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得想想什么时候没发脾气,如果临命终时发一顿脾气,完了,一生都完了,那毫无功德。所以佛法教人送终,人临终的时候,八个小时不要去碰他。为什么?神识没离开,那个时候你碰他,他会生瞋恨心;一念瞋恨,一生的功德都光了、都没有了。八个小时之内不可以碰他,道理在此地,不可以不晓得。功德跟福德要分得清清楚楚,福德与戒定慧不相干,功德是戒定慧。
【正是无实无虚的反面】
反面是什么?坐实了,他执著有实有虚。
【法谓一切法】
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其中。
【不外境、行、果。】
这是用这三个字把一切法概括了。
【境者境界。佛法里面所讲的,五蕴、六根、六尘等,这都是属於境界。】
等是太多了,凡是这一类的都是属於境界。
【行是修行】
像三福、三学、六度、十愿,这都是属於修行,即六度等。
【果是果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无上菩提。】
这些属於果。
【亦兼果报】
果里面不仅仅是包含果位,也包括果报:
【福德、相好、神通、妙用等】
这属於报。我们刚才讲过果跟报,果报可以合起来讲,也可以分开来讲。
【行六度而自以为能行,此住於行。】
真正修行人,不能不明经,经义不明,你理不通;道理不明,事实真相不清楚。古人常讲:经不可以不读。古时候,中国念书的人多,因为中国的社会尊崇知识,打开我们中国的历史,这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历史。我们中国古人讲士大夫阶级,士大夫阶级就是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中国人尊重知识分子,所以从前人有一句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印度有四种阶级,大家都知道。中国也有四种阶级:士、农、工、商。中国四种阶级,哪一个阶级排在第一位?士,士是什么?读书人,知识分子排在第一。第二是农夫,农夫耕作很辛劳,对於社会有很大的贡献。第三是工人,也很辛苦,劳力。不劳而获利的商人,他有钱,排在最后,排名排在最后。现在社会颠倒了,现在商人第一,工人第二,农人第三,念书人排在最后。现在念书人一文不值,颠倒了,社会颠倒了。
所以如果我们住相的话,就错了。自己以为能行、能修行,这是修福,念佛也是修福,持戒也是修福,参禅也是修福,弘法利生都是修福,这里面没有智慧。智慧是什么?离相是智慧。我虽做,做了心里头若无其事,它才会生智慧。稍稍有一点执著,
【若有名誉等想,便住於境。】
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名闻利养;好名,有这个你住在境上。
【心存有一所得,你住在果上了。】
你得到的利益,你得到的财富,只要你有所得,世间法里面讲七情五欲,你只要有所得,你就住果了。由此可知,如果这三桩事情我们都不免,你境行果统统住,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背,这个不叫学佛。这样的修学,实实在在讲,就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世间人没有闻到佛法谈不上可怜,他没机会,没接触到;闻到佛法而完全学错、学颠倒了,这个可怜。他为什么学错,为什么学颠倒?没有读经,没有懂得经义。
这我刚才讲了,中国古代因为崇尚知识分子、崇尚读书,大家总是尽量想方法去读一点书,因此看佛经不难。佛经虽然是古时候翻译的,是当时最白的文字,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白话文。你要是不相信,你看看《无量寿经》,汉朝时候翻译的,你去看看汉朝那时候的古文,你跟它对比一下,我们这个经好懂,古文就难懂了。翻经的大师,已经非常慈悲、已经考虑得很周到,用最浅显的文字,希望每一个稍稍读一点书的人,都能看得懂佛经,都能了解佛的意思。我们佛经的这个文字,在文学里面叫做变体文,现代文学里头称之为变体,变化的变,变体,它比古文容易懂得多。可是现在可麻烦了,现在人完全不念古文,於是最浅显的佛经拿到手上看不懂,文字上障碍了,这个难!
这是我们现代人一个很大的难关,必须要突破。用什么方法突破?读诵。中国过去教学,从哪里教起?从背诵教起。你要求学,你要想做一个知识分子,下手就是背诵古文。古代的教学,小学,老师教导学生就是教他背书,没有讲解的;这种教学法在历史上有记载,从汉朝一直到民国初年,都是用这个方法。小朋友七岁上学,上学就是跟老师,就不住在家里,要跟老师住在一起,七岁的时候跟老师住在一起。大概每个月在从前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去一趟,平常要跟著老师。这叫学,学什么?学生活,学洒扫应对。老师教他扫地、教他抹桌子,看年龄大小,能够做的事情教他,使他从小就勤劳,家里样样事情他都会做。伺候老师,他能够伺候老师,回家去就能孝顺父母,这是老师要教的。换句话说,他教的是生活教育,教你站有站的相、坐有坐的相,学这个东西。在文字上,大概一般像《四书》、《五经》,教他念、教他背。一般总要背一百到两百遍,会背之后,还要背一百遍到两百遍。用意在哪里?修定,戒定慧。小孩不叫他背书,他也会胡思乱想。天天叫他背书,他就没有时间去打妄想,他心得定。从七岁到十二岁,心定了这么多年,开智慧了;慧是从定当中生的。到十三、四岁以后,进太学,太学里面老师讲解,你从前所背过的这些书,现在来讲解。现在因为有定,开智慧了,才讲,你要是没有开智慧,讲有什么用?讲了也不懂。古时候的教学法好,非常可惜到民国年间学习外国人,这把我们这一代人给害惨了,智慧完全没有了,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成天在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著增加了。所以我们这一代社会这么悲惨,世间大乱,没有智慧的人。
佛门里面,从前一入佛门,五年学戒,那个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是五年学生活教育。就像现在很多学校,新生一上学,新生大概有几个星期的生活教育,让他了解我们团体生活习惯。我们出家人一出家,五年生活教育,学这个东西。除这个之外,学经。经,这五年怎么样?看是哪一宗、哪一派,把这一宗主要的经论要背诵,教你去念,念到会背。你学华严,《华严经》不能不背;学天台,《法华经》要背,天台三大部,那个分量跟《华严》大概也差不多,《法华经》,《法华经文句》,智者大师的注解,《玄义释签》。从前线装本,每一种都是二十册,堆起来六十册。五年当中要背过,你才有资格学天台,你没有这个基础,讲堂里面没有你的座位。你说听经,你三大部都背过了,才有资格到那个地方,才有你的座位。你没有过五年,不能背,讲堂里头没有你的座位,你只能在旁边照顾大家的生活,照顾大众。过去我们丛林寺院里面教学这样严格。这五年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根本智,训练修根本智。根本智是定,从定开慧,这是根本智。看起来,好像在寺院里面住了五年什么也没学到,老师什么都没有教,就给你一本书,叫你去念、叫你去背,另外就叫你做工,常住这个生活分配你去做。做工是生活教育,也是修福。念经是思想教育,叫你不要胡思乱想,修定。定不是每天盘腿面壁,盘腿面壁照打妄想。叫你背书,背书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就错了,就念错了,所以叫你背书,用背书的方法。所以说,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古德教学用心之苦,我们现在人想不到;恩德之厚,也不是现在人能体会得到。现在人一接触佛法,就广学多闻,学得乱七八糟,杂乱无章。不学还好,心还清净,头脑还清楚;一学,学得一塌糊涂,说几句话都语无伦次,你说怎么办?这不是佛法不好,学错了,方法学错了。从前世法、佛法都是教你修定、修清净心,真的是《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有这五年的教学,然后再听讲。我们从《高僧传》里面、从《居士传》里面所看到的,有人听讲没有听多久就开悟。我们现在听一辈子都不开悟,什么原因?他经过训练,他的心清净,他的心定。尤其是经背得很熟,背得很熟,里头不懂,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疑情,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他提得起疑情,我们现在没有。
这是说明,决定不能有住,一住就坏了。境行果都不能住,这样才能够符合无实无虚,才能够符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真正在学大乘,真正在学般若 。
【无论心住何种,皆是住法。】
这是经上讲的,「若菩萨心住於法」,不管你住哪一种,住一种都是住法,三种都住那还有什么话好说?三种都住,这个人布施,行布施的人不少,很多!都是种了福,毫无功德,这要晓得的,他所修的是三界有漏福报。为什么?他心有住。
【暗则一无所见,仍在无明之中。】
比喻如人入暗,暗是比喻无明,他没有觉悟,他不开悟,没有智慧。
【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招得来生不如意。】
永嘉大师《证道歌》上的两句。住相布施将来的果报生天,享天福。这个人能享天福,诸位要晓得,他修行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心地真正是清净慈悲才能够生天。一天到晚是搞名闻利养的话,他怎么能生得了天?生天享天福不错了,恐怕现在的人住相布施,来生不能享天福。享什么福?大概可能至少有一半享畜生福,你看看外国人那些宠物真享福,一家人都伺候它,把它当祖宗看待,我看到那个人就是前生修福的。修福怎么样?他没有十善,也没有五戒,心也不清净,愚痴修福,真修福,好事拼命去做,宇宙人生事实真相道理不明,来生就到畜生道,畜生是愚痴。学佛连真佛、假佛都分不清楚,这是愚痴。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楞严经》上讲得很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佛法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里面,我们所看到的,有假的佛法、还有邪法,还有妖魔鬼怪的法,挂上佛的招牌,你不能够不辨别,不能不清楚。好心学佛到后来学成魔,那不叫冤枉?那真是冤枉!一定要辨别清楚,一定要有智慧。
生天福的条件要具足十善,要具足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他才真正能够生天,才享天福。纵然生到天上,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就是招得来生不如意。佛门里面讲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时候,大概就不会修福,一享福人就迷惑、就颠倒了。佛在这个经上教菩萨,菩萨不受福德,这句话很重要,不能够把它轻易看过。教菩萨不可以享福,一享福就迷惑颠倒,所以福不能享。佛为我们订的出家人生活非常简单,就怕你迷惑。虽然在中国,佛教发展为寺院丛林,你看连住持方丈住的那个房子是方丈,他那个房子多大?十尺乘十尺,就那么大的房子。不能享福,一享就迷惑颠倒。不是负责寺院的执事,一般人住哪里?住广单、通铺。不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不会成就的。在大庭之下,装模作样像个样子,没有人看见就随便放逸、就懒散,不能成就。广单通铺有个好处,睡觉也要规规矩矩,旁边人也看到你。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放逸,都要守规矩,道理在此地。今天生活比较富裕,一个人一个寺庙,我一看到这个样子,完了、完蛋了!那个地方不要去了。今天跟我这个顽固的思想相同的有一个,香港大屿山的圣一法师,跟我的看法完全一样;其他的法师跟我的看法都不一样,圣一法师跟我的看法一样。我们要想成就,要住广单,决定不可以说一个人一个寮房,这个不可以的。所以,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一定有福报要舍,福报让大众去享,好!不要自己享。愈有大福报,享福的人愈多,那你的福报才真正殊胜;自己享,问题就多了。今天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六十一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