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六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63
请掀开经本一百三十九面,从第三行看起,注解第四段。
【若人能受持读诵此经。其无明,则受真如之薰。其知见,则受佛智之薰。是皆得蒙佛如来加被,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佛菩萨是怎样保佑众生,怎样加持众生。这是我们学佛人不能不知道的。否则的话,就变成盲修瞎练,一味的迷信,那是得不到佛法丝毫的利益。佛菩萨保佑我们、加持我们,是不是真有其事?确实是真有其事。那个事在哪里?这一段文上给我们讲得就很清楚。若人能受持读诵此经,关键还是在受持两个字。受持,第一、经里面所讲的意义明了了,纵然不能够彻底明了,也能够明了一个大概;其次要认真努力去奉行,换句话说,我们要把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要在生活上去做到。要是做不到,那不能算受持,一定要做到。这个经上最重要的,佛教给我们要看破宇宙人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常常记在心里。对自己、对人、对事、对一切万法,要常常如是观,观是观察,这一切有为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在行持上,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里面,工作当中,要把烦恼、忧虑、牵挂放下,这才叫受持。读诵这部经,为什么要读诵?每读诵一遍,提醒我们一次,以免忘失掉了。不常常读诵,佛的这些教训都忘掉了。纵然没有忘掉,每读一遍就好像佛亲自给我们说一遍一样,这里面自自然然有一种亲切感,佛当面对我说法。所以每读一遍,无明在不知不觉当中,就受真如的薰习。什么是真如?经典是真如。可是经典是不是真如,究竟有多少力量,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关键完全是在受持。你有一分的受持,就得一分的薰习;有两分受持,你就得两分薰习。如果天天只念,念了也不懂意思,也不能依教奉行,那就没有什么大作用,薰习的力量非常非常的薄弱,所以关键在受持。
「其知见则受佛智之薰」,经典是如来智慧的显现,是金刚智慧。我们读诵一遍,我们的知见也不知不觉受如来知见的薰习,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佛知佛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知佛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佛知佛见。常常读诵,常常受佛智慧的薰习,不知不觉入佛知见,这就是得佛如来的加持,这就是诸佛菩萨真正的保佑。这不是假的,不迷信。所以关键在受持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在本经里面重复了很多很多次。世尊是唯恐我们疏忽,不断的在重复,这样自然就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佛知道这个人,佛也见到这个人;十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心里面起一个念头佛菩萨都知道,有些念头不太强烈,所谓是微细的念头,可能起的时候,我们自己还没有觉察到,诸佛菩萨早已经清清楚楚。这个事情,大家读《无量寿经》应该有相当程度的感受。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不是说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不是的;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能力几乎都恢复了。他的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洞视彻听的能力比阿罗汉强得太多了。阿罗汉的天眼只能见一个小千世界,阿罗汉当中这是以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而论,阿[少/兔]楼驮的天眼第一,他是修成的,他的天眼能量有多大?他能够见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他能够见一个大千世界,比普通阿罗汉大得很多,普通阿罗汉只能见一个小千世界。可是诸位想想,西方极乐世界那些人,天眼洞视,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他都能看得见。
他们那个能力,六通的能力,几几乎乎是跟八地菩萨完全相同,圆教的八地,真正不可思议!所以为什么一切诸佛都对阿弥陀佛那么样的尊敬,实在讲是有道理的。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刚刚生过去的人,带业往生的人,神通的能力都跟八地菩萨一样大,这是一切诸佛刹土里面所没有的。我们这个世间点点滴滴都瞒不过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那个人数没有法子计算,《无量寿经》上有比喻,诸位读了应该知道,无法计算。等觉菩萨都算不出来,真正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我们今天很幸运,机缘太好了,得人身、闻佛法,能够遇到这个法门。如果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那真是非常非常的可惜!一定要把握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皆得者,无论僧俗男女,凡能受持读诵,无不如是成就。】
此经所说的理与事,与《无量寿经》、《华严》、《法华》,平等无二,确实是大乘了义的经典。《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原理原则,都是第一等的;凡是究竟了义的大经,里面决定没有差等,没有差别,决定是平等的,像《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无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能够受持读诵,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像经中所说的,无不如是成就。不是说出家人修行功德大,在家人修行功德小,没这个事情。你这个想法,那叫做打妄想,不是事实。功德大小不在出家、在家,与这个不相干。与什么有关系?与心地清净平等有关系;心愈清净功德就愈大,心不清净,出家也枉然,也没有用处。所以,著重在受持上。受持,我说个「心地清净」,经上讲的「应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心里面没有妄想、没有执著。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是清净。所以是要看清净心的纯度,心愈清净,功德就愈殊胜,是这么个意思。
【即不明义,但能读诵,亦必得之。】
如果对於《金刚经》的意思不能明了,这个不明义,不是完全不明,不能够有相当深度的明了。但能读诵,亦必得之。这里面没有讲受持,只讲读诵。在我们学佛同修当中,无论在家出家,这个做法的人很多。读诵而不明义,读诵而不能受持,这种情形很普遍很普遍。如果他要不间断,每天读诵,也得佛力的薰习,他时间长了,总会有领悟的一天,不过是比较慢一点而已,所以说亦必得之。这样读诵的人,就跟我们念佛人里面,不懂得经义,《无量寿经》、《弥陀经》的意思他都不懂,他就会念阿弥陀佛,一天到晚老老实实他也不打妄想,专念阿弥陀佛,他念成功了。临命终时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瑞相非常殊胜。你问他经义,他一无所知,他只晓得老实念。这样的人读《金刚经》,行!他有功德。他凭什么?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他是凭藉这个。所以他很老实,他念的时候也没有妄想、也没有分别执著,他能够老实念,他能够得利益。底下说,
【何以故?果具有真实信心。】
这样的人他有这样的条件,他有真实的信心。真诚,我们俗话说,诚就灵了,诚就能够通达。
【至诚读诵,先虽不解,后必开解。】
他用至诚恭敬心天天读,读久了会开悟。这个开悟的道理并不难懂,一个是自己心真诚清净,他没有妄想、没有执著。第二个是每天受般若 的薰习,他读一遍就薰习一遍,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想到经上的句子,每想一句也是薰习一遍。长年累月不断的受般若 的薰习,他怎么会不开悟?不定遇到什么机缘,他开悟了,这个道理在此地。这个道理很明显,并不难懂,这就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真正的保佑,真实的保佑。
【功德,指自利利他,绍隆佛种。】
这两句话我们必须要把它看清楚,可不能把意思错会了。经上有自利,再利他。《金刚经》的中心,是为我们讲不二法门。经上一再告诉我们。诸法如义,万法一如,如果我们把自利跟利他看作两桩事情,你就没有般若 智慧。如果你真的般若 智慧现前,你晓得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这里一定要搞清楚。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决定是一不是二。要从哪里做?要从利他那边做。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太重,如果从自己这边做,决定增长我执、增长我见,四相破不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怎么能破得了?所以下手要从利他那个地方下手。一味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久而久之,受般若 受持读诵的薰习,四相不破,自自然然就淡了,自自然然就没有了,那就是自利。诸位一定要记住,自利不是自己得名闻利养,不是自己得种种享受,不是的。自利是什么?破四相、破四见、离烦恼、开智慧,这是自利,一定要从利他边下手,你才会真正得到自利。如果你要是颠倒了,从自利这边下手,说老实话,你也没有办法利他。你学了一辈子,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还是一个四相具足的六道凡夫。佛法里面常讲轮回心、菩提心,我们可以从这一句上来把它区分清楚。一切从自利上下手,是轮回心,你造轮回业;一切从利他那边去下手是菩提心,你造的是菩萨业,不一样!这里唯恐诸位同修看到自利利他会错了意思,那个损失真的就太大太大了。
能从利他那里下手,底下绍隆佛种自然在其中。可见得自利利他、绍隆佛种又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绍」是继续的意思,就是我们讲的传宗接代,一代一代绵延下去,绍是这个意思。「隆」,不但一代一代要传下去,而且希望一代一代都能够发扬光大,隆是发扬光大。佛菩萨祖师大德一代一代传到我们这里,我们今天接受,接受佛法的承传;我们不但要把佛法传下去,而且要把它发扬光大。「佛种」在此地就是指金刚般若 ,如果在一般讲,那又是另外的讲法,在此地就专指金刚般若 ;在净土宗讲,就专指念佛求生净土,那是佛种。
【皆得成就如是功德】
功德就是八个字:自利利他,绍隆佛种。
【明其皆得成菩萨,乃至成佛也。】
佛的种子,将来就成佛。佛的种子是什么?无住生心,就是作佛的种子,就是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觉悟的人彻底放下,迷惑的人是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迷悟的区分就在此地。什么是觉?放下是觉,执著是迷。这个意思也要常常想著,有个事情我们执著不肯放下,「我怎么又迷了,还是放下吧!…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