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得想想什麼時候沒發脾氣,如果臨命終時發一頓脾氣,完了,一生都完了,那毫無功德。所以佛法教人送終,人臨終的時候,八個小時不要去碰他。爲什麼?神識沒離開,那個時候你碰他,他會生瞋恨心;一念瞋恨,一生的功德都光了、都沒有了。八個小時之內不可以碰他,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曉得。功德跟福德要分得清清楚楚,福德與戒定慧不相幹,功德是戒定慧。
【正是無實無虛的反面】
反面是什麼?坐實了,他執著有實有虛。
【法謂一切法】
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包括在其中。
【不外境、行、果。】
這是用這叁個字把一切法概括了。
【境者境界。佛法裏面所講的,五蘊、六根、六塵等,這都是屬於境界。】
等是太多了,凡是這一類的都是屬於境界。
【行是修行】
像叁福、叁學、六度、十願,這都是屬於修行,即六度等。
【果是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無上菩提。】
這些屬於果。
【亦兼果報】
果裏面不僅僅是包含果位,也包括果報:
【福德、相好、神通、妙用等】
這屬於報。我們剛才講過果跟報,果報可以合起來講,也可以分開來講。
【行六度而自以爲能行,此住於行。】
真正修行人,不能不明經,經義不明,你理不通;道理不明,事實真相不清楚。古人常講:經不可以不讀。古時候,中國念書的人多,因爲中國的社會尊崇知識,打開我們中國的曆史,這幾千年的曆史,可以說是一部知識分子的曆史。我們中國古人講士大夫階級,士大夫階級就是我們現在講知識分子。中國人尊重知識分子,所以從前人有一句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印度有四種階級,大家都知道。中國也有四種階級:士、農、工、商。中國四種階級,哪一個階級排在第一位?士,士是什麼?讀書人,知識分子排在第一。第二是農夫,農夫耕作很辛勞,對於社會有很大的貢獻。第叁是工人,也很辛苦,勞力。不勞而獲利的商人,他有錢,排在最後,排名排在最後。現在社會顛倒了,現在商人第一,工人第二,農人第叁,念書人排在最後。現在念書人一文不值,顛倒了,社會顛倒了。
所以如果我們住相的話,就錯了。自己以爲能行、能修行,這是修福,念佛也是修福,持戒也是修福,參禅也是修福,弘法利生都是修福,這裏面沒有智慧。智慧是什麼?離相是智慧。我雖做,做了心裏頭若無其事,它才會生智慧。稍稍有一點執著,
【若有名譽等想,便住於境。】
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名聞利養;好名,有這個你住在境上。
【心存有一所得,你住在果上了。】
你得到的利益,你得到的財富,只要你有所得,世間法裏面講七情五欲,你只要有所得,你就住果了。由此可知,如果這叁樁事情我們都不免,你境行果統統住,與大乘教義完全相違背,這個不叫學佛。這樣的修學,實實在在講,就是經上講的可憐憫者。世間人沒有聞到佛法談不上可憐,他沒機會,沒接觸到;聞到佛法而完全學錯、學顛倒了,這個可憐。他爲什麼學錯,爲什麼學顛倒?沒有讀經,沒有懂得經義。
這我剛才講了,中國古代因爲崇尚知識分子、崇尚讀書,大家總是盡量想方法去讀一點書,因此看佛經不難。佛經雖然是古時候翻譯的,是當時最白的文字,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白話文。你要是不相信,你看看《無量壽經》,漢朝時候翻譯的,你去看看漢朝那時候的古文,你跟它對比一下,我們這個經好懂,古文就難懂了。翻經的大師,已經非常慈悲、已經考慮得很周到,用最淺顯的文字,希望每一個稍稍讀一點書的人,都能看得懂佛經,都能了解佛的意思。我們佛經的這個文字,在文學裏面叫做變體文,現代文學裏頭稱之爲變體,變化的變,變體,它比古文容易懂得多。可是現在可麻煩了,現在人完全不念古文,於是最淺顯的佛經拿到手上看不懂,文字上障礙了,這個難!
這是我們現代人一個很大的難關,必須要突破。用什麼方法突破?讀誦。中國過去教學,從哪裏教起?從背誦教起。你要求學,你要想做一個知識分子,下手就是背誦古文。古代的教學,小學,老師教導學生就是教他背書,沒有講解的;這種教學法在曆史上有記載,從漢朝一直到民國初年,都是用這個方法。小朋友七歲上學,上學就是跟老師,就不住在家裏,要跟老師住在一起,七歲的時候跟老師住在一起。大概每個月在從前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去一趟,平常要跟著老師。這叫學,學什麼?學生活,學灑掃應對。老師教他掃地、教他抹桌子,看年齡大小,能夠做的事情教他,使他從小就勤勞,家裏樣樣事情他都會做。伺候老師,他能夠伺候老師,回家去就能孝順父母,這是老師要教的。換句話說,他教的是生活教育,教你站有站的相、坐有坐的相,學這個東西。在文字上,大概一般像《四書》、《五經》,教他念、教他背。一般總要背一百到兩百遍,會背之後,還要背一百遍到兩百遍。用意在哪裏?修定,戒定慧。小孩不叫他背書,他也會胡思亂想。天天叫他背書,他就沒有時間去打妄想,他心得定。從七歲到十二歲,心定了這麼多年,開智慧了;慧是從定當中生的。到十叁、四歲以後,進太學,太學裏面老師講解,你從前所背過的這些書,現在來講解。現在因爲有定,開智慧了,才講,你要是沒有開智慧,講有什麼用?講了也不懂。古時候的教學法好,非常可惜到民國年間學習外國人,這把我們這一代人給害慘了,智慧完全沒有了,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成天在胡思亂想,妄想分別執著增加了。所以我們這一代社會這麼悲慘,世間大亂,沒有智慧的人。
佛門裏面,從前一入佛門,五年學戒,那個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是五年學生活教育。就像現在很多學校,新生一上學,新生大概有幾個星期的生活教育,讓他了解我們團體生活習慣。我們出家人一出家,五年生活教育,學這個東西。除這個之外,學經。經,這五年怎麼樣?看是哪一宗、哪一派,把這一宗主要的經論要背誦,教你去念,念到會背。你學華嚴,《華嚴經》不能不背;學天臺,《法華經》要背,天臺叁大部,那個分量跟《華嚴》大概也差不多,《法華經》,《法華經文句》,智者大師的注解,《玄義釋簽》。從前線裝本,每一種都是二十冊,堆起來六十冊。五年當中要背過,你才有資格學天臺,你沒有這個基礎,講堂裏面沒有你的座位。你說聽經,你叁大部都背過了,才有資格到那個地方,才有你的座位。你沒有過五年,不能背,講堂裏頭沒有你的座位,你只能在旁邊照顧大家的生活,照顧大衆。過去我們叢林寺院裏面教學這樣嚴格。這五年就是我們佛法裏面講的根本智,訓練修根本智。根本智是定,從定開慧,這是根本智。看起來,好像在寺院裏面住了五年什麼也沒學到,老師什麼都沒有教,就給你一本書,叫你去念、叫你去背,另外就叫你做工,常住這個生活分配你去做。做工是生活教育,也是修福。念經是思想教育,叫你不要胡思亂想,修定。定不是每天盤腿面壁,盤腿面壁照打妄想。叫你背書,背書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就錯了,就念錯了,所以叫你背書,用背書的方法。所以說,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古德教學用心之苦,我們現在人想不到;恩德之厚,也不是現在人能體會得到。現在人一接觸佛法,就廣學多聞,學得亂七八糟,雜亂無章。不學還好,心還清淨,頭腦還清楚;一學,學得一塌糊塗,說幾句話都語無倫次,你說怎麼辦?這不是佛法不好,學錯了,方法學錯了。從前世法、佛法都是教你修定、修清淨心,真的是《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有這五年的教學,然後再聽講。我們從《高僧傳》裏面、從《居士傳》裏面所看到的,有人聽講沒有聽多久就開悟。我們現在聽一輩子都不開悟,什麼原因?他經過訓練,他的心清淨,他的心定。尤其是經背得很熟,背得很熟,裏頭不懂,就是禅宗裏面講的疑情,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他提得起疑情,我們現在沒有。
這是說明,決定不能有住,一住就壞了。境行果都不能住,這樣才能夠符合無實無虛,才能夠符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真正在學大乘,真正在學般若 。
【無論心住何種,皆是住法。】
這是經上講的,「若菩薩心住於法」,不管你住哪一種,住一種都是住法,叁種都住那還有什麼話好說?叁種都住,這個人布施,行布施的人不少,很多!都是種了福,毫無功德,這要曉得的,他所修的是叁界有漏福報。爲什麼?他心有住。
【暗則一無所見,仍在無明之中。】
比喻如人入暗,暗是比喻無明,他沒有覺悟,他不開悟,沒有智慧。
【永嘉雲: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來生不如意。】
永嘉大師《證道歌》上的兩句。住相布施將來的果報生天,享天福。這個人能享天福,諸位要曉得,他修行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心地真正是清淨慈悲才能夠生天。一天到晚是搞名聞利養的話,他怎麼能生得了天?生天享天福不錯了,恐怕現在的人住相布施,來生不能享天福。享什麼福?大概可能至少有一半享畜生福,你看看外國人那些寵物真享福,一家人都伺候它,把它當祖宗看待,我看到那個人就是前生修福的。修福怎麼樣?他沒有十善,也沒有五戒,心也不清淨,愚癡修福,真修福,好事拼命去做,宇宙人生事實真相道理不明,來生就到畜生道,畜生是愚癡。學佛連真佛、假佛都分不清楚,這是愚癡。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楞嚴經》上講得很好,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佛法在我們現代這個社會裏面,我們所看到的,有假的佛法、還有邪法,還有妖魔鬼怪的法,挂上佛的招牌,你不能夠不辨別,不能不清楚。好心學佛到後來學成魔,那不叫冤枉?那真是冤枉!一定要辨別清楚,一定要有智慧。
生天福的條件要具足十善,要具足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他才真正能夠生天,才享天福。縱然生到天上,天福享盡了還要墮落,還是要搞六道輪回,這就是招得來生不如意。佛門裏面講叁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大概就不會修福,一享福人就迷惑、就顛倒了。佛在這個經上教菩薩,菩薩不受福德,這句話很重要,不能夠把它輕易看過。教菩薩不可以享福,一享福就迷惑顛倒,所以福不能享。佛爲我們訂的出家人生活非常簡單,就怕你迷惑。雖然在中國,佛教發展爲寺院叢林,你看連住持方丈住的那個房子是方丈,他那個房子多大?十尺乘十尺,就那麼大的房子。不能享福,一享就迷惑顛倒。不是負責寺院的執事,一般人住哪裏?住廣單、通鋪。不可以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一個人住一個房間不會成就的。在大庭之下,裝模作樣像個樣子,沒有人看見就隨便放逸、就懶散,不能成就。廣單通鋪有個好處,睡覺也要規規矩矩,旁邊人也看到你。什麼時候都不可以放逸,都要守規矩,道理在此地。今天生活比較富裕,一個人一個寺廟,我一看到這個樣子,完了、完蛋了!那個地方不要去了。今天跟我這個頑固的思想相同的有一個,香港大嶼山的聖一法師,跟我的看法完全一樣;其他的法師跟我的看法都不一樣,聖一法師跟我的看法一樣。我們要想成就,要住廣單,決定不可以說一個人一個寮房,這個不可以的。所以,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一定有福報要舍,福報讓大衆去享,好!不要自己享。愈有大福報,享福的人愈多,那你的福報才真正殊勝;自己享,問題就多了。今天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一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