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二集▪P3

  ..续本文上一页都是真实话。一个人果然心地清净,又能发心帮助别人,这个帮助别人,诸位真正懂这个意思,你坐在家里不动,你就帮助这个社会,你就帮助无量无边众生。你是一个家庭主妇,在家里面完全做洒扫、洗衣烧饭,也能影响这个社会,也能影响一切众生。念念当中点点滴滴都要跟社会大众做好样子。这个好样子里面一个原则,就是破迷开悟、断恶修善,做这个样子。只要去做,自自然然慢慢它就会影响,这叫真修行。肯这么做法,一定是道眼开了;道眼不开,他不会这么做。道眼没开,念念是自私自利,哪里肯做好样子给别人看,他没有这个念头的;有这种念头,真肯这样做,这个人的确他的思想见解跟一般人真的不一样。

  「空有双离」,离有是不著相,心地清净;离空,是要给众生做榜样。这是真正的依文字般若 起观照般若 。文字是经典,读了《金刚经》他真的去做,观照是去做了;也就是经上讲的受持,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样去做。佛教给我们不执著,教给我们离一切相,我们真的就不执著,真的就离相。佛教给我们勤於布施,我们懂得这个意思,真正发心,点点滴滴跟广大众生做样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空有两边不著,这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

  游於佛日光辉之中,跟佛菩萨乘愿再来没有两样,佛菩萨乘愿再来在六道里面游戏神通,我们这个念头一转过来之后,我们的生活也是游戏神通。哪里都不执著,处处随缘,绝无攀缘,你说那个生活多自在!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慈悲。「彻见如实空,如实不空」,空、不空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他彻底明白、见到了,所以表现在生活之中,表现在行持之中,是具足体相用三大之性。体,空寂的,心里面一念不生。刚才讲了,忧虑牵挂舍得干干净净,这是与体相应;又能行於布施,这是与相用相应。行於布施,一定现种种相,一定起种种作用,这样的生活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如佛所得。这个人的功德,只有佛知道,等觉菩萨也不能透彻了解,当然他也没办法说得出来,这是真实,决定不是假的。

  【住法布施,尚且如人入暗。】

  法是佛法。这个意思就是说,世间法他放下了,他不执著了,不放在心上了,他佛法很喜欢,把佛法放在心上也不行,也是错的。为什么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佛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有法可说;佛都没有法了,你怎么可以把佛法放在心上?经上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为什么要舍?因为佛所说的一切法,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告诉我们,佛法世法都要放下,你那个心才会干净。所以说住於法布施,那个人还是入暗,尚且如人入暗。

  【然则住著根尘等境而不行布施者,当入何等境界,真不堪设想矣。】

  这个话我们简单的讲,那个人天天忧虑,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太多,样样放不下,又不肯布施,他的前途如何?江味农注解里面讲:不堪设想!前途在三途恶道,没法子!住相,肯布施、肯帮助别人,能够舍己为人,住相,那个人才生天福,才能生天。住相不肯布施、不肯帮助人,他的后果决定在三途。为什么?他一定是贪瞋痴慢增长,道理在此地。贪心重就感饿鬼道;瞋恚心重,则感地狱道;愚痴心重,感畜生道;我慢心重,感罗刹修罗道,变成这个。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六道、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境界。你这个心天天想贪,贪名、贪利、贪五欲六尘,这是饿鬼道。饿鬼道从哪来?是你自己贪心变现出来的境界,你自己去受用。什么样的心,变什么样的境界。佛给我们讲,人道是五戒、下品十善变现出来的。我们前世五戒十善修得还不错,这一生得人身,得人身是果;得到人身,这一生当中的享受、受用,那是报。果跟报不相同,我们要果好、报也好。报要好,应该怎么办?一般浅学里面讲,不出六道的,「断恶修善」,前世修善,你这一世报就好,你的报就富贵、健康、长寿,得这个报。前世如果没有修善,造恶业,这一世就贫穷,生活很困苦,会得这个报。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事实真相,我们冷静想想自己,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的是什么心?我们所做的是善是恶?将来前途如何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去问人。再看底下这段经文,这是总结。

  经【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佛在这个地方,总结前面一段无实无虚、离相布施,他所得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经文里面说得很清楚,当来之世,不是指佛陀在世的时候。

  【当来,通指佛后。】

  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佛当年讲经所说的当来之世。

  【意在展转弘扬此经,不令断绝,利益无尽焉。】

  佛法要弘扬,佛法要流通,才能够利益广大的一切众生,佛法决定没有自私自利。我们自己修行,做大众的榜样;我们团体修行,给其他团体做一个榜样。在三皈依里面,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什么意思?什么叫僧?僧是和合、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内心,就是无住,就是此地讲的无实;修六和敬,那就是无虚、就是生心;僧团是这个意思,无住生心。六根清净,无住;修六和敬,生心;无实无虚。六和敬的团体,我们现在叫团体,古时候佛门叫众。众,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团体。社会上团体太多,人不能离开社会生存,大团体、小团体。大的团体是国家,更大的团体是联合国,大团体;小团体,在家同修最小的团体是家庭,家庭是小团体。没有办法离开团体生活的。「尊」是尊贵,僧团是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尊贵的;换句话说,僧团是所有一切团体的好榜样。他用什么给人做榜样?各个人心清净,大家和睦相处,六和敬相处。一个僧团的建立会影响别的团体,人家到那里一看,这个团体会叫人生恭敬心、生羡慕心,他就会想到「我们要向他学习」,这就是布施。不必要教,做出来给你看。僧团可贵,真正是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护法神护持谁?护持真正的僧团。如果我们心不清净,跟别人不能相处、合不来,那就是不和合,这个团体再多、再大、人再多,也不叫做僧团,不可以称为僧团;僧团一定是心地清净,修六和敬。这个意思就是要展转弘扬,僧团里面就肩负这个使命,承担这个责任。

  一个道场,诸位要晓得,不管是大小,住持就是承担责任的人。他的责任就是弘化一方,住持就像一个学校校长一样,他要负责任的。校长可以不讲经,可以不说法,可以不上课的,聘请教员,那个教员是不是真正善知识?这是校长的责任。聘请一个好的善知识,这一方众生都得利益;如果请的不是真善知识,校长要负责任,校长有过失。所以校长有权,教权在他的手中,教化众生的权在他手中。阿闍黎就是教员,阿闍黎是教员,教员没有权,教员有能力。权跟能辨别清楚,他有能力替校长办事,校长所交代他的任务,他要认真把它完成。所以一个寺院就跟一个学校没有两样。诸位仔细去观察,我们中国丛林制度,跟现在的学校没有两样。住持是校长,首座是教务,管教务,维那管训导,监院是总务。现在学校纲领执事有教务、有训导、有总务,我们佛门里面名称不一样,但是职务完全相同,你仔细去观察,它是学校的组织。所以,要肩负弘法利生的使命。

  在一切法里面,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金刚经》是通於一切宗派法门,它讲的是修行的原理原则。大家如果一看,《金刚经》是禅宗的,你看得太偏狭,偏见、狭小。《金刚经》的教义是通一切法门,不但是整个大乘法,连小乘法也包括在其中。前面经文我们读过,「须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那就是《金刚经》的意思,就是无住生心的意思。可见得通小乘,没有一法不通;不但通小乘,通世间法。世间人要学会《金刚经》这个方法,在世间建大功、立大业,这个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个经的利益无有穷尽,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离开金刚般若 。

  这一段经文里面,关键的字眼就是受持。如果没有受持,其他什么都谈不上,受持两个字是关键。

  【受,领纳义趣,即是解也,思慧。】

  你要是对於世尊在本经上讲的道理、义理,以及佛真正的用意;趣就是佛的意思,佛讲这个经的意思;你真的能够透彻理解、真正明了,像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懂得如来真实义,这是思慧。

  【持,如法而行。】

  《金刚经》上教我们什么?教的是总的原理原则,行门当中的总纲领:离相布施、无住生心,这是总纲领、总原则。简单的讲,心里清净、一尘不染,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要生这个心,决定不能有丝毫为自己的念头。我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但是也为自己,那个不行,那个刚才讲了,你里头夹杂了;你夹杂就没有真智慧。有一点小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能够夹杂。夹杂里面的智慧,在我们佛法里叫世智辩聪,不能出六道。真智慧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叫世智辩聪。就是说他起心动念,百分之九十九为众生,还有一分为自己,这都不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破;丝毫都不为自己,你的四相才破,破四相就出了三界。《般若 经》上这种方法,真的是巧妙!

  我们看到小乘人,证得须陀洹果之后,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才能断见思烦恼出三界,那个多难!多苦!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想想天人,我们就会心灰意冷。忉利天,我们中国人叫他做玉皇大帝,就是基督教里面的上帝,忉利天主。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我们一个人活了一百岁庆祝,老人家长寿,忉利天人看到,才一天,你说多可怜!再往上去看,那就更没意思了。夜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两百年;兜率天是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我们人活了一百岁…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