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集▪P3

  ..续本文上一页现前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是正确的。

  【若明当体即空,则能不著於相。】

  我们对於一切境界相,可以受用,不能执著。受用没有妨碍,《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以受用,可不能执著;执著就生病,受用不生病,可不能执著。

  【若明性体空寂,则当会归於性。】

  这一句好!我们已经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里面得受用,这个境界已经入了菩萨的境界。哪一种菩萨?佛门常讲权教菩萨,声闻、缘觉、菩萨,权教菩萨,在别教里面讲是三贤位的菩萨,在圆教里面讲是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他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里面能够随缘受用,但是他没见性。到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他高明了,他能把所有一切受用会归自性,所以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佛。他知道会归於性,他懂得,这个理就达了。

  【总之,虽布施而不住,虽不住而恒施,是为布施波罗蜜。】

  这个布施就圆满了,波罗蜜是圆满的意思,这样的布施才修到圆满。诸位总要记住,布施这两个字,讲的是我们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活动。说布施波罗蜜,就是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活动得到幸福美满,是这个意思。四类的意思简单的都说出来了。

  【常作正念,以为警策。应常存凡所有相,空有同时想。】

  这里头一句一句的我们来说。常作正念,正是正确,没有错误、没有偏差,也就是《法华经》上所讲的入佛知见、佛知佛见,诸佛如来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我们的看法想法也跟他一样,这是正确、没有错误的。常常用这个提醒自己,警策是提醒自己,使自己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就是我们真的皈依了,三皈依就是觉正净。我们整个的生活,生活在觉正净中,这就真正是菩萨。

  要怎样去想?怎么去看?一定要常常记住,「凡所有相,空有同时」;相有体空,要常常想到。见到一切现象,相有体空。你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常常有这种觉悟,你相可以受用,你心里头绝不执著,心地清净、干净,外面这个事情做得更圆满了。凡夫为什么把事情做得不圆满?他有私心,他要为著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常做利己损人,把事情搞坏了。菩萨心清净,对於一切万法知道相有体空,他心地干干净净,他没有私心,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做得更圆满。道理在此地,没有私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他都很清楚、都很明了,他晓得空有同时,这是第一个一定要懂得这样一个观念;想,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观念,我们讲的人生观、宇宙观。

  【众生眷属想】

  所有一切众生,实在讲都是自己,是自己心性里头变现出来的,同个体。所以菩萨对一切众生叫同体大悲。菩萨为什么对一切众生这样怜悯、悲心呢?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同一个性;不但对有情众生看到是自己一样,无情众生看到也是自己一样。无情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慈悲,用现代话讲是爱心,慈悲是爱心。为什么佛教不用爱?爱里头有情,有执著,所以换个名词叫慈悲。慈悲是爱,爱里头没有情执在里头。换句话说,把情执拿开,那个爱就叫做慈悲。情执拿掉那个爱是真爱,不会变的;里面掺杂著情执在里头,是绝对靠不住的。为什么?情会变,今天爱,明天不爱,麻烦就大了。凡是有情在里面的,你要提高警觉,都是虚情假意,不可当真。「我爱你」,不要当真,假的;他说「我恨你」,也不要当真,假的,过两天他就不恨了,他就好了;那个变化无常,那是假的,要搞清楚。慈悲是真的,永远不会变。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那个关怀爱护,是永远不变的。可是凡夫迷惑颠倒,认假不认真。世间人虚情假意对待你,他感激得不得了;佛菩萨这样慈悲,他没感觉到,对佛菩萨很冷淡。虽然对佛菩萨很冷淡,佛菩萨也没有怨恨你,他才是真正的爱护、真正的关怀,我们叫慈悲加持。

  【万法同体想】

  这里面包括植物、矿物,包括无情的众生,同体,实实在在是同体。连虚空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也不是真的。我心性会变虚空吗?没错!你晚上作梦,梦中不也有虚空吗?你想想,晚上作梦有虚空,那个虚空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还是心里头变现出来的,叫万法同体想。

  【众生本来是佛想】

  这一条很重要,如果能常作如是观,成佛就快了。你要问,你什么时候能成佛?我可以告诉你成佛的样子。成佛是什么样子?看看大地所有众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如果看看这些人,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像鬼一样,保证你没有成佛。外面境界,境随心转。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人看佛菩萨他是人。这一点要晓得,境随心转。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决定不吃亏。古时候苏东坡有很多故事,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交情很好,有一次他拜访佛印禅师,他就问佛印,他说:法师,你看看我像个什么?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他很开心。佛印就问他:你看我像什么?他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他占了很大的便宜,回家去得意洋洋跟他小妹说;他的小妹很聪明,跟他小妹说。小妹讲:你吃了大亏。他说:怎么吃亏?「佛眼睛看人是佛,你是牛屎,看人家是牛屎,吃亏了。」要常常观察,众生本来是佛想,众生确实本来是佛,只因为一念无明,迷惑颠倒变成众生,他本来是佛。

  【若有观慧而不行施,则等於空谈。】

  上面讲的这个,空有同时、众生眷属、万法同体、众生是佛,这是观慧,这是真实的智慧,对宇宙人生的看法;那是真实慧,跟诸佛菩萨的看法确实无二无别。诸佛菩萨看世界、看众生,就是这看法。如果有这个看法,自己不肯行布施,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也就是说,有这种看法而不能够舍己为人,不能够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一切众生,他那个观慧不是真的。你看看诸佛菩萨们,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不是在尽虚空遍法界应机示现、教化众生?从来没有休息过。哪个地方众生有感,菩萨就现身,有感就应,感应道交。感应,佛法里面讲,也有四句,就是有四种不同的状况。众生显感,很明显的求佛菩萨,这很明显的求佛菩萨,菩萨感应了。感应里面有两种:一种是明显的感应,是你自己觉察得到;另外一种是冥感,有感应但是你自己觉察不到,我们所讲冥冥当中保佑你,你自己觉察不到。还有一种,众生冥感,不是显;「我并没有求佛菩萨」,你虽然没有求,实际上你有求,你求的那个愿心连自己都不晓得。像我们常常读佛经的人、常常念佛的人,就会有这个事情,我没求!实际上是有求,真的是有求,但是求的那个念头很微细、不粗显,你自己没有觉察到。佛菩萨也应,佛菩萨应的时候有显应也有冥应,有这两种感应。众生有两种感:显、冥,菩萨有两种应,也有冥显两种应,感应道交。

  我们如何求得佛菩萨这两种感应,都特别的加持?你有观慧又肯实行,真干!那个好处多,好处太多了。自己的身体没有了,没有身体才自在!有身就有苦,没有身就没有苦,身为苦本。我们三界当中,最聪明智慧的是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人知道这个身体不好,身不要了,叫无色,不要身。有身有坏苦。色界天人、四禅天,四禅天人他有色身,他没有苦苦,他有坏苦。无色天人更高了,身体不要了,坏苦也没有了。这是我们三界之内的高级凡夫,他懂得。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在,这个身体完全奉献给众生,完全奉献给佛法,「我」没有了,你就没有苦了,自己就没有了。所以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不必要换一个身体,就这个身体就可以做到,念头一转就乘愿再来,把业力换成愿力,就乘愿再来了。我们现在这一生所受的,业力支配,这个苦不堪言。如果我们发大愿,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发大菩提心、发大愿,这个愿力超过业力,我们过去这个业力不起作用。为什么?业力已经不能支配这个身体,不能支配我们这个受用,受用就是果报,业力已经不能支配;换成愿力在支配,换成愿力在主宰,那就跟乘愿再来完全没有两样。不必换一个身体,就这个身体换个念头;实在讲身体也换了,不知不觉的换了。聪明人应该要懂得这个道理,要真正去干。

  【若但行施而无观慧,则等於盲修。】

  佛门里面常讲,盲修瞎练。什么叫盲修?没有智慧,也就是说,没有佛菩萨那样的观念,他也很热心的到处布施,到处去供养,到处帮人家的忙,这是盲修瞎练。刚才讲了,他所做的是有漏福报,他只能得这个,菩提道上不相干。下面,正明真实,请看经文。真实里面有几种,先「说真实」,佛说法真实。

  经【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此明上来所说无住发心,无住布施诸义,皆由亲证而知,真实不妄,以劝信也。】

  《金刚经》说到这个地方,前面我们看到了,世尊的确是苦口婆心,再而三、三而四,反覆的劝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江味农居士的《讲义》讲得好、讲得很透彻。我们的《节要》不到他原文的十分之一,不到,我们取的是他的精义。如果要把《讲义》像这样子统统讲一遍,每天讲两个小时,我估计要讲四年,《金刚经》才讲得清楚,不容易!我取它不到十分之一,我这个讲演的时间是订四个月。字字句句经义含无量义,他的注解也注得好,江居士在《金刚经》上用了四十年的功夫,解行相应,他真做;他要不做,他就解得没有这样透彻。他做到了,所以他才解得这么透彻。做不到,你看不懂,你看的是皮毛,你怎么会看懂他的意思?佛前面所说的,教导我们的,是世尊亲证的境界。也就是说,从日常生活当中,他做到了,不是他在那里理想,想像是如此,不是!他做到了。他做到些什么?就是用前面这个方法、这个原则,「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他证到无上菩提,证得圆教的佛果。他用什么方法证?他就是用这个方法。这是他亲证而知,真实不妄,佛在这里劝导我们…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