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一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1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五面,第五行,从注解第二段看起。

  【如来是性德之称。无实无虚,乃性德之容。无实者,生灭灭已,凡情空。无智亦无得,圣解亦空。无虚者,寂灭现前,体现。能除一切苦,用现。质而言之,无实无虚,犹言寂照同时。寂则无实,照则无虚。心清净,无实也。生实相,无虚也。】

  这一段的文字不长,他将无实无虚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非常难得。经文里面佛告诉我们,「如来所得法」,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成佛,证得佛果了。成佛他到底证了些什么?他得了些什么?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他确实得到了,但是所得之法「无实无虚」。这四个字,我们乍听起来很难懂。怎么这个法是无实无虚?表面上看到这个意思互相矛盾。无实当然就是虚的,无虚当然就是实在的,到底是实在的、还是虚妄的?所以必须要把这个事实说清楚。我们听了这一句,之所以觉得难懂,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境界,这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的境界是因为没有离开妄想、执著,所以把虚实两个字坐实了,现代人讲落实,把这两个字看得落实了。诸佛菩萨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虚实在他们看起来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正是所谓入不二法门,他们是入不二法门,我们是虚实是二不是一。人家入了不二法门,所以说无虚无实。

  如来,是从真如本性上说的。《金刚经》上讲如来讲得很多,讲诸佛也讲得很多,凡是讲诸佛都是从事相上说,讲如来是从体性上说的。事相上,给诸位说,有实有虚,可是从心性上讲,虚实都讲不上。无实无虚,乃性德之容。容是什么?容貌,样子。性德是什么样子?性德是无实无虚,是这么个样子。这个样子在哪里?实在讲,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无一不是无实无虚。可惜我们始终没有看出来,始终没有能够体会到,这就叫凡夫。如果你看出来,你体会到,那你就不是凡夫。不但不是凡夫,大乘经上讲,你已经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菩萨。

  下面为我们说明,什么叫无实?什么叫无虚?「无实者,生灭灭已。」这句话我想许许多多同修们都很熟悉。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大家都很熟。那要问你,什么东西生灭灭已?什么叫生灭?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佛给我们讲,一刹那有九百生灭,生灭是指这个东西。生灭断掉了、没有了,这是什么果位?究竟圆满佛的果位。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他的生灭还没有灭已。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凡情到这里才空,才真的没有了。等觉菩萨,他不叫做佛,他叫菩萨。菩萨的意思,玄奘大师翻译的是「觉有情」。他有情,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六道凡夫是迷惑颠倒的有情众生。菩萨,一直到圆教等觉菩萨,都叫做觉悟的有情众生,情没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破了,他凡情断了、没有了,确确实实没有了,真如本性圆满的现前,没有带一丝毫的污染。这就是说明等觉菩萨还带一丝毫的污染,还不能说是完全百分之百的清净,没有到这个程度。如来果地上才是究竟圆满,真正清净了。

  无智亦无得。前面是讲凡情空了,「无智亦无得,圣解亦空。」圣解是什么?前面讲的是情,这是智。你看看法相宗,所以法相宗不究竟不圆满,为什么?法相宗转识成智,智也不行。真如本性,清净心里头,智也没有。《般若 心经》大家天天念,最后的结论「无智亦无得」。你还有个智,说老实话,你只能当菩萨,不能成佛。为什么?佛,智也没有。菩萨有智,凡夫有情。菩萨有智,佛是智与情都没有了。如果你要智,你就当菩萨。你要情,你永远搞六道凡夫,你出不了六道。一定要晓得,智也不能要。这个世间稍稍有一些觉悟的人,他知道情不好,情他能够舍掉,他把智看得很重。现在社会上,我们常常听到求知欲,那个很麻烦。求知欲,不但智他没放弃,坚固的执著,情也没有放弃,也是坚固的执著,因为欲望是情,欲是情,这两样都没有舍掉。「智」是所知障,「情」是烦恼障,这样搞下去,二障天天在增长、天天在增加,没有去掉一分、半分,这个人学佛是决定不能成就的。我们先要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认识清楚。《金刚经》是教我们成佛的,不是教我们成菩萨的。佛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一个最好的榜样,佛是情智都断,都没有了,这叫无实。性体圆圆满满的现前。可是有体一定有作用,不能说有体而没有用,那是讲不通的,理事上都讲不通。有体一定起作用,起作用一定现相,作用跟相是有,真有这回事情,所以无虚。体是无实,但是相跟作用是无虚。於是我们就了解,无实无虚就是讲的体相用,就是讲这个;《华严经》上讲的大方广,大是体,方是相,广是用,就是讲这个。

  「无虚者,寂灭现前,体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是体,真如本性圆圆满满的显现出来。这里面一丝毫的污染都没有,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体现。体起作用,能除一切苦,所有一切苦都没有了,作用现前了。这是把体相用都说出来了。苦,我们六道众生有三种苦。苦,实在讲无量无边,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将无量的苦归纳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归纳这三大类。六道众生有苦,阿罗汉、辟支佛有没有苦?有,比我们凡夫轻而已。他有什么苦?他尘沙、无明没断,所以他苦。法身大士,《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有没有苦?他有苦。他苦在哪里?无明没断尽。你从这个地方能慢慢的体会到,等觉菩萨苦不苦?苦。他有什么苦?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因此,度一切苦厄,完全没有苦了,只有一个人,成佛了。只有佛不苦,佛是丝毫的无明都没有了,只有佛才不苦。所以我们讲苦乐,这里头有等级的、有差别的。如果比较上说,那当然我们六道凡夫苦,阿罗汉没有苦,见思烦恼断了。阿罗汉跟辟支佛比,阿罗汉就苦,辟支佛就乐。辟支佛跟菩萨比,菩萨跟佛比,这一层一层比较有苦乐,所以到如来果地,那真的是苦断尽了。

  「质而言之」,质而言之跟总而言之是一个意思;总是总结,这是两下来比较,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无实无虚,犹言寂照同时」,跟寂照同时一个意思。寂就无实,寂是清净寂灭,无实;照则无虚,照是起用,起用则有相、有用。

  「心清净,无实也。」这是从《金刚经》前面,世尊对我们的教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由此可知,信心清净也是有等差。到什么时候,心达到圆满的清净?成佛。等觉菩萨跟佛比,等觉菩萨的心不清净,他心里头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那怎么能讲清净!等觉菩萨的心生不生实相?生实相,不圆满。好比晚上的月亮,十四的月亮,也很明亮,但是跟十五的月亮比,它不圆满。等觉菩萨像十四的月亮,佛像十五的月亮,我们凡夫像初一的月亮,一点光都没有,一点都没有。六道凡夫是初一的月亮,没有光明,完全是黑暗的。法身大士,我们常讲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像什么?像初三的月亮,初二恐怕都看不到,初三有一个月牙,那个像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放一点点光明了。放光叫生实相,所以称它作无虚。这把无实无虚的意思说出来了。

  无实无虚含义无尽的深广,注解里面说的这一点点,是希望你从这一点去体会。正所谓是举个例子来说而已,从这个例子里面,你要能够应用在一切法当中,应用在这一生全部生活过程当中,你就得大受用,知道一切法无实无虚。无实无虚,你一定会做到佛在这里教给我们修行的纲领:无住生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你自自然然就会做了。布施的含义很深,包括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都在其中,不是说拿几个钱来做一点好事情,那个意思太小了,那不是《金刚经》上所说的。

  【约凡夫妄心言,亦复无实无虚。】

  这个意思很好,把前面这个道理,刚才我说了,怎样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读了《金刚经》要会用,会用就是受持,就是依教奉行。这个地方也举一个例子,我们凡夫是妄心,妄心也是无实无虚。妄心,心在哪里?

  【觅心了不可得,无实也。】

  诸位同修如果读过《楞严经》,《楞严经》一开端七处徵心,释迦牟尼佛考考阿难尊者,问他:心在哪里?佛在经上并没有说真心、妄心,没有讲真心、妄心,就是问你心在哪里。阿难的确比我们聪明,如果佛来问我们心在哪里,我们决定想不到七个地方。我们只会讲:心,心在这里。这个地方不是的,那糟糕了!第二个地方想不到了。阿难尊者能够想到七个地方,很聪明。七个地方都被佛驳斥,阿难这才惊慌失措,七处都不对,那不是没有心吗?没有心也讲不通,心是决定有的。七处徵心就显示出觅心了不可得。《金刚经》上比《楞严经》说得简单。《金刚经》只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只讲了三处。《楞严》上讲了七处。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不管是真心、是妄心,你都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两句话是佛门的口头禅,大家都会念。真心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妄心也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是!你到哪里去找?不找,不找就是;找就找不到,不找就是。所以你找不到,无实,找不到它。

  【一念具足十法界,无虚也。】

  动一个妄念,打一个妄想,就变出十法界出来,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很多。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妄想来的。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执著来的。离开执著,六道轮回就没有了。离开妄想,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之后,现的境界是什么?一真法界,法身大士居住的所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入了诸佛如来的法界;《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华严》讲的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属於一真法界,就入那个境界。刚才讲了,那个境界里面,要到证得究竟圆满佛才算成就;否…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