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二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二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62

  請掀開經本一百叁十七面,第七行看起,注解第四段。

  【不知觀空,必隨境轉。生天之後,決定墮落。】

  《金剛般若 》就是教給我們怎樣去觀空,所謂空就是指的事實真相。一般初學的人,初聽到空字,往往心裏面生起恐怖;這一空了,那怎麼辦?有個恐怖的感觸。如果要是給你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不至於有恐怖的感想。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意思前面我們已經講得很多。觀是觀念,要把我們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什麼是錯誤的觀念?以爲一切法都是有,這個觀念錯誤的;一切法確確實實沒有。可是這一切法的現相,明明擺在我們面前,怎麼可以說它沒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有」不是真的有,叫幻有、假有、妙有;說這些名相,它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有不是真的,所謂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有。由此可知,「空」不能當作空無講;空,什麼都沒有了,這不是佛經上講的空義。佛經上講的空義是:相有性空,是這個意思,事有理空,說的是這個意思。所以一切相是幻相,刹那不停的在變化,因此決定不能夠執著。你要是不知道這一切法有而非有,你一定就起執著,在心裏面稍稍有一點執著,你就被境界轉了,你就不自在。我們現在講,你受環境的影響。凡是會受環境影響的一定是凡夫,聖人已經不受環境影響了;不要說大乘的聖人,小乘的聖人都不受環境的影響。我們在本經裏面念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這是小乘人,他們都不受環境影響。由此可知,修行如果想證果;諸位要知道,證果這樁事情很重要,不證果就不得受用,一定要證果,證果是我們修行的目的;如果要證果,一定要離相。離相就是心裏面不能執著一切法相,法相、非法相都不能夠執著,這就是此地所講的觀空,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了。

  生天之後,決定墮落。這是講你修行修得不錯,五戒十善、四無量心,乃至於很好的禅定功夫,生天。生天之後,一定會墮落。因爲天最高,沒有比天更高的,天福享完了,壽命終了,到哪裏去投胎?到哪裏去輪回?只有往下面去了,它上頭沒有了。我們人修得好,上面還有一層,可以到天上去,天沒法子了。天福享盡了,就要往下墮落,不能出離六道輪回。你要問,爲什麼不能出離?就是因爲他不曉得一切法相是幻有,毛病出在這裏。如果知道這一切法相都是幻有,有而非有,於一切法不執著了,他不是凡夫,他是聖人,凡跟聖的差別就在此地。

  【入暗】

  這是比喻,前面經文說「如人入暗,則無所見」,暗是無明。

  【喻不見性】

  比喻不見性。

  【喻此人道眼未開,無明未破。雖學大乘行布施,既是盲修,必生重障。】

  這一小段我們實在是要注意!可能就是我們現前犯的毛病。雖有這個毛病,自己不知道,自己還以爲學佛學得不錯,到後來學佛得不到結果,他也找不到他什麼地方出了差錯,他不曉得;出了差錯就是沒有見性。見性談何容易!但是這個地方一句,實在給我們很大的啓示,那就是要想見性,一定要把真性裏面的障礙去掉,我們的心性才能現前。什麼東西障礙我們心性?見思、塵沙、無明,這是經上所講的叁種煩惱。由此可知,修行沒有別的,斷煩惱而已。從哪裏斷起?從最粗、最明顯的煩惱先斷起。最粗的煩惱叫見思煩惱;這是兩大類:「見」是見解上的錯誤,「思」是思想上的錯誤。佛教給我們修學的總綱領,那個名字叫「觀行」,觀是改變我們錯誤的見解思想,行是改變我們生活上錯誤的行爲。依什麼標准?經典。依經典修正我們思想見解,依戒律修正我們生活行爲,行依戒律,知見依經論;經律論它的作用是幫助我們改正錯誤。如果只是研究經教,不能改變我們錯誤的觀念,這個沒用處。如果懂,只管修行而不能斷煩惱,這個修持也沒有用處。煩惱從哪裏斷起?也要從最重的下手。假如我們的貪心重,先斷貪心;我們的瞋恚心重,先斷瞋心。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自己要好好的反省反省,哪一個毛病最重,先對付它。最重的毛病轉過來了,其他比較輕一點的很容易轉。就像治病一樣,一定要首先治療要命的重病,對於性命還不太相關的小毛病可以慢慢來,致命的疾病一定要首先來治療它,道理是相同的。

  道眼未開。破無明對我們來講難,那是真的不容易,開道眼比破無明容易太多;道眼開了,你可以說是正知正見。我們學佛的同修,也常講我們是正信的佛教徒。什麼叫正信?道眼開了叫正信,不迷信了,不再迷信了,道眼開了,正信。所謂道眼,簡單的說,有能力辨別邪正。現在這個社會上很亂,佛門裏面也很亂,可以說是任何一個團體,佛門裏面亂、其他宗教裏面內部都亂,有真、有假、有邪、有正,你能夠一眼就看清楚、看明白,這是道眼。換句話說,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你有這種能力辨別,你的道眼開了。如果沒有能力辨別,怎麼辦?要依靠老師。就如同小孩,小孩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利害,他怎麼辦?依靠父母,不能離開父母,父母保護他;離開父母,他就非常危險,可能就要遭遇到致命的災難,一定不能離開父母。必須等他長大成人,有了經驗閱曆,他才可以離開父母,可以獨立。我們學佛亦複如是。

  道眼未開要依靠老師,決定不能離開老師,離開老師不會有成就的。在老師的會下慢慢的去培養,這個培養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有了相當的基礎,功夫能得力了,這個時候老師就叫你出去參學。老師叫你去參學,標准在哪裏?你有了道眼,你能夠辨別是非,老師就叫你出去參學,成就你的定慧。你出去參學,這個意思就是說明,除了老師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都可以接觸。這個接觸對你決定不會有傷害,成就你的定慧。你接觸的時候,像《金剛經》世尊教給須菩提,實在講就是教給我們大家,「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怎麼會受害?「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定功成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了。不被境轉,你就有能力轉境界,《楞嚴經》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跟佛菩薩沒有兩樣。佛菩薩轉境界,不爲境界所轉,我們要有本事轉境界,這就是要開道眼。剛才說了,沒有這個能力,依靠老師。依靠哪一個老師?現在我們遇不到善知識,我過去給大家傳授叁皈依的時候,曾經給你介紹一位好老師,你要記住!哪一個老師?阿彌陀佛。依阿彌陀佛絕對不會錯,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哪裏會錯?阿彌陀佛在哪裏?供一尊阿彌陀佛的像,不行!那個像不能保佑我們。阿彌陀佛要教導我們,天天給我們說法才行!《大乘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生當中,在道眼未開的時候專依《無量壽經》。佛在經上教給我們哪些事情不能做的,我們就不做;哪些事情應當要做的,我們就去做;依教奉行,這就是依靠老師。別人講的,我這個經上沒有講,我依我這個經,我不依別的經,我專門跟阿彌陀佛學,這樣學法,縱然道眼未開,也能往生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回向偈裏頭曾經念到,「花開見佛悟無生」,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道眼就開了,就能夠分破無明。如果道眼沒開、無明沒破,換句話說,就以佛法而論,哪個是真的佛法?哪個是假的佛法?哪個是正佛法?哪個是邪佛法?你都搞不清楚。你把假佛、邪法當作正法,你去修布施供養,這是盲修瞎練。不但功德沒有、福德也沒有,不但福德也沒有,恐怕還有過失。這是不能不謹慎,不能不明了的。我們看末後這一段:

  【當知學佛,若道眼未開,勢必處處雜以情見。】

  我想這句話根本用不著解釋,每一位同修都應該有很深的體會。無論是在家學佛、出家學佛,念念都有私心、念念都有情執,這就是道眼未開。他學佛不但佛沒學得好,可能還要障礙別人學佛。別人學佛,他在那裏攪和,他在那裏搗亂。這就是五逆罪裏面破和合僧,這個果報很重,他自己曉不曉得?自己不曉得,以爲他的看法、想法、做法都是對的,他自己不知道。爲什麼不知道?道眼未開。其他的人姑且不論,最重要的是要常常自己檢點反省,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是不是雜以情見?如果有這個東西,要知道這是大病,這是病根,必須要拔除。用什麼方法拔除?金剛般若 。如何拔法?離一切相,經上講的「應無所住」。真正修行人,必須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面對的時候心要清淨,一念不生。這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裏頭不雜情見,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如果雜以情見,底下說得好:

  【豈但六度行不好】

  六度不要說別的,剛才講的布施,布施你都修不好。布施種福田,你那個福種在哪裏?你那個福種在大石頭上,不會生長的。人家種福田是種在肥沃的泥土裏頭,它會生根、會茁壯、會發芽、會結果。你那個種子種在大石頭上、種在沙土裏面,不會生根的。這就是你對於福田,根本就不認識。連布施修福都不可得,何況其余?

  【且必增長我慢,貢高我慢,競起貪瞋。】

  競是競爭、競賽、比賽,貪瞋癡慢不但沒有斷掉、沒有消掉,反而天天在增長,這就錯了。我們自己修行,一定要常常檢點我們的功夫如何?實際上說,學佛的同修早晚兩堂功課就是做這功夫的。早課是提醒我們自己,早課讀經文就是聽佛的教誨;我們這一天全部的生活、活動,不違背佛的教訓,這個早課就真正有意義了。晚課是反省、是忏悔。做晚課想想今天一天有沒有違背佛的教訓?如果有違背、沒做到的,要改過自新。所以晚課是反省、檢點、忏悔。早晚課要不是這樣做法,那就毫無意義。早晨佛菩薩面前念一卷經,早課念了,好像這個事情就交代過去了。晚上再念一遍,我這個作學生不錯,兩堂功課一堂也沒缺,其實有口無心,做的是形式,是樣子。這個形式樣子,既是盲修,必生重障。盲修是對於自己…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