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二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五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52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八面,第四行,從注解第二十叁段看起。

  【當知戒、進、定叁度,離舍忍兩度,便難成就。若不能舍、不能忍,則爲修行之大障礙。故施忍兩度,實一切行門之主要。此本經所以但舉此二爲言也。若此兩度能離相,其余行門,自然能不著矣。】

  這是就菩薩行門當中的六度來說。持戒、精進、禅定這叁門,佛在本經裏面說得少,而布施、忍辱說得多。世尊爲什麼這樣的說法,這個地方爲我們解釋明白了。持戒、精進、襌定這叁度,如果離開了布施、忍辱,可以說不能成就。如果不能舍,也就是不能放下,沒有耐心,這是修行很大的障礙。不但佛法修持上是大障礙,即使在世間法裏面,或者是學業、或者是事業,要是不能舍、不能忍,他的成就也必然是有限。我們在世法裏面,在曆史上看到建大功、立大業之人,他們的心行與菩薩的六度都相當的接近。所以六度裏面,布施跟忍辱是菩薩行門裏面的關鍵,也就是說最重要的課題。這是世尊爲什麼在這部經上,把這兩樁事情說得這麼多,說得這麼詳細,它是有原因的。布施跟忍辱如果能不著相,那就是布施波羅蜜跟忍辱波羅蜜,其余的行門就很容易不執著了。這個不著相,忍辱尤其是難,所以世尊在此地特別就忍辱波羅蜜來說明,舉這個例子來講。

  【學般若 者,首先學舍。】

  不但是學般若 ,如果你真正發心學佛,或者說我真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幸福跟快樂必然是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挂,無論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沒有壓力,生活就自在了;也必須要懂得舍,舍就是放下。世間人生活爲什麼那麼苦?你仔細去觀察,真正的原因是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有憂慮、就有牽挂、就有得失,無論你再富有,你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你這個苦生活永遠沒有辦法擺脫掉。擺脫掉一切苦難,那就是舍;舍之後,那就有得,就得自在,就得快樂、就得幸福。諸位要記住,舍得,舍是因,後面才有得,不舍就不得,一定要肯舍。學佛,尤其要懂得舍。可以說菩薩成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你要問他修的是什麼?除了舍之外,沒有別的。

  首先,把我們一些看法、想法舍掉,這一切看法舍掉,就證須陀洹果,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斷就是舍掉、放下。再把思惑斷掉,思惑是你的想法,你對人、對事、對過去、對未來種種想法,也把它放下,那你就證阿羅漢果。更進一步,把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無量無邊的憂慮牽挂,統統放下,你就成了菩薩。最後還有一品迷惑,無明是迷惑,也把它放下,也把它舍掉,那就變成法身大士。到了等覺菩薩,佛在經上說,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也要把它放下,也要把它舍掉,他就成佛了。這說明了,成佛,從初發心到等覺,沒有別的,舍、放下而已。你看看,見思放下了、舍了,得阿羅漢;塵沙舍掉了,得菩薩果位;無明放下了,得成佛果位。舍後面就有得,不肯舍,你就什麼都得不到。回過頭來我們想一想,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很精進,都很努力在學佛,學了無量劫,今天還落得這麼個地步。什麼原因?不肯舍,不肯放下!如果這一生當中還不肯舍、還不肯放下,恐怕來生還不如今生,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多想想。這是大問題,絕非兒戲。我們看底下這段文:

  【持戒,是舍一切染緣。】

  戒是淨戒,清淨心。一個人發心持戒,就舍一切染緣了。假如你持戒,戒持得很好,染緣不肯舍,這個很多。什麼叫染緣?貪瞋癡慢。戒律持得很好,貪瞋癡慢沒有放下,沒舍!他還是不能成就,他所得的只是來生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而已。現在這個世間人享福的很多,享福他有沒有煩惱?有。爲什麼有福又有那麼多煩惱?持戒、布施而不肯舍,沒放下,這個心還是不清淨,這不是佛教給我們的。佛教給我們持戒,目的是叫我們得清淨心的。爲什麼古時候持戒能得清淨心?我們在經論裏面讀到,佛的法運,在正法時期,持戒就成就,持戒就得清淨心,就能證阿羅漢果。到像法時期,去佛滅度之後一千年,衆生的根性不如從前,持戒不能得定,不能得清淨心,一定要修禅定。像法時期禅定成就,修禅定的人還能夠得清淨心,還能夠證果,但是已經不多了。末法時期,修禅定的人也不能成就了。佛告訴我們,只有淨土念佛能往生,這個往生算是成就,所以末法淨成就。世尊這些開示,在《大集經》裏面說的。

  我們要問,從前人持戒能成就,現在人持戒爲什麼不能成就;從前人修定能成就,現在修定爲什麼不能成就?其實這些問題用不著我答覆,你自己試試看就曉得了。持戒不能斷煩惱,修定也不能斷煩惱,這就是不能成就。你要問爲什麼不能得,說個實在話,你不明道理,你也不懂方法,你所學的那個持戒修定是形式、樣子。看看人打坐那個樣子,你就學學,你只學的是樣子,真實的內容你不知道。依戒律來說,任何一條戒,佛當年爲什麼要製這條戒,你曉不曉得?製定這條戒律的用意、目的何在?就以這一條戒來說,戒體是什麼?戒相是什麼?戒行是什麼?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有開遮持犯,你都能明白嗎?如果統統都不曉得,那個戒持得沒效。今天受戒是很容易,但是戒壇裏面,從來沒有把每一條戒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人講。現在講經還有人講,講戒沒人講了。什麼原因?一個是自己不好意思,講戒,好多我都沒做到,自己不好意思講。第二個,真正講戒律,你們早就跑掉,這條也罵我,那條也罵我,算了不聽了,都跑光了,沒人聽!講的人不好意思,聽的人更不好意思,跑光了。這是末法時期沒人講戒,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在這個年頭,除了老實念佛還有救之外,其他的真難!這個經上講的,那是真正如法,如理如法的修行。持戒,戒是清淨法,能離一切染緣。

  【舍向來惡習】

  把我們過去生中這些不好的習氣,一樣一樣的把它修正過來,把它改正過來。我們的習氣毛病太多太多,一定要自己覺悟。在現前這個社會,你說靠老師,老師現在也不責備學生。爲什麼?現在這個社會民主開放,每個人都講自由,老師不能妨礙學生的自由,不能犯人權,人權不得了。在外國,老師要是責備學生,學生可以去報警、去告狀,老師犯法。所以作老師的,也就樂得輕松自在,也不敢把學生當作學生來看待,當作朋友相處,這就沒事了。所以不能夠嚴格的教導,更不可以督責。在這樣的社會當中,我們要想成就,難!太難太難了。唯有自發自覺。好朋友勸勸你,也不過一次兩次,事不過叁,多勸就結冤仇了。所以師道現在沒有了,不但師道沒有了,今天甚至父子的關系也沒有了。父親能管兒子嗎?管不住了。兒子也講人權,也講民主自由。現在聰明的外國人,美國人這個家庭,父子母女一塊相處,朋友,都是用朋友的態度來相處。美國的製度跟我們是不一樣,男孩十六歲算是成年,十六歲就有自由,家裏面就不能管。他到哪裏去玩,玩了幾天沒有回來,你要去報警,警察問你:你小孩多大?十六歲。不要報,沒事了。他可以獨立,你管不著他。不滿十六歲,家長有監護權,滿十六歲沒有了。我們在舊金山有一個中國人,他的小孩出去玩,好多天沒有回來,去報警,這個警察就問他:你小孩多大?他說:十八歲了。警察理都不理他。十八歲獨立了,他成年了,你們家裏人不可以再管他。現在是這樣的社會。

  我們學佛,發心弘法利生,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要專治現在這一般衆生病痛的。這個時代衆生的病痛跟從前不一樣,因此佛法在這個時代,必須有這個時代的講法,有這個時代新的認識,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要拿過去的講法、過去的看法,對治過去衆生那種方法對現代人,誰願意學佛?誰願意聽佛法?佛法不能普遍弘揚,不是沒有原因。這就跟大夫治病一樣。一個好的大夫,當然他要懂得藥性,每一味藥那種性質治什麼病的,他要懂得。這就好比弘法,你要懂得經論,經論就是藥性,你還要知道衆生犯的是什麼毛病,他得的什麼病,然後用什麼藥,這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你現在很不錯,很好的出家人,經論讀得很多,好像做一個大夫一樣,藥性很清楚,但是那個病人害什麼病不知道,那能治病嗎?恐怕這個藥給病人一吃,不吃還好,一吃就嗚呼哀哉!這就是佛法在今天這個世間行不通的因素。

  我們必須知道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經典永恒不變,但是它的義理常新,這就是經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這個意思常新。以古代來說,我們舉個例子講,佛經,漢朝時候的注解,我們把它仔細拿來研究研究,那個注解就是對治漢朝時候衆生的習氣毛病,一定很有效,如果沒有效,這個注子不能流傳到後世。可是到唐朝,那一部經又有很多人做新的注解,爲什麼不用老注?唐朝人那個習氣毛病跟漢朝人不一樣。《金剛經》你用漢朝那個講法,唐朝人得不到利益,沒有幫助,必須有新的講法。唐朝時候人得利益了,宋朝時候人那個病比唐朝又要重一點,用那付藥方沒效了,必須重新再處方,重新再講。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佛經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根是一個,本是一個,本是主幹,它的枝葉年年不一樣,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年年結新果,新的是從舊的裏面生出來的,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一部經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講法,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的講法,這樣才能夠利益一切衆生,所以它不是一個講法,它不是一個意思,是無量義。同樣是這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這一部經不要改變,但是遍遍意思不一樣,顯示出這經典之妙,不可思議!跟世間的書不一樣,世間書就一個意思,沒有第二個意思。這是說明佛經的難處,難在這個地方。因此,自己沒有真正修學的功夫,達不到這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我們一般人能不能做得到?給諸位說,各個人都…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