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放下就覺了。能夠常常這樣想,般若 在你的心裏面、在你生活裏面就起了作用,時時刻刻提醒你,時時刻刻「我怎麼又迷了,怎麼又爲自己著想!」這叫用功,這叫功夫得力。果然有這個現象,一天有那麼個兩次、叁次,就很好!叁、五年之後你一定得好境界。如果一天一次都沒有,這個不得了,這就是業障很重很重。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那個般若 光像閃電一樣都沒有閃過一次,這個問題很嚴重。一天能夠閃個兩、叁次,好現象,很好的現象。這就是我們講的放光,真正放光。
【總以勸人必須受持讀誦此經,悟此心性,全性起修,全修證性。】
末後八個字,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綱領,也是總綱領。說得這麼多,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勸人必須,必須是非常的肯定,一定要受持讀誦這部經。關鍵還在「受持」這兩個字,不僅受持是本經的關鍵,受持是一切經論的關鍵,佛在大小乘一切經上常常這樣子教導我們,所以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就是依教奉行,一定要去把它做到。能做就會開悟,就能夠悟入心性,宗門裏面說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都是這個意思。能夠悟入,然後全性起修,這句話不好懂。什麼叫全性起修?性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什麼個樣子?體是空寂,作用是無實無虛。起修就是指我們日常生活,我們整個的生活與無實無虛相應。無論是自己私人的生活,從早到晚穿衣吃飯,乃至於你每天去工作去應酬迎賓接客,念念都與無實無虛相應;那你過的日子不是凡夫的日子,你所過的這個日子是諸佛菩薩過的日子。爲什麼?因爲你所過的這個日子,完全是金剛般若 智慧,這叫全性起修。誰能做到?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所表現的,那就是做到了。經典裏面所記載的,《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這五十叁位善知識做到了,他們的生活,他們表現的身分,就跟我們現前社會大衆一樣,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生活確確實實都是做到無住生心,都是展現出無虛無實,他生活在這個境界裏頭。所以這個叫全性起修,全修證性。證性,性就是法身、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完全顯露在生活當中,眼所見的、耳所聽的、身體所接觸的,六根接觸的境界全是真如本性,這叫證性。由此可知,修跟證是一不是二,修跟證要是分了家,決定證不到的,你那個修也沒有功夫,不能分。記住經上跟我們講的,「如來者,諸法如義,萬法一如」,這是圓教究竟的境界,圓滿的境界。凡夫修行爲什麼成不了佛?爲什麼修行成就這樣的艱難?就是凡夫不能把萬法歸一;一定要在一法裏面把它分成許許多多,樣樣執著,這是麻煩,這是病根。這個病是你自己搞出來的,不是別人做出來給你受的,不是,自作自受。所以還需要自己修、自己悟、自己證、自己得,這是別人幫不上忙的。因此,我們要仔細觀察諸佛菩薩,從這裏面得到啓示,在這裏面你真正學到東西,其次再看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所展現在我們面前是什麼樣的榜樣。
近代在中國,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示現的好樣子。他好在哪裏?就是此地這兩句話,他們一生所表現在外面的,就是全性起修,全修證性。你若是粗心大意,你見不出來,你看不出來。你要細心觀察,你看出來,你一定會贊歎希有老和尚,不是世尊,是老和尚,希有!就像須菩提贊歎釋迦牟尼佛一樣,被他看出來了,希有世尊!你會贊歎這些老和尚希有,真是希有。人家是全性起修,我們今天是什麼樣一個樣子?我們是具足煩惱在全修,我們過的日子是煩惱,過的日子是無明。他們是全性,我們是全迷。全迷所修的就是惑業苦,迷惑造業搞六道輪回的果報,我們幹的是這個,跟他這個完全相反。他們是全修證性,我們是全修證迷。我們所證的是無明、是妄想,我們搞的是這個,這個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再看下面這段經文,「極顯經功」,把這部經典的功德、功用顯示到極處。第一段「約生福顯」,這個經典能生福。實在講,福報是我們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因爲被無明煩惱蓋覆住,稱性的福報不能現前。這一部經能幫助我們破無明、斷煩惱,使我們的性德完全顯露,先從這一方面來說。佛爲我們所說的,我們要是能夠肯定的相信,你會感覺到法味無窮、法喜充滿。自性裏面本具的福報,就好像你家裏頭本來有的財富,你家裏有金礦銀礦太多了,永遠用不盡。現在什麼樣子?現在你很窮,因爲你的礦沒有開采,所以每天還必須去做零工賺一點錢生活,你說多可憐,家裏金銀七寶都沒有開發出來。金剛般若 幫助你開發出來,開發出來之後,再不要去受這個辛苦,不要去做小工,就這麼個意思。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
我們看注解:
【顯經功,即是顯般若 正智(般若 智慧),此智乃是佛智,所謂無上正等正覺。】
般若 正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
【世尊曆劫以來,爲衆生故,勤苦修證所得,無實無虛之法。】
這裏教給我們,我們必須要記住,一切爲衆生。爲衆生,你自己一定得福。爲什麼?因爲爲衆生是你性德現前,你真正破迷開悟了。這是內在的親因,外面的緣,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護法善神,沒有一個不贊歎你,沒有一個不幫助你。我們講加持保佑,要用現在的話講,幫助你、協助你,這就是加持保佑,真正得到。爲什麼要那麼小心量?念念都想自己,依舊迷惑顛倒,這個太可憐了!要學佛,佛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想到自己。若有一念想到自己,四相具足。我們讀這部《金剛經》,如果《金剛經》裏面很深的意思,我們沒有能夠體會到,沒能夠懂,能記住這一條,你的一生就受用不盡,你慢慢的一定會開智慧,就如同經上所說的一樣。爲什麼我念念要想衆生、要想別人?破四相、破四見。四相四見破除,自性裏面無量的智慧德能都現前了,功德利益在此地。佛做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永遠生活在無實無虛這個境界當中。這個好!這是真實的境界。無實無虛就是無住生心,就是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而行布施,無虛;應無所住,無實。永遠遵循這個教訓去生活,決定不錯。無論你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你遵循這個原則,你就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 波羅蜜》。
【今將此法和盤托出,而成此經。】
和盤托出是比喻,比喻什麼?毫無保留。我連盤子都端出來了,全部拿出來,一點保留都沒有,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成佛,他成佛成的什麼?全部端出來了,連盤子端出來;是什麼?《金剛般若 波羅蜜》,是如來世尊果地上所證得的,圓圓滿滿全部端出來了,就是這部經。
【爲未見性者,示以真確之圖案,指引衆生到彼岸之方針。】
沒見性的,我們都沒見性。沒見性的人讀《金剛經》,《金剛經》就像一個圖案一樣,我們在這裏面實實在在講,得不到什麼東西。如果稍稍能夠體會一點,才曉得這個經裏頭妙義無窮、深廣無盡!它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總原理原則,總綱領。任何一部經典,不但是大乘經,包括一切小乘經,都不能出這個綱領的範圍。換句話說,《金剛經》就像大樹一樣,是樹根,一切經是這個樹的枝葉花果,這個經是根本。修行最可貴的,是把那個根本找到,從根本修,那個速度快,利益無邊。不要從枝枝節節上修,枝枝節節好苦,好麻煩。會修的人從根本修,從根本修,禅宗講得最多,禅宗語錄裏面一提起,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心地。什麼心?無實無虛,這是真心。《金剛經》上講得透徹,「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是根本。真的要把根本認識清楚,搞明白。由此可知,落實的心不是真心,落在空的心也不是真心。我們六道凡夫,色界落實,欲界也包括在色界裏頭,欲界、色界落實,無色界落空,與無實無虛完全相違背。所以縱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天,還是出不了叁界。原因在哪裏?用的是輪回心。落實的心,落空的心,都是輪回心,出不了叁界。怎樣出叁界?無實無虛就出叁界。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這個心。
無實是心地清淨,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離開了;無虛是念念爲一切衆生。我們學佛的人,爲衆生什麼,這個要知道。念念要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苦,什麼苦?今天他生活困苦,那個不是苦。今天他沒飯吃、沒衣服穿,不算苦。什麼是苦?搞六道輪回是真苦。將來墮叁惡道,這個不得了,這個太苦了!這個世間小苦,我們不必去幫助他。今天這個世間人,你看看我們佛門裏面,現在說實在話問題很多。做一些慈善事業,幫助一些貧苦的人,只解決小苦,社會表揚贊歎,做了慈善家。一表揚、一贊歎,果報馬上就報掉,福報就報光,做了等於沒做。我們查遍《大藏經》,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的時候,沒有做過這些慈善福利事業,沒做!釋迦牟尼佛做的是什麼?大慈善。講經說法,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這是大慈善。今天大慈善沒人做,做了也沒人表揚你。實在講,沒有人表揚好,你的那個福報功德都在,沒有漏出去。我們中國俗話常講「積陰德」,什麼叫陰德?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贊歎你,沒有人表揚你,這叫陰德。陰德積得厚,後來果報不可思議!發得大了。陽善是什麼?你所做一點點好事情,外頭都知道,報紙也登,電視臺也廣播,大家也稱贊,報光了,完全沒有了。你所做的那些惡,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罵你,那個惡愈積愈厚,將來果報也不可思議!所以大家要曉得,好事不要讓人知道,何必讓人知道!壞事要讓人知道,人家看到你,這個人罵你一下,那個人瞪你一眼,都報掉了,惡都報掉了。好的留到不要報掉,惡的要發露忏悔,讓大家都知道,這樣很快就報掉了。
這一段是說我們的境界,我們沒…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