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集▪P4

  ..续本文上一页。下面解释这五句,真语者:

  【真谓真如,实谓实相。】

  真决定不是假的,实决定不是虚妄,真实。

  【明佛所有言说,皆从真如实相中流出。故曰真语者,实语者。】

  我们要相信,决定不是假的。

  【如者,无差别。】

  「如」是与事实真相完全一样,佛为我们说出来的,佛没有添一点,佛也没有减少一点,事实是什么样子,他就怎么样子说,没有增减,这叫如语。我们讲的说实话,如语。

  【明其无我也。契证无相无我空寂平等之真如也。】

  这几句话是从理上说的,理如是,事上怎么能假的了?佛在这一切经中,无论说事、无论说理,都是真语、实语、如语。我们应当要相信,相信的人有福了。基督教传教,信上帝的人有福了,信佛所说的人有福了。信上帝的人有福,有一点点小福报,不究竟、不圆满。信佛所说的人得大福报,究竟圆满的福报,这是一点都不假。

  【相虽非体,然是体之用,用不离体也。体虽非相,体必起用,用不无相也。说则非、说是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应生无所住心,如是等等,双遮双照、双冥双存之语,皆是实语者。】

  这一段里头,把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重要的开导,为我们一桩一桩点出来。佛讲得太多,没有办法完全说,说几个例子,我们以此类推就知道了。首先要了解事实真相,真相就是体、相、用。宇宙一切万事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三桩事,体相用三桩。相不是体,但是是体所起的作用,体一定有用,不可能说有体无用,没有这个道理的,有体一定有作用,作用绝对不会离体。古人用金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就是比喻这桩事情。体虽然不是相,体一定起用,起作用一定会现相。体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决定不能分的;说一个,三个统统包括。这是大前提、大原则,必须要搞清楚的,然后你读《金刚经》就不困难,你就晓得佛讲的是什么意思。

  佛说「则非」,又说「是名」,说则非是从体上说的,说是名是从相上讲的、从事上讲的。从体,也从理上讲的,理是空寂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虽然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是从体,但是相有,幻相不是无,是存在。所以用则非,用是名。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从体上说的,因为体是空寂的,不能住,住就错了。相是刹那生灭的,因为刹那生灭,它受业力的支配。因此佛教给我们生心,你生善心,相就变成善境界,你生净心,相就变成清净境界。大家必须要记住,相随心转。

  什么相?第一个,面相、身相。你们要有什么毛病,找什么医生!吃什么药!医生不是神仙,靠不住。我们中国古代的医生,医生至少要三代相传,那个医生才可靠。现在的医生太恐怖了!我们韩馆长这个佛七她带团来,在早年她眼睛不好,找到一个眼科医生,很有名的在台湾,那个人大家还称赞他,还恭维他,他就给她动手术,好像是每个星期去一次,她里面有砂眼就拿掉一点点,再过一个礼拜,又拿掉一点点,差不多搞了一年,眼睛都没治好。以后有一个机会到高雄,在高雄碰到一个眼科医生,两次手术全部弄好。就疑问著:台北那个医生很有名!有名是有名,他要一次给你弄好了,就赚不到你的钱。要钱不要紧,要你受罪!现在这个医生没有医德,要钱不要命,不要命是不要你的命,这太可怕了!

  所以现在生病不要找医生,非常非常可怕。药都是毒药,没有病都吃出病来,有病吃它更糟糕!怎么办?你相不相信佛的话,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你相不相信?你如果相信的话,好办!修清净心转业力,我们身体这个病痛是业报,业消掉了,病就没有了。说老实话,老、死、病都是业报,业要转过来了,人就不老不病不死,这是真的。真语者、实语者,这哪里会错?你要是相信,就可以不必去治病,拿生病治病的钱多做一点好事,多去做一点功德,好,非常非常之好。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要相信佛的话。相貌随心转,人心清净,相就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哪里会有毛病?不会有毛病。我们这个身体是物质,是一部机器,诸位都知道,机器用久了,里面的管道阻塞不通就生病。中国古时候用针灸,为什么?把阻塞的地方打通,你病就没有了。药物治疗也是这个道理,把障碍、阻塞的地方打通,就是这个道理。要是人心一清净,所有一切的器官都恢复正常,哪里有病!一定要晓得,有病是业障,要去忏悔业障。业消掉了,什么病都没有了,相貌也会变庄严,身体体质也就改变了。现在这个社会上流行改变体质,体质是真能改变,相貌真能改变。你修慈悲心,你的相貌就好看、就慈悲;清净心,你的相貌清净,身体也清净。这真正懂得养生之道。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生病,生病走的时候还是有业障;不生病走的时候,业障没有了。

  无住,从体上讲的,因为体是空寂,所以一切相我们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无住就是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执著、不要牵挂、不要忧虑。真正修道人,清净心中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执著,要保持这样的清净心。说「应生无所住心」。这些都是双遮双照,什么叫双遮?遮是放下,两面都放下,空有两边都放下。应无所住,这是放下有,心里不能有,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著空,空也放下了。我布施,布施不落空;心里头若无其事,不著有;空有两边都放下。如果单单心清净,什么事情都不做,那是错误的,那你就著了空;有放下了,空没有放下。一定还是尽心尽力努力去做,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做一个好样子,像佛菩萨做一个好样子给我们看。尤其是在《华严经》上,《华严经》末后「入法界品」,你想想看那个味道,那个经题的味道,「入不思议解脱境界」,那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诸佛如来所证的境界,入那个境界。那个境界怎么入?就是《金刚经》上说的,《金刚经》上说的理论、原理原则、方法。而应用在生活上,就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个人,这五十三个人就是我们现前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们怎样把《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用在自己整个生活当中,他们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这就是有名的五十三参。《金刚经》读会了,再读五十三参看他怎么用,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这个经上学理论、学原则,回过头来到《四十华严》去学应用,怎样落实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金刚经》讲完的时候,《华严经》再讲一下,那就妙不可言,就晓得怎么用法。我做生意,怎么用法;我做工,怎么用法;我作公务员,怎么用法;我作家庭主妇,怎么用法,都教给你了。大的原则就是双遮双照,两边不立,两边也不离,也不离开,但是两边都不执著,所以叫双冥双存。这些话都是真实语,句句都是真实语,是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

  【不诳语,佛不诳众生。】

  诳是欺骗,佛绝对不欺骗众生。

  【不异语】

  异是两样,佛不说两样的话。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跟大家说法决定是说一样的,不会说两样的。他们所见到的是一样,所证到是一样,怎么会说两样的话?纵然在言语说法上不一样,但是意思绝对是一样的。

  【虽说种种乘,皆为一佛乘也。】

  譬如我们现在讲的三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可是要晓得,这些都是佛的方便说,所谓善巧方便,他的目的是一乘、一佛乘。佛教我们成佛,并不是教我们来生做个人,做个富贵人。如果佛要这样教我们,佛是对不起众生。你自己甘心情愿,那没有法子,那是你自己迷惑颠倒。佛教导众生,决定是究竟圆满。教你成佛之道,这才满佛的度生本怀。佛对於众生的本愿,是教你成佛,跟他一模一样。你要是成个菩萨比他低一级,佛看到都摇头,不是他的本愿,一定帮助你成佛。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真正能教一切众生一生保证成佛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念佛求生净土,与《金刚经》讲的原理原则,相应不相应?相应,完全相应。与《华严经》五十三参相应不相应?完全相应。实实在在讲,这三部经是一部经,一而三,三而一,你把它看成三部就错了,是一法不是三法。

  【如语,是如其所亲证者而说之也。故五语中,如语为主。】

  五语里面是以如语为主,「如」是什么?完全说出事实的真相,不能少说,也不能够多说,真相是怎样就怎么说法,这叫如说。佛经一开端「如是我闻」,那个如就是如语,如是我闻。

  【应知真语、实语,皆是亲证如此。绝非影响之谈,何诳之有。】

  这个五语通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世尊亲证的境界,他只不过是把自己亲证境界为我们说出而已。影响之谈,是比喻猜测、推测、理想,那个未必是真的。真的一定自己亲自见的,这是真的;听说的那个不算是真的,推想也不算是真的。何诳之有,哪里会有欺骗人?

  【言有千差,理归一致,何异之有。】

  佛对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说法,因此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千差万别,这才有这么多经、一切经。但是要晓得,一切经所讲的理是一个,一切经指的方向是一个,这就是如语,这就是不异语者。

  【殷殷劝信,苦口婆心,至矣尽矣。】

  我们念到这个地方,真的会掉眼泪。佛对众生苦口婆心,言尽义至,达到极处。可是众生怎么样?真的叫麻木不仁,听了无动於衷,跟木头人一样。读到这个地方才晓得,佛对众生恩德之大,父母不能比。而佛对众生,生生世世,父母纵然爱护照顾,一生。诸佛如来对於一切众生照顾,生生世世,无论我们在哪一道,从来没有舍离过。尤其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不论堕在哪一道里面,都很容易闻到佛法,诸佛菩萨时时来示现,时时来提醒。这是说真实。底下一段,法真实,我们看经文,

  经【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这一句里面,它的深广真的是没有穷尽,无有边际。

  【此是如来所证,其深无底,包罗万象。】

  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在外,全都包含在其中。

  【所得之法,正指性言。】

  他得的什么?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他所得的法就是见到真性。我们念佛人,是不是也是这一法?没错,还是这一法。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继续跟阿弥陀佛学,大概学的时间不长,很短,就能够明心见性。我们净宗里面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有浅深不同,浅的叫事一心不乱,那就是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是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明心见性,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乱。理就是性,就见性了。教下里面讲,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也是明心见性,他要不见性,他的解就不圆,开圆解是见性的人。由此可知,言有千差,言语千差万别,理归一致,意思不是一样的吗?这就是不异语。正指性言。

  【犹言称为如来者,以其证得无实无虚之性耳。】

  他的名字,为什么叫他做如来?实在讲,本经如来有两个解释,佛讲的。「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解释解释得好,佛所说的一切法,就跟事实真相完全是一样的。诸法如义,这是从言说上讲的。如果从理事上讲,一切诸法是从相上说的,跟那个性完全相同,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诸法如义。无论是从言说、是从事实真相,这都是真如本性完全显现出来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法法都能会归自性。为什么能会归自性?因为性相一如,因为诸法如义,所以一一法都能会归到自性,一一法都是自性的显现。人能生活在这里面,那个快乐没有法子形容!这在《无量寿经》上,「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无量寿经》是这个说法,一个境界、一桩事情,说法不一样。诸佛如来的生活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我们能过这个日子就好了,就快乐自在,那是真正的幸福。这是称如来。「以其证得无实无虚之性」,说法不相同,意思完全相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