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六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交融,与虚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但如是蓦直念去,心少昏散,便振作而融摄之。】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念佛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之好,我们要记住、要学习。念佛在哪里念?在起心动念之处。心里面一个念头生了,不要去管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不要去理会它。恶念固然不好,善念也不好。为什么?不出六道轮回,那好在哪里?赶紧把这个念头换掉,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换过来,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不要紧,这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它一定会起来。念头一起来,你觉察到了,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换过来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提不起阿弥陀佛,那个念头继续生的时候,那是迷;无论是善念、恶念统统是迷。赶紧回到阿弥陀佛这儿来,提起一句佛号,这个时候念跟佛要融成一片,念就是佛,佛就是念,这个功夫就得力了。如果能念跟所念是分成两个,我能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所念,能所成了两截,这个力量就差很多很多。《弥陀经》上讲的标准: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合成一个,那就是一心,那就不乱了。我能念,阿弥陀佛是我所念,这样念佛是决定不能得一心的。因为你心里面有分别、有执著;离开一切分别执著,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就合一。你要问,怎么把它合成一个?有这一念你决定合不起来,这一念都没有,就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那个修无师合成一片了,不要看不起他,他是个老粗,什么都不懂,他有真智慧。所以他讲: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他这个人能行不会说,那个没有关系,他真能行;你叫他讲,他不会讲,他有真智慧,他是真正得一心不乱。走得那么潇洒、那么自在,说走就走,没有病苦、没有牵挂,这就是念与佛交融一片。不但念跟佛融成一片,与虚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这是必然的。为什么说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性,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返本还源,一丝毫的希奇都没有。道理在哪里?道理在离一切分别执著。如果我们常常想到,我们是个人身,六道里面你就出不了人道。常常想到还有天,还有佛讲的大千世界,你有这样的分别,你决定离不开三千大千世界。诸位要晓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轮回。这样的见解叫做轮回见,这样的思想叫轮回心。无论你干的什么事情,都叫做轮回业,你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念佛人的心,什么都不想,不但世法他放下,佛法也放下,世法、佛法统统放下了,他心地光明就照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自己心性的功能,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一句里头,前一半是讲的方法,后一半是讲的效果,效果真实不可思议。

  末后劝我们,功夫怎么用?一直念去。什么都不要理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就是平常我们讲的老实念佛,真的老实了。心少昏散,昏散是念佛人免不了的毛病,这是我们的习气、业障,每个人都有。昏是昏沉,这个佛号念念就打瞌睡,睡著了。我们在佛七当中很容易看到的,特别是止静的时候,大家坐在那里,我们看到很多人睡著,打呼!这我看到的,那叫昏沉。还有一种是散乱,就是不念佛的时候还好,一念佛就胡思乱想,念头不晓得那么多,都上来了。我遇到很多人说,法师,我不念佛不打妄想,一念佛,妄想特别多,於是吓得他不敢念佛了。其实不念佛的时候,妄想本来就那么多;不念佛你没有注意、没有发现,这一念佛,想心定下来,发现这么多妄想。所以那些妄想不要害怕,你老实念就好,照顾佛号,不要理会妄想,那个妄想渐渐就少了。愈是照顾那个妄想,妄想就愈多、妄想就愈坚固。所以你根本不理会它,有妄想也好,无妄想也好,根本不要在意,这个样子佛号渐渐会得力,妄想会减少。这是两种业障现前,现前的时候要晓得对治的方法。当我们昏沉的时候,我们出声念佛,这是个方法;或者我们下位绕佛,或走动,或者是拜佛,使身体在那里活动,佛号还是继续不断,这是对治昏沉。散乱也叫掉举,要把精神集中,专注在佛号上;或者加上观想的方法来对治它,观佛像也可以,观名号也可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一面念佛,一面这四个字、六个字清清楚楚,这样子你这个妄想就不容易生了。我们想佛号、或者想佛像,用这个方法都好。哪一种方法有效,就用哪一种方法,方法没有一定。

  【常令其心等虚空遍法界超出尘外者,性体本如是故。常作此观,令此心空空洞洞,则念佛时,便易得力。】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修正我们对於宇宙人生一切错误的观念,现在人所说的人生观、宇宙观,观就是观念。人生观是对於人生的看法,宇宙观是对於环境的看法、想法。我们的看法、想法全是错误的。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是真的。新加坡的报纸张数不少,我每天看厚厚的一叠,这里面的讣闻占很大的篇幅。报纸一送来,先翻翻这些人过去了,梦幻泡影,再不久就轮到我,什么念头都放下了。不要看其他的,其他的那些新闻都是假的,这个新闻是真的,会开智慧,你每天看这个会开智慧。我很年轻就有一点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前我还没有学佛,每天报纸一送来,我第一个看讣闻,今天哪些人走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头一个看这个。这里面有老人,有很年轻的人,真正是黄泉路上无老少。看看他们已经走了,他来的时候带什么来?走的时候带什么去?空空而来,也空手而去。什么都带不走,这世间有什么好争的,有什么好求的。每天报纸送来先看这个会开智慧,念佛功夫就得力了。你要讲你放不下,你每天看这个,看上半年,看看你放得下放不下!一切都放下了,心清净,心里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知道这个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全是假的,梦一场!我们现在正在作梦,知道我现在在作梦。不知道在作梦,把梦当真,那个日子过得很苦。知道自己在作梦,那就跟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哪一样不自在?顺境很自在,逆境也很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真正能够随缘,真正能够恒顺众生,成就自己的道业。什么是道业?清净心是道业,万缘放下是道业。这个时候,心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超出尘外,尘是五欲六尘,五欲六尘不染就超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境界现前?性体本来如是。可见得这个境界不是你修得的,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是因为有障碍,有分别、有妄想、有执著障住了,所以心量变得很小。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心量恢复了,恢复就是这个样子。

  常作此观,这是劝我们常常这样看,常常想著这些事情,我们这个心对於一切境缘就淡了、冷了,不会有那么热情。那个热情是迷惑颠倒,不是好事情,心就淡了。令此心空空洞洞,这个时候念佛就很容易得力。这个得力,就是前面所讲的心佛融成一体、融成一片,很容易得力。

  【念即是佛,佛外无念。我与弥陀,本与十方诸佛、法界众生,同一性海,无彼此、无差别。】

  这个意思,世尊在一切大乘经论里面,处处说、时时说。诸佛的心性、真心本性,跟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性是一不是二。世尊在《楞严经》上举的比喻很有意思,佛将大海比喻作真如本性,把佛跟一切众生比喻成大海里面起的水泡。那水泡起得很多,一个一个的,水泡从哪里起来?从大海起来的。水泡一破了,大海就现前。这个比喻很有味道!我们与十方一切诸佛共同一法身,共同一个大海。他是一个水泡,我也是一个水泡,我们两个彼此就不相容;水泡一破了,原来是一个,这才明了、才觉悟是一不是二。所以上与一切诸佛、下与一切众生同一体。这个体是法性,海是比喻法性广大无有边际。世间最大的就是海,所以佛用这个来做比喻。无彼此、无差别,这个是真的,一点都不错。佛眼睛里面看十法界的众生没有差别,我们凡夫看到有差别。为什么会有差别?那个差别是从分别心里面起来的,执著心里面起来的;分别是妄想,执著是烦恼,从这里生起来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平等了,十法界平等了,六道平等了。平等心非常重要,我们因为心不平等,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要想功夫成片,用什么方法?心平等,功夫就成片了。由此可知,功夫得力不得力,确实就在《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三个原则;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念这一段就是清净、平等、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那就是觉。

  【念念上求,念念下化。】

  如何能把上求下化也融成一体?上求就是下化,下化原来就是上求,是一不是二,这就入境界。这个境界是诸佛菩萨果地上所证的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今天是把上求跟下化分作两桩事情,把佛跟众生分作两桩事情;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生佛不二,上求下化岂能是二?这个理要把它参透,然后,

  【所向无前,至诚念之而已。】

  这个时候菩提道上一帆风顺,一切的障碍自自然然都突破了。我们的真诚心现前了,真心在念。

  【凡夫染念不停】

  凡夫所以会变成凡夫,染念就是杂念,杂念好比染污了心性,所以叫它做染念。就是你的清净心不能现前,它障碍了清净心,所以叫它做染念,也叫它做染污心。染污心是什么?法相里面讲八识,第七识,第七识是意根,染污意,它执著。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这一执著就变成染污。

  【不得不借念佛之净念,治其住尘之染念。】

  这是说明念佛功夫殊胜之所以然。念佛好,好在哪里?这就把念佛的好处给我们说出来,我们的大病就是染污。现在污染这桩事情,几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环境污染,地球被污染,连太空当中臭氧层都破一个大洞,也被污染了。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地方政府,都在想尽方法来提倡环保,环境保护不能再污染了。环保提倡这么多年了,其实污染的状况依旧是一天比一天严重,没收到效果。能不能收到效果?我们学佛的人明白,决定收不到效果,无论他用…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