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的話,四十一位菩薩,無明沒有斷盡。菩薩等級是從他斷無明多少而說的,破一品無明是初住菩薩,破二品是二住菩薩,破十一品那你就是初行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這麼樣分出來的,破無明多少而說的。
【由是可知,凡聖同體。】
前面說了這麼多句,就是爲了這樁事情,讓你體會到凡聖同體。聖人、諸佛如來,他的真心盡虛空遍法界。凡夫,我們用的是妄心,妄想分別執著,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凡聖同體。因此,凡聖是平等的。我們學佛,尤其是學淨宗、學《華嚴》,淨宗的經典跟《華嚴經》無二無別。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是我們佛門的一位大德。他有《無量壽經》的注解,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文字廣略不同,廣是多。《華嚴經》的文字多,八十卷。《彌陀經》的文字少,只有一卷。亦無差別,裏面的義理一樣的,沒有差別;只是在文字上有多少而已,意思完全相同。他的心目當中,叁本《華嚴》是這個本子;大本是八十卷《華嚴經》,中本《無量壽經》,小本《阿彌陀經》。更難得的,他把《華嚴經》修行的方法,歸到念佛法門。他自己造了一個論,《華嚴念佛叁昧論》,彭際清造的,將《華嚴經》修行的方法,歸結到念佛,很不可思議。這是說明同體。
說這個,我裏面還有別的含義,有很深的意思。我們現在學淨土、學《華嚴》,還有分別執著。這個觀念要不能夠打破,換句話說,你就不得其門而入。《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就開出修學的總綱領:清淨、平等、覺。我們今天,我們是男衆,那是女衆,男女不平等。我們是出家,那是在家,出家跟在家不平等。你能修十大願王嗎?你能入彌陀願海嗎?你能夠修《無量壽經》嗎?不行!所以多少人念佛念了幾十年,功夫不得力,不得其門而入,什麼原因?心不清淨、心不平等。修別的法門可以不平等,這個法門,經題上就告訴你要清淨平等。你沒有清淨心、沒有平等心,不能往生。諸位要曉得,你不要看一些老太婆一個字不認識的,就會念一句阿彌陀佛,臨終站著走、坐著走,她憑什麼?人家的心清淨、平等。你不相信可以試試看,你去接觸她,她合掌對你阿彌陀佛。那個惡人、壞人,你看不中意的人,她見到他也阿彌陀佛,她平等的,她就憑這個往生。我們自命不凡,那就繼續搞輪回,自命不凡的人都是搞輪回的。特別是學《華嚴》,善財童子做出一個修學《華嚴》的榜樣給我們看。怎麼修學法?學生只有我一個,除了我一個之外,所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諸佛、都是菩薩,我都要頂禮恭敬。你們念念《華嚴經》,看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你就知道。不但學佛的,我們頂禮恭敬是諸佛菩薩,外道也是的,今天我們看到基督教的、天主教的、伊斯蘭教的,我們都要頂禮恭敬。那些學外道的,外道不說,還有些妖魔鬼怪的,專門在這世間害人的,你見到他,也是頂禮恭敬。爲什麼?妖魔鬼怪,是他迷了變成妖魔鬼怪,他的本性不是妖魔鬼怪。他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的本性無二無別,只是他迷惑顛倒而已。所以禮敬是平等的。《華嚴》教我們在一切世間裏頭修平等心、修清淨心,最後用這個清淨平等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大方廣佛華嚴》。
我們還有這些分別妄想執著,這一生只能夠跟佛結個緣而已,要想成就不可能,沒有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自己不能不知道。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一定要用清淨心,要用真誠心,要用平等心、慈悲心。也許有人問:現在這個社會反常,現在這個社會人心很險惡,我不害人,人家要害我。於是多少人提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你還要有防人之心,換句話說,繼續搞六道輪回。你想想看,你要是防人,你是不是依舊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念佛念不好。有什麼好防的!人家要害,害就讓他害好了!正好往生。不是什麼事都沒有了嗎?怕人家害,換句話說,還不想往生。六道還滿可愛的,這就沒辦法了。一定要曉得,不怕人害,我們一定用真誠對待一切人。在外國,外國一般人很重視隱私權,自己有很多事情是不會讓別人知道的。我們學佛,如果也要有隱私,那就完了。有什麼事情不能讓人知道?不能讓人知道的,大概都不是好事情,哪有不能讓人知道的事情。學佛實實在在講,最基本的態度,要有司馬光那個觀念,司馬光一生坦誠。他告訴人說,他一生行事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訴人,「事無不可告人言」;這樣的條件,學佛決定成功。司馬光是佛教徒、是學佛的,在家居士裏有成就的。我們學了佛、出了家,還有不可告人之事,這怎麼講都講不過去,連在家人都不如。佛法,夏蓮居居士在《淨語》裏講得好,要真幹,不能幹假的,假的不能成就,要幹真的,一定要認真。既然知道同體,這在理論上我們找到根據,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同體。因此我們要平等的恭敬,平等的供養,平等的說法,才有成就可言。
【全經主旨,在於應無所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中心。
【世尊言此之意,是令以無實之觀,成就無虛之果。無實觀者,即最後所雲,觀一切法,如夢如幻是也。常作此觀,執情自遣。此是破一切凡情之總觀、要觀。萬不可須臾離者。】
這個重要,實實在在重要!我們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訓。這是末後的一首偈子,「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每天都應該多念幾遍,知道一切法真的是夢;幻、泡、影、露、電,都是形容夢的,六個比喻是以夢爲主。「幻」是假的。「泡」是水泡,水泡存在的時間不長。「影」,不真實。「露」跟「電」是形容時間的短暫,像露水、像閃電一樣。這個實實在在是人生的真相,人生的真相是夢幻泡影。常常這樣想,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就淡,自自然然就少,不會有那麼多執著了,所謂是能幫助你看破。佛給我們講無實無虛,是講的事實真相;真如本性的真相如此,我們凡夫住在虛妄境界裏頭也是如此。這個世間哪有一法是真實的?何況佛把我們現前這些事相,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是一刹那九百業因果報的連續相而已,這說得太清楚了,這把事情真相都說出來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再看到《金剛經》上這個比喻,你的體會就相當深刻,你會覺悟。
佛又教給我們:而生其心、而行布施。爲什麼叫我們生心、叫我們行布施?因爲那個刹那生滅的連續相它會變。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變。什麼力量在主宰它的變化、在支配它的變化?就是妄想,念頭。因此,你一個善念就變善境界,一個惡念就變惡境界。十法界善惡不一樣,等差不一樣,怎麼來的?由於衆生念頭不同變現出來的。你是善念,你就在六道裏頭變叁善道,惡念就變叁惡道。六道輪回是什麼人在主宰?什麼人在支配?是你的念頭,不是別人。你要真正明白懂了,你怕誰!怕鬼、怕閻羅王,閻羅王、鬼從哪裏來的?是你心裏頭變現出來的。你心裏頭沒有鬼,哪裏會變鬼出來?心裏沒有閻羅王,你怎麼會變出閻羅王出來?都是你心在打妄想,想什麼變什麼。所以佛才教我們,你想佛多好,想佛不都變佛了嗎?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就成佛,這是最善的。經上講的「而生其心」,實在講就是教我們生心去想佛、去念佛,你變出來的境界你就作佛。不要打別的妄想,別的妄想統統要放下,不是真的,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應當放下。常常想佛,決定有好處。佛的生活無實無虛,有哪一樁事情不能告訴別人?樣樣都公開,好!那個心裏才真舒服,舒坦!有一樁事情不能告人的,你那個心一定不快樂,一定不舒服,爲什麼?裏面有肮髒的東西藏在裏頭,沒有拿出來。統統拿出來,沒有一樁事情不可以告人的。
這段的意思是佛說出總綱領,教給我們怎麼修法,怎樣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常常要作如是觀。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生觀、宇宙觀,我們的觀念錯誤,佛這個觀念非常正確。能夠常常這樣想,天天能夠這樣想,就能夠斷煩惱,就能夠破情執,就能生智慧,就能證聖果,所以這是破一切凡情的總觀、要觀。「要」是重要的、最重要的;要也是精要、精華。「萬不可須臾離者」,末後這一句是勉勵我們,不可以離開,離開就打妄想,離開就造業。要常常作如是觀。再翻過來,看第五段:
【無實無虛,最要之義有叁。】
要是重要,最重要的意思有叁點。
【一、是形容性德。】
我們真性性德的樣子是無實無虛。
【二、是形容如何得性德。】
我們常講相應,如果不相應,你就沒有辦法得到。性德是無實無虛,我們一定要用無實無虛的心行才能夠證得。
【叁、是形容如何修性德。】
修是從事上講。
【理事、性修、因果,罄無不盡。故此一語,不但將本經所說道理赅括無遺,並將大小乘佛法總括無遺。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這個意思在本經顯示的特別明顯。從小乘須陀洹果,他們斷煩惱,證得須陀洹果位,他們的態度若無其事,沒有把它放在心上,這就是顯示出無實無虛。因此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很清晰的體會到凡聖不同。凡夫有許多的定功,比小乘這些聖者高明很多,他們比不上阿羅漢,但是要比初、二、叁果,綽綽有余。四禅天的人、四空天的人,世間的四禅八定。諸位要曉得,證到叁果的聖人,他們才在四禅天,四空天人所修的禅定比他高明。爲什麼四禅天人、四空天人我們不叫他做聖人,小乘初果我們就叫他做聖人?不同在哪裏?用心不一樣。小乘初果已經是無實無虛,四禅天人、四空天人他還是有實有虛,不一樣在此地。定功深再深,如果虛實兩邊沒有舍掉,沒用處。所以定功一失掉之後,還要墮落、還要輪回。小乘初果那個定功並不很深,很有限。但是人家已經是觀念上無實無虛,所以他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就出了叁界。如果遇到念佛…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