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幹。從哪裏做起?放下。就從這裏做起,把那些毛病習氣統統放下。我學佛,我知道佛法好,我怕難,你把怕難放下,就容易了;我怕苦,你把苦放下,就樂了。你有多少毛病,自己仔細去想一想,哪些障礙,你把這些障礙統統都放下,沒障礙了,就得諸佛菩薩護念,得叁寶加持,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所有一切障礙,都在自己放不下;不肯,不肯就是放不下。所以,舍太重要了。

  【修福,便應施舍,先學舍行,以遣執破我。】

  佛在這個經上說,縱然是五五百年之後,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持戒修福者,對於佛所講的這個經典他相信,他還能接受,可見得持戒修福。我們今天不能接受,不能夠依教奉行;換句話說,我們沒有持戒、沒有修福。如果真的是持戒修福,他真照幹,他能夠相信,以此爲實。首先他能夠深解義趣,對於佛講的這些道理,他了解,他不迷惑,他肯定。第二,佛所講的這些方法,他能夠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就是受持,受持是要把經義變成生活。讀誦,讀誦是念念不忘佛陀的教訓。爲人演說,把這個法門熱心、普遍的介紹給廣大的衆生,他真幹,這是修福。修福這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很廣,前面說過了,布施這個意思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點點滴滴都爲一切衆生,都利益一切衆生,那就是布施。行布施的目的破我執,在本經上講破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乃能增長般若 種子。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此即是真實智慧也。】

  《無量壽經》上說的,住真實慧、惠以衆生真實之利,那個惠是布施,布施給一切衆生真實的利益,自己住在真實慧中,真實慧就是實相般若 ,就是金剛般若 ,這是真實慧。能這樣去做,當然增長般若 種子,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增長般若 的氣分。對於佛在經論裏面所講的文句能生信心,肯定佛所講的句句是真實。你能有這種見地,這就是佛法裏面講,你覺悟了,你開智慧了。

  【若於般若 、布施、持戒、忍辱、禅定,一一不懈不退,是爲精進。】

  這是精進的定義。六度包含菩薩一切的行門,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爲。所有的生活行爲,包括起心動念,都能夠與這六大綱領相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都能與這個相應。樁樁事情能夠不懈怠、不退轉,《普賢菩薩行願品》裏面所說的,不疲不厭,這就是精進;如果會疲倦、會厭煩,精進波羅蜜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沒有精進,不但是禅定你沒有,般若 你沒有,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大概也都馬馬虎虎不見得怎麼樣。所以精進是菩薩善根。你們諸位常講善根,世間法的善根有叁條:無貪、無瞋、無癡,叫叁善根;出世法善根就一條:精進。可是你要曉得,出世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絕對不是說貪瞋癡沒斷,現在拼命的精進,這就是菩薩了,不是的。先把世法叁善根修好,然後再修出世間的善根,這是有次第的,不能夠錯亂、不能夠躐等,一定要按部就班的來修學。

  不但佛門當中這樣教導我們,在古時候世法也是這樣教學生,要知道精進。現在學佛難,難在哪裏?不懂道理、不懂方法。不能說他不勤快,他很勤奮很努力,可是沒效果。這就是方法、道理上錯誤;不如理、不如法。古人還常說,也許能收事倍功半之效,我看現在事要加倍,功恐怕沒有。古人能夠收一半,現在恐怕收不到。畢竟古人的社會環境跟我們現在不相同,基礎教育不一樣,這一點非常明顯。佛經翻譯最晚大概也是在南宋的時候,南宋以後就很少,因此文字,翻經的大師已經煞費苦心,用最淺顯的文字來翻譯。可是今天的大衆對於文言文已經舍棄,不該放下的放下了,應該放下的偏偏不肯放下,所以這個經文讀誦都困難,這就是我們不如古人的地方。文字都看不懂,那意思你怎麼能夠體會?這就更難了。於是乎修學,錯誤就太多太多了。假如遇不到真正善知識的指點,冤枉吃幾十年苦頭,這個幾乎是到處都見得到的。有人一輩子都不會回頭,那才叫真可惜。

  真正善知識的指點,也只是幾句話,叫你「一門深入」。你們大家都懂,也會說,一門深入的意義不懂。因此,「一門深入」四個字的好處利益,你還是得不到。你聽說這句話,你也會說這句話,這句話裏面真正的意思不曉得。一門是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決定不能有兩種。專學一部經,或者是專學一部論,要學多久?古時候有個標准是五年,五年學一樣。在這一門上根基紮進去了,然後才廣學多聞。這是古時候的水准。好像那個時候人,生的病並不太嚴重;今天我們的病重了,比古時候人害的病不曉得重多少倍,用古人這個方法,我們不見效了。你不相信,你學一部經學五年,學五年之後還是懵懵懂懂的,還是不開悟。從前人行,我們現在不行。那怎麼辦?時間加倍。古人用五年,我們用十年,也許還有效。十年不行,十五年,差不多應該有效了。你就得要有忍辱波羅蜜,你忍不住不行,十年東西心定在一門上。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兩個好注子,這大家都公認的,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一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應該怎麼學法?我學《疏鈔》,我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專門讀《疏鈔》,專門研究《疏鈔》,《疏鈔》以外的東西不看,這一門深入,這個才行。再看別的東西摻雜進去就壞了,夾雜了。精進,不懷疑、不夾雜叫精,不間斷叫進;懷疑、夾雜,精沒有了。夾雜的那個進,那叫雜進、亂進,那不是精進,這些都得要清楚。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讀誦、研究蓮池大師的《疏鈔》;然後再用叁年、五年的時間,專門研究蕅益大師的《要解》;叁、五年之後,再用一、二年的時間,把兩個東西會合起來,就通了。你要沒有這種精進的功夫,這兩樣東西拿起來,怎麼合也合不起來。你們現在發心學教,這是學教的秘訣。你能這樣下功夫;如果說是在《疏鈔》上下功夫,十年之後你就是蓮池大師的化身;要是學《要解》的,十年之後你是蕅益大師的化身;兩樣東西能夠結合起來、圓融起來,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是做不到,要懂道理、懂方法,要能把一切放下。這講佛法要放下,這樣專攻才行。誰肯去做,誰就能成功。尤其是現代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這些典籍得來並不困難,利用科技的方便,幫助我們修學,只要我們懂得這個辦法,假以時日沒有不成就的。

  【須知於法,隨得隨舍,絕不著相自滿。】

  這一句很要緊。佛法深廣無有止境,怎麼能夠自滿?等覺菩薩還是在學地,還是在求學,一樣的認真努力,成佛才圓滿。我們今天在佛法上得到幾何?怎麼能夠自滿?這是自己必須要認識自己。一切法,法決定不能夠執著。這裏教導我們的,好!隨得隨舍。舍了不就沒有了嗎?舍了才會進步,得到不肯舍,就不能進步。譬如你到這個講堂來要上五樓,上到二樓,這裏不錯,舍不得,舍不得你怎麼能到叁樓?舍二樓才到叁樓,舍叁樓才到四樓,舍四樓才到五樓,不舍怎麼行?你要想得到究竟圓滿,你要一切盡舍,像菩薩地。小乘人,他知道證得初果了,他舍,他證得二果;二果也舍,證得叁果;叁果舍掉,證得四果;四果羅漢不肯舍了,舍不得了,於是就當阿羅漢好了,就不能當菩薩。世尊喝斥他們墮無爲坑,執著偏真涅槃,他入到那個境界,他不肯舍。菩薩舍十信,他就能夠到十住,舍十住他就能夠到十行,舍十行他就能到十回向,他要肯舍才行,他要不肯舍,永遠不能成佛。所以法要舍。我舉一個比喻,也許你們有這個經驗,沒有這個經驗,也許你們能看得到。來聽法,寫筆記,這個經上寫得都滿滿的,將來上臺講,就拿著這個筆記來講,那個筆記不肯舍,永遠沒進步;每講一遍,都用這個筆記,都一樣的。你要能夠講一遍,筆記丟掉、不要了,下一次再講,重新再來做就有進步。千萬不能學一些懶惰的老師。我們在學校看到懶惰的老師,教一年級國文的,他的一本教科書、一本筆記,他用一輩子,每一個學期都是那一套拿出來教,這個老師一生不會有進步。凡是勤奮的老師,負責任的老師,他一定是同樣一個課本,年年有新的講法,然後才能適應這個社會。學生學了之後才有用處,學以致用,不至於所學非所用。這是很明顯的例子。你要是懂得隨得隨舍,那就自在了,智慧增長,福德增長。

  同樣道理在世法裏,你今天賺了錢,錢賺了,舍!你要不肯舍,你所賺得的就那麼多。愈舍愈多。賺錢是福報,舍錢是智慧。你有福去賺,你不知道舍,你沒有智慧;所以舍是智慧。《金剛般若 波羅蜜》講的是什麼東西?就是舍而已,沒有別的,就是講的放下,看破、放下。有智慧的,舍、放下,一定是利益衆生。舍財修福,那個福報就更大了。明白道理的人敢舍、肯舍、喜歡舍,因爲什麼?他懂得這個道理。財富從哪裏來的?從布施來的,布施是因,得財是果,種因才會得果,不種因哪能得果?你這一生當中所得的財富,前生布施的因;前生你布施得多,這一生當中你得的財富就大,你發大財;前生你布施得少,這一生你財運就少,是這麼個道理,這是真理。由此可知,財施是因,財富是果。我有財富盡量布施,你這個因愈種愈深、愈種愈廣,你得的財富就愈來愈多,愈來就得的愈大財;得到之後,隨得隨舍,你這個財富無有窮盡,永遠不竭。財不可以把它保持在那裏,保持就糟糕了。錢財,社會上術語叫通貨,通是它要流通的,不能把它堵住,堵住就出麻煩,就出毛病了。它像水一樣,水一定要是河水流通的,一堵下去這個水就變成臭水溝,不通了!換句話說,人要生病,家道要衰。一定要流通,有智慧的人懂得這個,曉得這個道理。一定要舍,樣樣都要舍,愈舍愈多。歡歡喜喜的舍,那個財得來輕松自在,一點辛苦都沒有。現在人賺錢賺得好辛苦,爲什麼那麼辛苦?因爲過去舍的時候,像割肉一樣的,好難舍!舍得不痛快,…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