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2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一十八面,第四行,从注解第二十三段看起。
【当知戒、进、定三度,离舍忍两度,便难成就。若不能舍、不能忍,则为修行之大障碍。故施忍两度,实一切行门之主要。此本经所以但举此二为言也。若此两度能离相,其余行门,自然能不著矣。】
这是就菩萨行门当中的六度来说。持戒、精进、禅定这三门,佛在本经里面说得少,而布施、忍辱说得多。世尊为什么这样的说法,这个地方为我们解释明白了。持戒、精进、襌定这三度,如果离开了布施、忍辱,可以说不能成就。如果不能舍,也就是不能放下,没有耐心,这是修行很大的障碍。不但佛法修持上是大障碍,即使在世间法里面,或者是学业、或者是事业,要是不能舍、不能忍,他的成就也必然是有限。我们在世法里面,在历史上看到建大功、立大业之人,他们的心行与菩萨的六度都相当的接近。所以六度里面,布施跟忍辱是菩萨行门里面的关键,也就是说最重要的课题。这是世尊为什么在这部经上,把这两桩事情说得这么多,说得这么详细,它是有原因的。布施跟忍辱如果能不著相,那就是布施波罗蜜跟忍辱波罗蜜,其余的行门就很容易不执著了。这个不著相,忍辱尤其是难,所以世尊在此地特别就忍辱波罗蜜来说明,举这个例子来讲。
【学般若 者,首先学舍。】
不但是学般若 ,如果你真正发心学佛,或者说我真正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幸福跟快乐必然是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无论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没有压力,生活就自在了;也必须要懂得舍,舍就是放下。世间人生活为什么那么苦?你仔细去观察,真正的原因是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有忧虑、就有牵挂、就有得失,无论你再富有,你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你这个苦生活永远没有办法摆脱掉。摆脱掉一切苦难,那就是舍;舍之后,那就有得,就得自在,就得快乐、就得幸福。诸位要记住,舍得,舍是因,后面才有得,不舍就不得,一定要肯舍。学佛,尤其要懂得舍。可以说菩萨成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你要问他修的是什么?除了舍之外,没有别的。
首先,把我们一些看法、想法舍掉,这一切看法舍掉,就证须陀洹果,八十八品见惑断掉,断就是舍掉、放下。再把思惑断掉,思惑是你的想法,你对人、对事、对过去、对未来种种想法,也把它放下,那你就证阿罗汉果。更进一步,把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无量无边的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你就成了菩萨。最后还有一品迷惑,无明是迷惑,也把它放下,也把它舍掉,那就变成法身大士。到了等觉菩萨,佛在经上说,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也要把它放下,也要把它舍掉,他就成佛了。这说明了,成佛,从初发心到等觉,没有别的,舍、放下而已。你看看,见思放下了、舍了,得阿罗汉;尘沙舍掉了,得菩萨果位;无明放下了,得成佛果位。舍后面就有得,不肯舍,你就什么都得不到。回过头来我们想一想,在座的每一位同修,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很精进,都很努力在学佛,学了无量劫,今天还落得这么个地步。什么原因?不肯舍,不肯放下!如果这一生当中还不肯舍、还不肯放下,恐怕来生还不如今生,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多想想。这是大问题,绝非儿戏。我们看底下这段文:
【持戒,是舍一切染缘。】
戒是净戒,清净心。一个人发心持戒,就舍一切染缘了。假如你持戒,戒持得很好,染缘不肯舍,这个很多。什么叫染缘?贪瞋痴慢。戒律持得很好,贪瞋痴慢没有放下,没舍!他还是不能成就,他所得的只是来生六道里面有漏的福报而已。现在这个世间人享福的很多,享福他有没有烦恼?有。为什么有福又有那么多烦恼?持戒、布施而不肯舍,没放下,这个心还是不清净,这不是佛教给我们的。佛教给我们持戒,目的是叫我们得清净心的。为什么古时候持戒能得清净心?我们在经论里面读到,佛的法运,在正法时期,持戒就成就,持戒就得清净心,就能证阿罗汉果。到像法时期,去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众生的根性不如从前,持戒不能得定,不能得清净心,一定要修禅定。像法时期禅定成就,修禅定的人还能够得清净心,还能够证果,但是已经不多了。末法时期,修禅定的人也不能成就了。佛告诉我们,只有净土念佛能往生,这个往生算是成就,所以末法净成就。世尊这些开示,在《大集经》里面说的。
我们要问,从前人持戒能成就,现在人持戒为什么不能成就;从前人修定能成就,现在修定为什么不能成就?其实这些问题用不著我答覆,你自己试试看就晓得了。持戒不能断烦恼,修定也不能断烦恼,这就是不能成就。你要问为什么不能得,说个实在话,你不明道理,你也不懂方法,你所学的那个持戒修定是形式、样子。看看人打坐那个样子,你就学学,你只学的是样子,真实的内容你不知道。依戒律来说,任何一条戒,佛当年为什么要制这条戒,你晓不晓得?制定这条戒律的用意、目的何在?就以这一条戒来说,戒体是什么?戒相是什么?戒行是什么?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开遮持犯,你都能明白吗?如果统统都不晓得,那个戒持得没效。今天受戒是很容易,但是戒坛里面,从来没有把每一条戒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人讲。现在讲经还有人讲,讲戒没人讲了。什么原因?一个是自己不好意思,讲戒,好多我都没做到,自己不好意思讲。第二个,真正讲戒律,你们早就跑掉,这条也骂我,那条也骂我,算了不听了,都跑光了,没人听!讲的人不好意思,听的人更不好意思,跑光了。这是末法时期没人讲戒,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在这个年头,除了老实念佛还有救之外,其他的真难!这个经上讲的,那是真正如法,如理如法的修行。持戒,戒是清净法,能离一切染缘。
【舍向来恶习】
把我们过去生中这些不好的习气,一样一样的把它修正过来,把它改正过来。我们的习气毛病太多太多,一定要自己觉悟。在现前这个社会,你说靠老师,老师现在也不责备学生。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民主开放,每个人都讲自由,老师不能妨碍学生的自由,不能犯人权,人权不得了。在外国,老师要是责备学生,学生可以去报警、去告状,老师犯法。所以作老师的,也就乐得轻松自在,也不敢把学生当作学生来看待,当作朋友相处,这就没事了。所以不能够严格的教导,更不可以督责。在这样的社会当中,我们要想成就,难!太难太难了。唯有自发自觉。好朋友劝劝你,也不过一次两次,事不过三,多劝就结冤仇了。所以师道现在没有了,不但师道没有了,今天甚至父子的关系也没有了。父亲能管儿子吗?管不住了。儿子也讲人权,也讲民主自由。现在聪明的外国人,美国人这个家庭,父子母女一块相处,朋友,都是用朋友的态度来相处。美国的制度跟我们是不一样,男孩十六岁算是成年,十六岁就有自由,家里面就不能管。他到哪里去玩,玩了几天没有回来,你要去报警,警察问你:你小孩多大?十六岁。不要报,没事了。他可以独立,你管不著他。不满十六岁,家长有监护权,满十六岁没有了。我们在旧金山有一个中国人,他的小孩出去玩,好多天没有回来,去报警,这个警察就问他:你小孩多大?他说:十八岁了。警察理都不理他。十八岁独立了,他成年了,你们家里人不可以再管他。现在是这样的社会。
我们学佛,发心弘法利生,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要专治现在这一般众生病痛的。这个时代众生的病痛跟从前不一样,因此佛法在这个时代,必须有这个时代的讲法,有这个时代新的认识,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要拿过去的讲法、过去的看法,对治过去众生那种方法对现代人,谁愿意学佛?谁愿意听佛法?佛法不能普遍弘扬,不是没有原因。这就跟大夫治病一样。一个好的大夫,当然他要懂得药性,每一味药那种性质治什么病的,他要懂得。这就好比弘法,你要懂得经论,经论就是药性,你还要知道众生犯的是什么毛病,他得的什么病,然后用什么药,这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你现在很不错,很好的出家人,经论读得很多,好像做一个大夫一样,药性很清楚,但是那个病人害什么病不知道,那能治病吗?恐怕这个药给病人一吃,不吃还好,一吃就呜呼哀哉!这就是佛法在今天这个世间行不通的因素。
我们必须知道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经典永恒不变,但是它的义理常新,这就是经中字字句句含无量义,这个意思常新。以古代来说,我们举个例子讲,佛经,汉朝时候的注解,我们把它仔细拿来研究研究,那个注解就是对治汉朝时候众生的习气毛病,一定很有效,如果没有效,这个注子不能流传到后世。可是到唐朝,那一部经又有很多人做新的注解,为什么不用老注?唐朝人那个习气毛病跟汉朝人不一样。《金刚经》你用汉朝那个讲法,唐朝人得不到利益,没有帮助,必须有新的讲法。唐朝时候人得利益了,宋朝时候人那个病比唐朝又要重一点,用那付药方没效了,必须重新再处方,重新再讲。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佛经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根是一个,本是一个,本是主干,它的枝叶年年不一样,年年发新枝、年年开新花、年年结新果,新的是从旧的里面生出来的,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一部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讲法,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讲法,这样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它不是一个讲法,它不是一个意思,是无量义。同样是这一部经,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这一部经不要改变,但是遍遍意思不一样,显示出这经典之妙,不可思议!跟世间的书不一样,世间书就一个意思,没有第二个意思。这是说明佛经的难处,难在这个地方。因此,自己没有真正修学的功夫,达不到这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我们一般人能不能做得到?给诸位说,各个人都…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