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则的话,四十一位菩萨,无明没有断尽。菩萨等级是从他断无明多少而说的,破一品无明是初住菩萨,破二品是二住菩萨,破十一品那你就是初行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这么样分出来的,破无明多少而说的。

  【由是可知,凡圣同体。】

  前面说了这么多句,就是为了这桩事情,让你体会到凡圣同体。圣人、诸佛如来,他的真心尽虚空遍法界。凡夫,我们用的是妄心,妄想分别执著,它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凡圣同体。因此,凡圣是平等的。我们学佛,尤其是学净宗、学《华严》,净宗的经典跟《华严经》无二无别。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是我们佛门的一位大德。他有《无量寿经》的注解,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文字广略不同,广是多。《华严经》的文字多,八十卷。《弥陀经》的文字少,只有一卷。亦无差别,里面的义理一样的,没有差别;只是在文字上有多少而已,意思完全相同。他的心目当中,三本《华严》是这个本子;大本是八十卷《华严经》,中本《无量寿经》,小本《阿弥陀经》。更难得的,他把《华严经》修行的方法,归到念佛法门。他自己造了一个论,《华严念佛三昧论》,彭际清造的,将《华严经》修行的方法,归结到念佛,很不可思议。这是说明同体。

  说这个,我里面还有别的含义,有很深的意思。我们现在学净土、学《华严》,还有分别执著。这个观念要不能够打破,换句话说,你就不得其门而入。《无量寿经》在经题上就开出修学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我们是男众,那是女众,男女不平等。我们是出家,那是在家,出家跟在家不平等。你能修十大愿王吗?你能入弥陀愿海吗?你能够修《无量寿经》吗?不行!所以多少人念佛念了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不得其门而入,什么原因?心不清净、心不平等。修别的法门可以不平等,这个法门,经题上就告诉你要清净平等。你没有清净心、没有平等心,不能往生。诸位要晓得,你不要看一些老太婆一个字不认识的,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临终站著走、坐著走,她凭什么?人家的心清净、平等。你不相信可以试试看,你去接触她,她合掌对你阿弥陀佛。那个恶人、坏人,你看不中意的人,她见到他也阿弥陀佛,她平等的,她就凭这个往生。我们自命不凡,那就继续搞轮回,自命不凡的人都是搞轮回的。特别是学《华严》,善财童子做出一个修学《华严》的榜样给我们看。怎么修学法?学生只有我一个,除了我一个之外,所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诸佛、都是菩萨,我都要顶礼恭敬。你们念念《华严经》,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就知道。不但学佛的,我们顶礼恭敬是诸佛菩萨,外道也是的,今天我们看到基督教的、天主教的、伊斯兰教的,我们都要顶礼恭敬。那些学外道的,外道不说,还有些妖魔鬼怪的,专门在这世间害人的,你见到他,也是顶礼恭敬。为什么?妖魔鬼怪,是他迷了变成妖魔鬼怪,他的本性不是妖魔鬼怪。他的本性跟诸佛如来的本性无二无别,只是他迷惑颠倒而已。所以礼敬是平等的。《华严》教我们在一切世间里头修平等心、修清净心,最后用这个清净平等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大方广佛华严》。

  我们还有这些分别妄想执著,这一生只能够跟佛结个缘而已,要想成就不可能,没有这个道理,这是我们自己不能不知道。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一定要用清净心,要用真诚心,要用平等心、慈悲心。也许有人问:现在这个社会反常,现在这个社会人心很险恶,我不害人,人家要害我。於是多少人提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还要有防人之心,换句话说,继续搞六道轮回。你想想看,你要是防人,你是不是依旧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念佛念不好。有什么好防的!人家要害,害就让他害好了!正好往生。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吗?怕人家害,换句话说,还不想往生。六道还满可爱的,这就没办法了。一定要晓得,不怕人害,我们一定用真诚对待一切人。在外国,外国一般人很重视隐私权,自己有很多事情是不会让别人知道的。我们学佛,如果也要有隐私,那就完了。有什么事情不能让人知道?不能让人知道的,大概都不是好事情,哪有不能让人知道的事情。学佛实实在在讲,最基本的态度,要有司马光那个观念,司马光一生坦诚。他告诉人说,他一生行事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诉人,「事无不可告人言」;这样的条件,学佛决定成功。司马光是佛教徒、是学佛的,在家居士里有成就的。我们学了佛、出了家,还有不可告人之事,这怎么讲都讲不过去,连在家人都不如。佛法,夏莲居居士在《净语》里讲得好,要真干,不能干假的,假的不能成就,要干真的,一定要认真。既然知道同体,这在理论上我们找到根据,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同体。因此我们要平等的恭敬,平等的供养,平等的说法,才有成就可言。

  【全经主旨,在於应无所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是《金刚经》的中心。

  【世尊言此之意,是令以无实之观,成就无虚之果。无实观者,即最后所云,观一切法,如梦如幻是也。常作此观,执情自遣。此是破一切凡情之总观、要观。万不可须臾离者。】

  这个重要,实实在在重要!我们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训。这是末后的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首偈每天都应该多念几遍,知道一切法真的是梦;幻、泡、影、露、电,都是形容梦的,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幻」是假的。「泡」是水泡,水泡存在的时间不长。「影」,不真实。「露」跟「电」是形容时间的短暂,像露水、像闪电一样。这个实实在在是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梦幻泡影。常常这样想,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就淡,自自然然就少,不会有那么多执著了,所谓是能帮助你看破。佛给我们讲无实无虚,是讲的事实真相;真如本性的真相如此,我们凡夫住在虚妄境界里头也是如此。这个世间哪有一法是真实的?何况佛把我们现前这些事相,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那是一刹那九百业因果报的连续相而已,这说得太清楚了,这把事情真相都说出来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再看到《金刚经》上这个比喻,你的体会就相当深刻,你会觉悟。

  佛又教给我们:而生其心、而行布施。为什么叫我们生心、叫我们行布施?因为那个刹那生灭的连续相它会变。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变。什么力量在主宰它的变化、在支配它的变化?就是妄想,念头。因此,你一个善念就变善境界,一个恶念就变恶境界。十法界善恶不一样,等差不一样,怎么来的?由於众生念头不同变现出来的。你是善念,你就在六道里头变三善道,恶念就变三恶道。六道轮回是什么人在主宰?什么人在支配?是你的念头,不是别人。你要真正明白懂了,你怕谁!怕鬼、怕阎罗王,阎罗王、鬼从哪里来的?是你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你心里头没有鬼,哪里会变鬼出来?心里没有阎罗王,你怎么会变出阎罗王出来?都是你心在打妄想,想什么变什么。所以佛才教我们,你想佛多好,想佛不都变佛了吗?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就成佛,这是最善的。经上讲的「而生其心」,实在讲就是教我们生心去想佛、去念佛,你变出来的境界你就作佛。不要打别的妄想,别的妄想统统要放下,不是真的,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应当放下。常常想佛,决定有好处。佛的生活无实无虚,有哪一桩事情不能告诉别人?样样都公开,好!那个心里才真舒服,舒坦!有一桩事情不能告人的,你那个心一定不快乐,一定不舒服,为什么?里面有肮脏的东西藏在里头,没有拿出来。统统拿出来,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

  这段的意思是佛说出总纲领,教给我们怎么修法,怎样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常常要作如是观。观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人生观、宇宙观,我们的观念错误,佛这个观念非常正确。能够常常这样想,天天能够这样想,就能够断烦恼,就能够破情执,就能生智慧,就能证圣果,所以这是破一切凡情的总观、要观。「要」是重要的、最重要的;要也是精要、精华。「万不可须臾离者」,末后这一句是勉励我们,不可以离开,离开就打妄想,离开就造业。要常常作如是观。再翻过来,看第五段:

  【无实无虚,最要之义有三。】

  要是重要,最重要的意思有三点。

  【一、是形容性德。】

  我们真性性德的样子是无实无虚。

  【二、是形容如何得性德。】

  我们常讲相应,如果不相应,你就没有办法得到。性德是无实无虚,我们一定要用无实无虚的心行才能够证得。

  【三、是形容如何修性德。】

  修是从事上讲。

  【理事、性修、因果,罄无不尽。故此一语,不但将本经所说道理赅括无遗,并将大小乘佛法总括无遗。故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个意思在本经显示的特别明显。从小乘须陀洹果,他们断烦恼,证得须陀洹果位,他们的态度若无其事,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这就是显示出无实无虚。因此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很清晰的体会到凡圣不同。凡夫有许多的定功,比小乘这些圣者高明很多,他们比不上阿罗汉,但是要比初、二、三果,绰绰有余。四禅天的人、四空天的人,世间的四禅八定。诸位要晓得,证到三果的圣人,他们才在四禅天,四空天人所修的禅定比他高明。为什么四禅天人、四空天人我们不叫他做圣人,小乘初果我们就叫他做圣人?不同在哪里?用心不一样。小乘初果已经是无实无虚,四禅天人、四空天人他还是有实有虚,不一样在此地。定功深再深,如果虚实两边没有舍掉,没用处。所以定功一失掉之后,还要堕落、还要轮回。小乘初果那个定功并不很深,很有限。但是人家已经是观念上无实无虚,所以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证阿罗汉,就出了三界。如果遇到念佛…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