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二集▪P3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真實話。一個人果然心地清淨,又能發心幫助別人,這個幫助別人,諸位真正懂這個意思,你坐在家裏不動,你就幫助這個社會,你就幫助無量無邊衆生。你是一個家庭主婦,在家裏面完全做灑掃、洗衣燒飯,也能影響這個社會,也能影響一切衆生。念念當中點點滴滴都要跟社會大衆做好樣子。這個好樣子裏面一個原則,就是破迷開悟、斷惡修善,做這個樣子。只要去做,自自然然慢慢它就會影響,這叫真修行。肯這麼做法,一定是道眼開了;道眼不開,他不會這麼做。道眼沒開,念念是自私自利,哪裏肯做好樣子給別人看,他沒有這個念頭的;有這種念頭,真肯這樣做,這個人的確他的思想見解跟一般人真的不一樣。

  「空有雙離」,離有是不著相,心地清淨;離空,是要給衆生做榜樣。這是真正的依文字般若 起觀照般若 。文字是經典,讀了《金剛經》他真的去做,觀照是去做了;也就是經上講的受持,受持就是依教奉行,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樣去做。佛教給我們不執著,教給我們離一切相,我們真的就不執著,真的就離相。佛教給我們勤於布施,我們懂得這個意思,真正發心,點點滴滴跟廣大衆生做樣子,幫助衆生破迷開悟,幫助衆生離苦得樂,這就是空有兩邊不著,這就是受持金剛般若 。

  遊於佛日光輝之中,跟佛菩薩乘願再來沒有兩樣,佛菩薩乘願再來在六道裏面遊戲神通,我們這個念頭一轉過來之後,我們的生活也是遊戲神通。哪裏都不執著,處處隨緣,絕無攀緣,你說那個生活多自在!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慈悲。「徹見如實空,如實不空」,空、不空是宇宙萬有的真相,他徹底明白、見到了,所以表現在生活之中,表現在行持之中,是具足體相用叁大之性。體,空寂的,心裏面一念不生。剛才講了,憂慮牽挂舍得幹幹淨淨,這是與體相應;又能行於布施,這是與相用相應。行於布施,一定現種種相,一定起種種作用,這樣的生活跟諸佛菩薩無二無別,如佛所得。這個人的功德,只有佛知道,等覺菩薩也不能透徹了解,當然他也沒辦法說得出來,這是真實,決定不是假的。

  【住法布施,尚且如人入暗。】

  法是佛法。這個意思就是說,世間法他放下了,他不執著了,不放在心上了,他佛法很喜歡,把佛法放在心上也不行,也是錯的。爲什麼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在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都沒有法了,你怎麼可以把佛法放在心上?經上又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爲什麼要舍?因爲佛所說的一切法,也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告訴我們,佛法世法都要放下,你那個心才會幹淨。所以說住於法布施,那個人還是入暗,尚且如人入暗。

  【然則住著根塵等境而不行布施者,當入何等境界,真不堪設想矣。】

  這個話我們簡單的講,那個人天天憂慮,牽腸挂肚的事情太多太多,樣樣放不下,又不肯布施,他的前途如何?江味農注解裏面講:不堪設想!前途在叁途惡道,沒法子!住相,肯布施、肯幫助別人,能夠舍己爲人,住相,那個人才生天福,才能生天。住相不肯布施、不肯幫助人,他的後果決定在叁途。爲什麼?他一定是貪瞋癡慢增長,道理在此地。貪心重就感餓鬼道;瞋恚心重,則感地獄道;愚癡心重,感畜生道;我慢心重,感羅刹修羅道,變成這個。這些話不是隨便說的,六道、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變現出來的境界。你這個心天天想貪,貪名、貪利、貪五欲六塵,這是餓鬼道。餓鬼道從哪來?是你自己貪心變現出來的境界,你自己去受用。什麼樣的心,變什麼樣的境界。佛給我們講,人道是五戒、下品十善變現出來的。我們前世五戒十善修得還不錯,這一生得人身,得人身是果;得到人身,這一生當中的享受、受用,那是報。果跟報不相同,我們要果好、報也好。報要好,應該怎麼辦?一般淺學裏面講,不出六道的,「斷惡修善」,前世修善,你這一世報就好,你的報就富貴、健康、長壽,得這個報。前世如果沒有修善,造惡業,這一世就貧窮,生活很困苦,會得這個報。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事實真相,我們冷靜想想自己,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的是什麼心?我們所做的是善是惡?將來前途如何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去問人。再看底下這段經文,這是總結。

  經【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佛在這個地方,總結前面一段無實無虛、離相布施,他所得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經文裏面說得很清楚,當來之世,不是指佛陀在世的時候。

  【當來,通指佛後。】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是佛當年講經所說的當來之世。

  【意在展轉弘揚此經,不令斷絕,利益無盡焉。】

  佛法要弘揚,佛法要流通,才能夠利益廣大的一切衆生,佛法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我們自己修行,做大衆的榜樣;我們團體修行,給其他團體做一個榜樣。在叁皈依裏面,皈依僧,衆中尊。這句話什麼意思?什麼叫僧?僧是和合、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內心,就是無住,就是此地講的無實;修六和敬,那就是無虛、就是生心;僧團是這個意思,無住生心。六根清淨,無住;修六和敬,生心;無實無虛。六和敬的團體,我們現在叫團體,古時候佛門叫衆。衆,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團體。社會上團體太多,人不能離開社會生存,大團體、小團體。大的團體是國家,更大的團體是聯合國,大團體;小團體,在家同修最小的團體是家庭,家庭是小團體。沒有辦法離開團體生活的。「尊」是尊貴,僧團是所有一切團體裏面最尊貴的;換句話說,僧團是所有一切團體的好榜樣。他用什麼給人做榜樣?各個人心清淨,大家和睦相處,六和敬相處。一個僧團的建立會影響別的團體,人家到那裏一看,這個團體會叫人生恭敬心、生羨慕心,他就會想到「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就是布施。不必要教,做出來給你看。僧團可貴,真正是一個僧團,諸佛護念、龍天擁護。護法神護持誰?護持真正的僧團。如果我們心不清淨,跟別人不能相處、合不來,那就是不和合,這個團體再多、再大、人再多,也不叫做僧團,不可以稱爲僧團;僧團一定是心地清淨,修六和敬。這個意思就是要展轉弘揚,僧團裏面就肩負這個使命,承擔這個責任。

  一個道場,諸位要曉得,不管是大小,住持就是承擔責任的人。他的責任就是弘化一方,住持就像一個學校校長一樣,他要負責任的。校長可以不講經,可以不說法,可以不上課的,聘請教員,那個教員是不是真正善知識?這是校長的責任。聘請一個好的善知識,這一方衆生都得利益;如果請的不是真善知識,校長要負責任,校長有過失。所以校長有權,教權在他的手中,教化衆生的權在他手中。阿闍黎就是教員,阿闍黎是教員,教員沒有權,教員有能力。權跟能辨別清楚,他有能力替校長辦事,校長所交代他的任務,他要認真把它完成。所以一個寺院就跟一個學校沒有兩樣。諸位仔細去觀察,我們中國叢林製度,跟現在的學校沒有兩樣。住持是校長,首座是教務,管教務,維那管訓導,監院是總務。現在學校綱領執事有教務、有訓導、有總務,我們佛門裏面名稱不一樣,但是職務完全相同,你仔細去觀察,它是學校的組織。所以,要肩負弘法利生的使命。

  在一切法裏面,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金剛經》是通於一切宗派法門,它講的是修行的原理原則。大家如果一看,《金剛經》是禅宗的,你看得太偏狹,偏見、狹小。《金剛經》的教義是通一切法門,不但是整個大乘法,連小乘法也包括在其中。前面經文我們讀過,「須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那就是《金剛經》的意思,就是無住生心的意思。可見得通小乘,沒有一法不通;不但通小乘,通世間法。世間人要學會《金剛經》這個方法,在世間建大功、立大業,這個一點都不假。所以這個經的利益無有窮盡,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離開金剛般若 。

  這一段經文裏面,關鍵的字眼就是受持。如果沒有受持,其他什麼都談不上,受持兩個字是關鍵。

  【受,領納義趣,即是解也,思慧。】

  你要是對於世尊在本經上講的道理、義理,以及佛真正的用意;趣就是佛的意思,佛講這個經的意思;你真的能夠透徹理解、真正明了,像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懂得如來真實義,這是思慧。

  【持,如法而行。】

  《金剛經》上教我們什麼?教的是總的原理原則,行門當中的總綱領:離相布施、無住生心,這是總綱領、總原則。簡單的講,心裏清淨、一塵不染,念念爲利益一切衆生,要生這個心,決定不能有絲毫爲自己的念頭。我起心動念爲一切衆生,但是也爲自己,那個不行,那個剛才講了,你裏頭夾雜了;你夾雜就沒有真智慧。有一點小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不能夠夾雜。夾雜裏面的智慧,在我們佛法裏叫世智辯聰,不能出六道。真智慧才能超越六道輪回,不能夠超越六道輪回叫世智辯聰。就是說他起心動念,百分之九十九爲衆生,還有一分爲自己,這都不行,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沒有破;絲毫都不爲自己,你的四相才破,破四相就出了叁界。《般若 經》上這種方法,真的是巧妙!

  我們看到小乘人,證得須陀洹果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斷見思煩惱出叁界,那個多難!多苦!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想想天人,我們就會心灰意冷。忉利天,我們中國人叫他做玉皇大帝,就是基督教裏面的上帝,忉利天主。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我們一個人活了一百歲慶祝,老人家長壽,忉利天人看到,才一天,你說多可憐!再往上去看,那就更沒意思了。夜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百年;兜率天是彌勒菩薩住的地方,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我們人活了一百歲…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