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叁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63
請掀開經本一百叁十九面,從第叁行看起,注解第四段。
【若人能受持讀誦此經。其無明,則受真如之薰。其知見,則受佛智之薰。是皆得蒙佛如來加被,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我們從這個地方知道,佛菩薩是怎樣保佑衆生,怎樣加持衆生。這是我們學佛人不能不知道的。否則的話,就變成盲修瞎練,一味的迷信,那是得不到佛法絲毫的利益。佛菩薩保佑我們、加持我們,是不是真有其事?確實是真有其事。那個事在哪裏?這一段文上給我們講得就很清楚。若人能受持讀誦此經,關鍵還是在受持兩個字。受持,第一、經裏面所講的意義明了了,縱然不能夠徹底明了,也能夠明了一個大概;其次要認真努力去奉行,換句話說,我們要把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要在生活上去做到。要是做不到,那不能算受持,一定要做到。這個經上最重要的,佛教給我們要看破宇宙人生,「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常常記在心裏。對自己、對人、對事、對一切萬法,要常常如是觀,觀是觀察,這一切有爲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在行持上,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裏面,工作當中,要把煩惱、憂慮、牽挂放下,這才叫受持。讀誦這部經,爲什麼要讀誦?每讀誦一遍,提醒我們一次,以免忘失掉了。不常常讀誦,佛的這些教訓都忘掉了。縱然沒有忘掉,每讀一遍就好像佛親自給我們說一遍一樣,這裏面自自然然有一種親切感,佛當面對我說法。所以每讀一遍,無明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受真如的薰習。什麼是真如?經典是真如。可是經典是不是真如,究竟有多少力量,我們能夠感受到,這個關鍵完全是在受持。你有一分的受持,就得一分的薰習;有兩分受持,你就得兩分薰習。如果天天只念,念了也不懂意思,也不能依教奉行,那就沒有什麼大作用,薰習的力量非常非常的薄弱,所以關鍵在受持。
「其知見則受佛智之薰」,經典是如來智慧的顯現,是金剛智慧。我們讀誦一遍,我們的知見也不知不覺受如來知見的薰習,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佛知佛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佛知佛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佛知佛見。常常讀誦,常常受佛智慧的薰習,不知不覺入佛知見,這就是得佛如來的加持,這就是諸佛菩薩真正的保佑。這不是假的,不迷信。所以關鍵在受持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在本經裏面重複了很多很多次。世尊是唯恐我們疏忽,不斷的在重複,這樣自然就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佛知道這個人,佛也見到這個人;十法界無量無邊的衆生,心裏面起一個念頭佛菩薩都知道,有些念頭不太強烈,所謂是微細的念頭,可能起的時候,我們自己還沒有覺察到,諸佛菩薩早已經清清楚楚。這個事情,大家讀《無量壽經》應該有相當程度的感受。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衆,不是說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不是的;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一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的能力幾乎都恢複了。他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洞視徹聽的能力比阿羅漢強得太多了。阿羅漢的天眼只能見一個小千世界,阿羅漢當中這是以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而論,阿[少/兔]樓馱的天眼第一,他是修成的,他的天眼能量有多大?他能夠見一個叁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他能夠見一個大千世界,比普通阿羅漢大得很多,普通阿羅漢只能見一個小千世界。可是諸位想想,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天眼洞視,這個意思就是說明,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刹土,他都能看得見。
他們那個能力,六通的能力,幾幾乎乎是跟八地菩薩完全相同,圓教的八地,真正不可思議!所以爲什麼一切諸佛都對阿彌陀佛那麼樣的尊敬,實在講是有道理的。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剛剛生過去的人,帶業往生的人,神通的能力都跟八地菩薩一樣大,這是一切諸佛刹土裏面所沒有的。我們這個世間點點滴滴都瞞不過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衆。那個人數沒有法子計算,《無量壽經》上有比喻,諸位讀了應該知道,無法計算。等覺菩薩都算不出來,真正所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我們今天很幸運,機緣太好了,得人身、聞佛法,能夠遇到這個法門。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那真是非常非常的可惜!一定要把握住,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皆得者,無論僧俗男女,凡能受持讀誦,無不如是成就。】
此經所說的理與事,與《無量壽經》、《華嚴》、《法華》,平等無二,確實是大乘了義的經典。《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原理原則,都是第一等的;凡是究竟了義的大經,裏面決定沒有差等,沒有差別,決定是平等的,像《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無論是出家人、在家人,無論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能夠受持讀誦,所得的功德利益,就像經中所說的,無不如是成就。不是說出家人修行功德大,在家人修行功德小,沒這個事情。你這個想法,那叫做打妄想,不是事實。功德大小不在出家、在家,與這個不相幹。與什麼有關系?與心地清淨平等有關系;心愈清淨功德就愈大,心不清淨,出家也枉然,也沒有用處。所以,著重在受持上。受持,我說個「心地清淨」,經上講的「應無所住」,無所住就是心裏面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心裏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清淨。所以是要看清淨心的純度,心愈清淨,功德就愈殊勝,是這麼個意思。
【即不明義,但能讀誦,亦必得之。】
如果對於《金剛經》的意思不能明了,這個不明義,不是完全不明,不能夠有相當深度的明了。但能讀誦,亦必得之。這裏面沒有講受持,只講讀誦。在我們學佛同修當中,無論在家出家,這個做法的人很多。讀誦而不明義,讀誦而不能受持,這種情形很普遍很普遍。如果他要不間斷,每天讀誦,也得佛力的薰習,他時間長了,總會有領悟的一天,不過是比較慢一點而已,所以說亦必得之。這樣讀誦的人,就跟我們念佛人裏面,不懂得經義,《無量壽經》、《彌陀經》的意思他都不懂,他就會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老老實實他也不打妄想,專念阿彌陀佛,他念成功了。臨命終時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瑞相非常殊勝。你問他經義,他一無所知,他只曉得老實念。這樣的人讀《金剛經》,行!他有功德。他憑什麼?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他是憑藉這個。所以他很老實,他念的時候也沒有妄想、也沒有分別執著,他能夠老實念,他能夠得利益。底下說,
【何以故?果具有真實信心。】
這樣的人他有這樣的條件,他有真實的信心。真誠,我們俗話說,誠就靈了,誠就能夠通達。
【至誠讀誦,先雖不解,後必開解。】
他用至誠恭敬心天天讀,讀久了會開悟。這個開悟的道理並不難懂,一個是自己心真誠清淨,他沒有妄想、沒有執著。第二個是每天受般若 的薰習,他讀一遍就薰習一遍,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想到經上的句子,每想一句也是薰習一遍。長年累月不斷的受般若 的薰習,他怎麼會不開悟?不定遇到什麼機緣,他開悟了,這個道理在此地。這個道理很明顯,並不難懂,這就是諸佛菩薩對我們真正的保佑,真實的保佑。
【功德,指自利利他,紹隆佛種。】
這兩句話我們必須要把它看清楚,可不能把意思錯會了。經上有自利,再利他。《金剛經》的中心,是爲我們講不二法門。經上一再告訴我們。諸法如義,萬法一如,如果我們把自利跟利他看作兩樁事情,你就沒有般若 智慧。如果你真的般若 智慧現前,你曉得自利跟利他是一不是二,這裏一定要搞清楚。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決定是一不是二。要從哪裏做?要從利他那邊做。爲什麼?因爲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太重,如果從自己這邊做,決定增長我執、增長我見,四相破不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怎麼能破得了?所以下手要從利他那個地方下手。一味爲衆生,決定不爲自己,久而久之,受般若 受持讀誦的薰習,四相不破,自自然然就淡了,自自然然就沒有了,那就是自利。諸位一定要記住,自利不是自己得名聞利養,不是自己得種種享受,不是的。自利是什麼?破四相、破四見、離煩惱、開智慧,這是自利,一定要從利他邊下手,你才會真正得到自利。如果你要是顛倒了,從自利這邊下手,說老實話,你也沒有辦法利他。你學了一輩子,還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還是一個四相具足的六道凡夫。佛法裏面常講輪回心、菩提心,我們可以從這一句上來把它區分清楚。一切從自利上下手,是輪回心,你造輪回業;一切從利他那邊去下手是菩提心,你造的是菩薩業,不一樣!這裏唯恐諸位同修看到自利利他會錯了意思,那個損失真的就太大太大了。
能從利他那裏下手,底下紹隆佛種自然在其中。可見得自利利他、紹隆佛種又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紹」是繼續的意思,就是我們講的傳宗接代,一代一代綿延下去,紹是這個意思。「隆」,不但一代一代要傳下去,而且希望一代一代都能夠發揚光大,隆是發揚光大。佛菩薩祖師大德一代一代傳到我們這裏,我們今天接受,接受佛法的承傳;我們不但要把佛法傳下去,而且要把它發揚光大。「佛種」在此地就是指金剛般若 ,如果在一般講,那又是另外的講法,在此地就專指金剛般若 ;在淨土宗講,就專指念佛求生淨土,那是佛種。
【皆得成就如是功德】
功德就是八個字:自利利他,紹隆佛種。
【明其皆得成菩薩,乃至成佛也。】
佛的種子,將來就成佛。佛的種子是什麼?無住生心,就是作佛的種子,就是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覺悟的人徹底放下,迷惑的人是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迷悟的區分就在此地。什麼是覺?放下是覺,執著是迷。這個意思也要常常想著,有個事情我們執著不肯放下,「我怎麼又迷了,還是放下吧!…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