,不与他计较。不但不计较,还要发个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跟他结来世缘,这就是布施。
【不生瞋恨,是禅定。】
菩萨的心清净,一点瞋恚心不生,心是定的,禅定。
【多劫修此是精进】
常修忍辱波罗蜜,这是精进。
【无我人等相是般若 】
由此可知,忍辱确确实实也包含了其他的五度。
【推之诸度,度度皆然。】
这就说明任何一法都含摄一切法。
【是故圆人一修一切修】
圆是讲圆教根性的人。圆人修法,实在讲是比一般人容易。圆顿的根性是个什么样子?很难观察。因为那个圆顿的样子,有一点是放荡不羁,像小说里面写的济公活佛一样,他没有拘束。没有拘束,他样样放得下、样样不执著、样样不计较,他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他的心清净,心里头决定不迷惑、不颠倒。虽然放荡形骸,你仔细去观察,他样样如法,没有一样是与佛法不相应的,那就是真正的圆顿根性。如果假借圆顿的样子为非作歹,那就错了,那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他心不清净、心不慈悲、不真诚;圆顿根性的人,心地一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这个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不能被人欺骗了。
现在这个世间,正如同佛在《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所表现的这个样子,都是圆顿根性的,都表示这个样子。修行,饮食他不吃素,肉也照吃、酒也照喝,表示他圆顿、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真难得!真的到不分别、不执著了,盛一碗大便给他,他照吃,那就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如果那个拿去,他不吃,他要骂人的话,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在《高僧传》里面看到,这是我初学佛,喜欢看传记,人的名字记不得了。有这么一则公案:是一个参禅的,一个师父,他教徒弟很严,严持戒律;他自己不持戒,跟这些信徒们混在一起,酒肉都无忌的。可是徒弟一定要吃素,那个徒弟不服气,师父,你教我们,你自己不肯干。师父听了也好笑,好!既然你们要想学我,明天我请你们去吃。到第二天,叫著这个徒弟拿著畚箕、拿著锄头,带他们到荒野去挖那个死尸,坟墓里掘坟墓挖死尸;挖出来之后,架火烧,叫他徒弟吃,徒弟一个个都不敢,他在那里吃得有滋有味。告诉他们,你有我这个本事,学我,没有我这个本事,持戒,好好的持戒。那个徒弟没有话说了,师父真有本事,真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要是我们一般人吃了,那是非生病不可,那还得了。他染净没有了,清净的东西、污秽的东西,他一如,染净一如,人家真入了这个境界。这是《高僧传》里有、《神僧传》里有,你们去查,会查得到的,这人我记不得了,有这么一个故事。像那样的人,我们学不得的,我们没有这个功夫,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功夫,没有入境界。他入境界,行!没入境界不行,按部就班老老实实的持戒念佛,没错!决定要吃长素,要老实念佛。那个东西不能学的,你不入那个功夫,你要是吃众生肉,麻烦很大,跟众生结冤仇。所谓是吃它半斤,将来要还它八两,讨债还债,这是讨命债,没完没了。我们学佛的人知道这个因果报应的关系,佛教导我们决定是善不是恶。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一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