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二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2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七面,第七行看起,注解第四段。

  【不知观空,必随境转。生天之后,决定堕落。】

  《金刚般若 》就是教给我们怎样去观空,所谓空就是指的事实真相。一般初学的人,初听到空字,往往心里面生起恐怖;这一空了,那怎么办?有个恐怖的感触。如果要是给你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不至於有恐怖的感想。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意思前面我们已经讲得很多。观是观念,要把我们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什么是错误的观念?以为一切法都是有,这个观念错误的;一切法确确实实没有。可是这一切法的现相,明明摆在我们面前,怎么可以说它没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有」不是真的有,叫幻有、假有、妙有;说这些名相,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有不是真的,所谓如梦幻泡影,不是真的有。由此可知,「空」不能当作空无讲;空,什么都没有了,这不是佛经上讲的空义。佛经上讲的空义是:相有性空,是这个意思,事有理空,说的是这个意思。所以一切相是幻相,刹那不停的在变化,因此决定不能够执著。你要是不知道这一切法有而非有,你一定就起执著,在心里面稍稍有一点执著,你就被境界转了,你就不自在。我们现在讲,你受环境的影响。凡是会受环境影响的一定是凡夫,圣人已经不受环境影响了;不要说大乘的圣人,小乘的圣人都不受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本经里面念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这是小乘人,他们都不受环境影响。由此可知,修行如果想证果;诸位要知道,证果这桩事情很重要,不证果就不得受用,一定要证果,证果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如果要证果,一定要离相。离相就是心里面不能执著一切法相,法相、非法相都不能够执著,这就是此地所讲的观空,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了。

  生天之后,决定堕落。这是讲你修行修得不错,五戒十善、四无量心,乃至於很好的禅定功夫,生天。生天之后,一定会堕落。因为天最高,没有比天更高的,天福享完了,寿命终了,到哪里去投胎?到哪里去轮回?只有往下面去了,它上头没有了。我们人修得好,上面还有一层,可以到天上去,天没法子了。天福享尽了,就要往下堕落,不能出离六道轮回。你要问,为什么不能出离?就是因为他不晓得一切法相是幻有,毛病出在这里。如果知道这一切法相都是幻有,有而非有,於一切法不执著了,他不是凡夫,他是圣人,凡跟圣的差别就在此地。

  【入暗】

  这是比喻,前面经文说「如人入暗,则无所见」,暗是无明。

  【喻不见性】

  比喻不见性。

  【喻此人道眼未开,无明未破。虽学大乘行布施,既是盲修,必生重障。】

  这一小段我们实在是要注意!可能就是我们现前犯的毛病。虽有这个毛病,自己不知道,自己还以为学佛学得不错,到后来学佛得不到结果,他也找不到他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他不晓得;出了差错就是没有见性。见性谈何容易!但是这个地方一句,实在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要想见性,一定要把真性里面的障碍去掉,我们的心性才能现前。什么东西障碍我们心性?见思、尘沙、无明,这是经上所讲的三种烦恼。由此可知,修行没有别的,断烦恼而已。从哪里断起?从最粗、最明显的烦恼先断起。最粗的烦恼叫见思烦恼;这是两大类:「见」是见解上的错误,「思」是思想上的错误。佛教给我们修学的总纲领,那个名字叫「观行」,观是改变我们错误的见解思想,行是改变我们生活上错误的行为。依什么标准?经典。依经典修正我们思想见解,依戒律修正我们生活行为,行依戒律,知见依经论;经律论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如果只是研究经教,不能改变我们错误的观念,这个没用处。如果懂,只管修行而不能断烦恼,这个修持也没有用处。烦恼从哪里断起?也要从最重的下手。假如我们的贪心重,先断贪心;我们的瞋恚心重,先断瞋心。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自己要好好的反省反省,哪一个毛病最重,先对付它。最重的毛病转过来了,其他比较轻一点的很容易转。就像治病一样,一定要首先治疗要命的重病,对於性命还不太相关的小毛病可以慢慢来,致命的疾病一定要首先来治疗它,道理是相同的。

  道眼未开。破无明对我们来讲难,那是真的不容易,开道眼比破无明容易太多;道眼开了,你可以说是正知正见。我们学佛的同修,也常讲我们是正信的佛教徒。什么叫正信?道眼开了叫正信,不迷信了,不再迷信了,道眼开了,正信。所谓道眼,简单的说,有能力辨别邪正。现在这个社会上很乱,佛门里面也很乱,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团体,佛门里面乱、其他宗教里面内部都乱,有真、有假、有邪、有正,你能够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这是道眼。换句话说,有能力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你有这种能力辨别,你的道眼开了。如果没有能力辨别,怎么办?要依靠老师。就如同小孩,小孩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利害,他怎么办?依靠父母,不能离开父母,父母保护他;离开父母,他就非常危险,可能就要遭遇到致命的灾难,一定不能离开父母。必须等他长大成人,有了经验阅历,他才可以离开父母,可以独立。我们学佛亦复如是。

  道眼未开要依靠老师,决定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不会有成就的。在老师的会下慢慢的去培养,这个培养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有了相当的基础,功夫能得力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叫你出去参学。老师叫你去参学,标准在哪里?你有了道眼,你能够辨别是非,老师就叫你出去参学,成就你的定慧。你出去参学,这个意思就是说明,除了老师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都可以接触。这个接触对你决定不会有伤害,成就你的定慧。你接触的时候,像《金刚经》世尊教给须菩提,实在讲就是教给我们大家,「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怎么会受害?「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定功成就,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了。不被境转,你就有能力转境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跟佛菩萨没有两样。佛菩萨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我们要有本事转境界,这就是要开道眼。刚才说了,没有这个能力,依靠老师。依靠哪一个老师?现在我们遇不到善知识,我过去给大家传授三皈依的时候,曾经给你介绍一位好老师,你要记住!哪一个老师?阿弥陀佛。依阿弥陀佛绝对不会错,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哪里会错?阿弥陀佛在哪里?供一尊阿弥陀佛的像,不行!那个像不能保佑我们。阿弥陀佛要教导我们,天天给我们说法才行!《大乘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生当中,在道眼未开的时候专依《无量寿经》。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们就不做;哪些事情应当要做的,我们就去做;依教奉行,这就是依靠老师。别人讲的,我这个经上没有讲,我依我这个经,我不依别的经,我专门跟阿弥陀佛学,这样学法,纵然道眼未开,也能往生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回向偈里头曾经念到,「花开见佛悟无生」,一到西方极乐世界,道眼就开了,就能够分破无明。如果道眼没开、无明没破,换句话说,就以佛法而论,哪个是真的佛法?哪个是假的佛法?哪个是正佛法?哪个是邪佛法?你都搞不清楚。你把假佛、邪法当作正法,你去修布施供养,这是盲修瞎练。不但功德没有、福德也没有,不但福德也没有,恐怕还有过失。这是不能不谨慎,不能不明了的。我们看末后这一段:

  【当知学佛,若道眼未开,势必处处杂以情见。】

  我想这句话根本用不著解释,每一位同修都应该有很深的体会。无论是在家学佛、出家学佛,念念都有私心、念念都有情执,这就是道眼未开。他学佛不但佛没学得好,可能还要障碍别人学佛。别人学佛,他在那里搅和,他在那里捣乱。这就是五逆罪里面破和合僧,这个果报很重,他自己晓不晓得?自己不晓得,以为他的看法、想法、做法都是对的,他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道眼未开。其他的人姑且不论,最重要的是要常常自己检点反省,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是不是杂以情见?如果有这个东西,要知道这是大病,这是病根,必须要拔除。用什么方法拔除?金刚般若 。如何拔法?离一切相,经上讲的「应无所住」。真正修行人,必须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面对的时候心要清净,一念不生。这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里头不杂情见,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如果杂以情见,底下说得好:

  【岂但六度行不好】

  六度不要说别的,刚才讲的布施,布施你都修不好。布施种福田,你那个福种在哪里?你那个福种在大石头上,不会生长的。人家种福田是种在肥沃的泥土里头,它会生根、会茁壮、会发芽、会结果。你那个种子种在大石头上、种在沙土里面,不会生根的。这就是你对於福田,根本就不认识。连布施修福都不可得,何况其余?

  【且必增长我慢,贡高我慢,竞起贪瞋。】

  竞是竞争、竞赛、比赛,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断掉、没有消掉,反而天天在增长,这就错了。我们自己修行,一定要常常检点我们的功夫如何?实际上说,学佛的同修早晚两堂功课就是做这功夫的。早课是提醒我们自己,早课读经文就是听佛的教诲;我们这一天全部的生活、活动,不违背佛的教训,这个早课就真正有意义了。晚课是反省、是忏悔。做晚课想想今天一天有没有违背佛的教训?如果有违背、没做到的,要改过自新。所以晚课是反省、检点、忏悔。早晚课要不是这样做法,那就毫无意义。早晨佛菩萨面前念一卷经,早课念了,好像这个事情就交代过去了。晚上再念一遍,我这个作学生不错,两堂功课一堂也没缺,其实有口无心,做的是形式,是样子。这个形式样子,既是盲修,必生重障。盲修是对於自己…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