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法門,一遇到他決定往生。爲什麼決定往生?因爲他以無實無虛這個態度來念佛求往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而且往生的品位還很高。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把握,脫離六道輪回,往生不退成佛,這個要緊、太要緊了。如果這句話的意思不太了解,你就常常想到「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就行了;或者《金剛經》上還有兩句更簡單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行,與這個都相應。

  世尊在本經末後,特別教給須菩提尊者,教給他就是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完全在事上做。不取於相,就是應無所住;如如不動,是說我們在六塵境界當中,我們每天接觸六塵境界,不能離開六塵生活,接觸沒有關系,不能動心,動心就錯了。動什麼心?順境起貪愛的心,逆境起瞋恨的心,動了這個就糟糕!如如不動。動,以中國話來講,就是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你動了情,動了七情,這個不能動。換句話說,不動,心是清淨的,不動的心是平等的,不動的心是覺而不迷,跟《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完全相應,那就是修清淨平等覺。修清淨平等覺,就是修彌陀淨土。《無量壽經》上,世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還有個別號,就叫「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我們能夠把《金剛經》上這兩句常常想著,把它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在修清淨平等覺。發願往生,當然往生。無實無虛,把大小乘所有一切佛法統統包含盡了。

  因此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賢聖」,這個一切,從小乘須陀洹到圓教等覺菩薩,統統包括了,「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什麼叫無爲法?無實無虛就是無爲法。由此可知,這些聖者,就是無實無虛功夫淺深差別,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階級是從這裏來的。實際上這些人,他們心中有沒有這個階級差等?沒有。佛爲我們方便說的。前頭不是念過嗎?你要問須陀洹:「你證須陀洹果?」他沒有這個念頭。他如果說「我證須陀洹果」,他四相具足,他有實有虛,他哪裏是無實無虛!從小乘初果,心就清淨、就平等,沒有這個念頭。這些念頭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他離開了、舍離了。我們從這裏去體會,然後你就曉得怎樣來學習。也同時明白,爲什麼我們生生世世修行,沒能修得成功。沒有修得成功,就是我們虛實兩邊沒離開。爲什麼我們這一生修行功夫不得力?也是兩邊沒離開。無實是空,無虛是有,空有兩邊。本經上講的法相與非法相,無實是非法相,無虛是法相。法相、非法相兩邊不取,都在這個意思上。底下說,理是空的,理是無實,事無虛;性無實,修無虛;因無實,果無虛。都是虛幻的,從這裏面去觀察。再看末後這一段:

  【不但此也】

  前面給你說的,都是講的叁乘的修行人。

  【一切凡夫心相,一切世間法相,一切因果法相,亦莫不盡括無遺。】

  那些覺悟的人,修行證果,證阿羅漢、證辟支佛、成菩薩、成佛,他是明了無實無虛,體悟無實無虛,他走的是一條光明的正道,成就究竟圓滿的功德。我們凡夫迷惑顛倒,念念都是妄想分別執著,可是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也是無實無虛。你打妄想,無實,在六道裏面受果報,無虛。你細細想想,可見得無實無虛四個字,世出世間法全都包括了,全都通達了。凡夫的心相,心相是妄想。世間一切的法相,凡夫心相是因,世間這些法相是果,這就是一切因果的法相,統統在裏面,都包括盡了。我們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然後才能夠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看清楚。看清楚,你就不迷,不迷就是菩薩。菩薩叫覺有情,他不迷,迷就是凡夫,他真正覺悟了。

  【此正是法華經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

  這是《法華經》上非常有名的一段經文,叫十如是,這十句,十如是,是《法華經》上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也可以說是整個《法華經》的中心。「如是」就是此地講的無實無虛。如是相,相無實無虛。如是性,性無實無虛。你把如是兩個字換成無實無虛,那個意思更好懂。相是現象,性是本性、真如本性。體是理體。十如是,這十個裏面最重要的是性,其他九個都是從自性裏面變現出來的。世尊在《法華經》裏面,將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成這十類,歸納成這十大類。力是能力、能量。作是造作,就是變化。因是親因,緣是比較疏一點的;親的叫因,疏的叫緣。因要是沒有緣,不會結果;因一定要得到緣,緣具足它就結果。報也是果。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這兩個字。果,我們得人身是果。報,我們這一生當中的苦樂際遇,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是報。得人身是果,你這一生的苦樂遭遇那是報。有的人命好,很享福;有的人命運很差、很苦惱,那是報。苦樂是報,得人身是果。末後一句「本末究竟」,前面九句不能包括的,統統歸到這一句。這十句,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統統包括盡了。

  【此之謂諸法實相】

  《金剛經》上講諸法實相,《法華經》上講「十如是」,「十如是」真的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我們用這十句,解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很清楚,解釋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清楚、也明白。把這十句來觀察我們自己這一生,我們過去跟現在,在生活上點點滴滴也清清爽爽,比世間算命的人高明多了。從前金山寺妙善法師講:世間最會算命的人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算得准確。釋迦牟尼佛以外,那些算命的都不太可靠,都靠不住。釋牟尼佛會算,釋迦牟尼佛都給我們算了,你知道嗎?這十如是就是的。你能夠懂了,拿這個來看看自己,自己一生的命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叫高明。

  【故此一語,真乃大乘法印。】

  此一語就是無實無虛。無實無虛真的是大乘法的法印,所有一切大乘法都是無實無虛,決定符合這一句的經義。不但大乘法,剛才說了,世間法實在講也是無實無虛,明了世間法無實無虛,這個人也是大乘菩薩。再看底下經文:

  經【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這是從比喻上說。科題很清楚:喻住法之過。所以佛在經上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很有道理,法不能住。

  【此節是明執實則布施之功德全虛。】

  住於法,以爲法是真的有,執著在法相上,以爲法是真有,這個錯了,所以功德都沒有了。諸位一定要曉得,不住,難!我們凡夫真的尤其是業障習氣深重,無從下手。《般若 經》聽起來很有味道,你做得到嗎?做不到,還是有執著。你沒有辦法看破,也沒有辦法放下;換句話說,白聽了、白講了。聽這部經的人,我想不會少過叁千人,來來去去的,有今天來了明天不來,明天來了後天不來了,來一次也算,統統算進去,我想應該是叁千人以上。這叁千多人當中,哪一個看破?哪一個放下?一個也沒有,我們這個經就白講了。所以難、真難!你才曉得大乘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不要說大乘,連小乘包括,都不能成功,這才曉得佛法之難。幸虧佛很慈悲,爲我們開了一條念佛往生的法門,這個法門方便在哪裏?可以執著。你就執著阿彌陀佛,這個能夠住於法,行!你心裏住在阿彌陀佛、住在極樂世界上,堅固的執著,執持名號,只有這個法門,給你講執著能夠成功的。除這個法門之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找不到,都是要破執著才能成功,沒有執著才能成功,沒這個道理,沒聽說過。執著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要是不執著,那個高了,那就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那就高了。執著能出得了叁界,能到阿彌陀佛那裏去。凡聖同居土不錯了,可以了!何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馬上把我們提升到七地以上的地位,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很短的時間就成佛,這是一個特別法門。得要有福報,什麼福報?相信,相信就有福報了。這個法門遇到了不相信,這個人沒有福報。《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相信的人有福,肯發願的人那個福報就更大,世間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福報能跟他比得上,因爲他不久要作佛了,你想這個福報多大!

  執實的時候,功德就沒有了。什麼叫功德?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功德是戒定慧。因戒得定,戒是功、功夫,持戒是功;得定,定是德。德跟得到的得、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你有一分功夫,你一定就有得到。持戒有功,得定;修定有功,開慧了,這是功德。如果一執著,持戒不能得定;爲什麼?我這個戒持得很好,看到那個不持戒的、那個破戒的,心裏面就生厭惡的心,你怎麼會得到定?那個持戒,不懂得用功,不如法。諸位必須要曉得,世尊教人修行是教你一個人的,沒有教你看別人;你要是看別人,你的道業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只有一個人,沒有同參道友。如果善財還有個同學,善財也完蛋了。爲什麼?同學,你跟我一樣,恭敬心沒有了。一個同學都沒有,所有一切衆生都是佛、都是菩薩、都是老師,他那個禮敬諸佛才做到圓滿;所以,不可以有一個同學。換句話說,真正修行人,自己是站在最低的,別人都在我頭上,你才能修得成功。妖魔鬼怪都在我頭上,都要禮敬,都是諸佛如來。怎麼觀想?諸佛如來示現的。示現善的境界來教我,在善境界裏面不生歡喜心。示現妖魔鬼怪,逆境裏面我不生瞋恚心。你的清淨平等從哪裏修的?在境界裏頭磨煉出來的。離開這些境界,你修什麼?所以好人、壞人、順境、逆境都是善知識,在我的心裏面都是平等的,我在這裏頭修十大願王。有絲毫差別的念頭,你那個十大願王功德全虛,全都沒有了。你所修的是福德,功德變成福德;功德沒有了,福德有。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功德太難了。經裏頭常講,火燒功德林,火是什麼?發脾氣;脾氣一發,你們想想看,你那個定就沒有了;定沒有了,戒就沒有了。你要問問,你的功德有多少?…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