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一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六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61

  請掀開經本一百叁十五面,第五行,從注解第二段看起。

  【如來是性德之稱。無實無虛,乃性德之容。無實者,生滅滅已,凡情空。無智亦無得,聖解亦空。無虛者,寂滅現前,體現。能除一切苦,用現。質而言之,無實無虛,猶言寂照同時。寂則無實,照則無虛。心清淨,無實也。生實相,無虛也。】

  這一段的文字不長,他將無實無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非常難得。經文裏面佛告訴我們,「如來所得法」,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成佛,證得佛果了。成佛他到底證了些什麼?他得了些什麼?佛在此地告訴我們,他確實得到了,但是所得之法「無實無虛」。這四個字,我們乍聽起來很難懂。怎麼這個法是無實無虛?表面上看到這個意思互相矛盾。無實當然就是虛的,無虛當然就是實在的,到底是實在的、還是虛妄的?所以必須要把這個事實說清楚。我們聽了這一句,之所以覺得難懂,因爲這不是我們的境界,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我們的境界是因爲沒有離開妄想、執著,所以把虛實兩個字坐實了,現代人講落實,把這兩個字看得落實了。諸佛菩薩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虛實在他們看起來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正是所謂入不二法門,他們是入不二法門,我們是虛實是二不是一。人家入了不二法門,所以說無虛無實。

  如來,是從真如本性上說的。《金剛經》上講如來講得很多,講諸佛也講得很多,凡是講諸佛都是從事相上說,講如來是從體性上說的。事相上,給諸位說,有實有虛,可是從心性上講,虛實都講不上。無實無虛,乃性德之容。容是什麼?容貌,樣子。性德是什麼樣子?性德是無實無虛,是這麼個樣子。這個樣子在哪裏?實在講,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無一不是無實無虛。可惜我們始終沒有看出來,始終沒有能夠體會到,這就叫凡夫。如果你看出來,你體會到,那你就不是凡夫。不但不是凡夫,大乘經上講,你已經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菩薩。

  下面爲我們說明,什麼叫無實?什麼叫無虛?「無實者,生滅滅已。」這句話我想許許多多同修們都很熟悉。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大家都很熟。那要問你,什麼東西生滅滅已?什麼叫生滅?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佛給我們講,一刹那有九百生滅,生滅是指這個東西。生滅斷掉了、沒有了,這是什麼果位?究竟圓滿佛的果位。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他的生滅還沒有滅已。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凡情到這裏才空,才真的沒有了。等覺菩薩,他不叫做佛,他叫菩薩。菩薩的意思,玄奘大師翻譯的是「覺有情」。他有情,雖然有情,他覺悟、他不迷。六道凡夫是迷惑顛倒的有情衆生。菩薩,一直到圓教等覺菩薩,都叫做覺悟的有情衆生,情沒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破了,他凡情斷了、沒有了,確確實實沒有了,真如本性圓滿的現前,沒有帶一絲毫的汙染。這就是說明等覺菩薩還帶一絲毫的汙染,還不能說是完全百分之百的清淨,沒有到這個程度。如來果地上才是究竟圓滿,真正清淨了。

  無智亦無得。前面是講凡情空了,「無智亦無得,聖解亦空。」聖解是什麼?前面講的是情,這是智。你看看法相宗,所以法相宗不究竟不圓滿,爲什麼?法相宗轉識成智,智也不行。真如本性,清淨心裏頭,智也沒有。《般若 心經》大家天天念,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你還有個智,說老實話,你只能當菩薩,不能成佛。爲什麼?佛,智也沒有。菩薩有智,凡夫有情。菩薩有智,佛是智與情都沒有了。如果你要智,你就當菩薩。你要情,你永遠搞六道凡夫,你出不了六道。一定要曉得,智也不能要。這個世間稍稍有一些覺悟的人,他知道情不好,情他能夠舍掉,他把智看得很重。現在社會上,我們常常聽到求知欲,那個很麻煩。求知欲,不但智他沒放棄,堅固的執著,情也沒有放棄,也是堅固的執著,因爲欲望是情,欲是情,這兩樣都沒有舍掉。「智」是所知障,「情」是煩惱障,這樣搞下去,二障天天在增長、天天在增加,沒有去掉一分、半分,這個人學佛是決定不能成就的。我們先要把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要認識清楚。《金剛經》是教我們成佛的,不是教我們成菩薩的。佛在此地爲我們示現一個最好的榜樣,佛是情智都斷,都沒有了,這叫無實。性體圓圓滿滿的現前。可是有體一定有作用,不能說有體而沒有用,那是講不通的,理事上都講不通。有體一定起作用,起作用一定現相,作用跟相是有,真有這回事情,所以無虛。體是無實,但是相跟作用是無虛。於是我們就了解,無實無虛就是講的體相用,就是講這個;《華嚴經》上講的大方廣,大是體,方是相,廣是用,就是講這個。

  「無虛者,寂滅現前,體現。」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是體,真如本性圓圓滿滿的顯現出來。這裏面一絲毫的汙染都沒有,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體現。體起作用,能除一切苦,所有一切苦都沒有了,作用現前了。這是把體相用都說出來了。苦,我們六道衆生有叁種苦。苦,實在講無量無邊,佛爲了說法方便起見,將無量的苦歸納爲叁大類:苦苦、壞苦、行苦,歸納這叁大類。六道衆生有苦,阿羅漢、辟支佛有沒有苦?有,比我們凡夫輕而已。他有什麼苦?他塵沙、無明沒斷,所以他苦。法身大士,《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有沒有苦?他有苦。他苦在哪裏?無明沒斷盡。你從這個地方能慢慢的體會到,等覺菩薩苦不苦?苦。他有什麼苦?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因此,度一切苦厄,完全沒有苦了,只有一個人,成佛了。只有佛不苦,佛是絲毫的無明都沒有了,只有佛才不苦。所以我們講苦樂,這裏頭有等級的、有差別的。如果比較上說,那當然我們六道凡夫苦,阿羅漢沒有苦,見思煩惱斷了。阿羅漢跟辟支佛比,阿羅漢就苦,辟支佛就樂。辟支佛跟菩薩比,菩薩跟佛比,這一層一層比較有苦樂,所以到如來果地,那真的是苦斷盡了。

  「質而言之」,質而言之跟總而言之是一個意思;總是總結,這是兩下來比較,我們得到一個結論。「無實無虛,猶言寂照同時」,跟寂照同時一個意思。寂就無實,寂是清淨寂滅,無實;照則無虛,照是起用,起用則有相、有用。

  「心清淨,無實也。」這是從《金剛經》前面,世尊對我們的教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由此可知,信心清淨也是有等差。到什麼時候,心達到圓滿的清淨?成佛。等覺菩薩跟佛比,等覺菩薩的心不清淨,他心裏頭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怎麼能講清淨!等覺菩薩的心生不生實相?生實相,不圓滿。好比晚上的月亮,十四的月亮,也很明亮,但是跟十五的月亮比,它不圓滿。等覺菩薩像十四的月亮,佛像十五的月亮,我們凡夫像初一的月亮,一點光都沒有,一點都沒有。六道凡夫是初一的月亮,沒有光明,完全是黑暗的。法身大士,我們常講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像什麼?像初叁的月亮,初二恐怕都看不到,初叁有一個月牙,那個像是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放一點點光明了。放光叫生實相,所以稱它作無虛。這把無實無虛的意思說出來了。

  無實無虛含義無盡的深廣,注解裏面說的這一點點,是希望你從這一點去體會。正所謂是舉個例子來說而已,從這個例子裏面,你要能夠應用在一切法當中,應用在這一生全部生活過程當中,你就得大受用,知道一切法無實無虛。無實無虛,你一定會做到佛在這裏教給我們修行的綱領: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你自自然然就會做了。布施的含義很深,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都在其中,不是說拿幾個錢來做一點好事情,那個意思太小了,那不是《金剛經》上所說的。

  【約凡夫妄心言,亦複無實無虛。】

  這個意思很好,把前面這個道理,剛才我說了,怎樣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讀了《金剛經》要會用,會用就是受持,就是依教奉行。這個地方也舉一個例子,我們凡夫是妄心,妄心也是無實無虛。妄心,心在哪裏?

  【覓心了不可得,無實也。】

  諸位同修如果讀過《楞嚴經》,《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釋迦牟尼佛考考阿難尊者,問他:心在哪裏?佛在經上並沒有說真心、妄心,沒有講真心、妄心,就是問你心在哪裏。阿難的確比我們聰明,如果佛來問我們心在哪裏,我們決定想不到七個地方。我們只會講:心,心在這裏。這個地方不是的,那糟糕了!第二個地方想不到了。阿難尊者能夠想到七個地方,很聰明。七個地方都被佛駁斥,阿難這才驚慌失措,七處都不對,那不是沒有心嗎?沒有心也講不通,心是決定有的。七處徵心就顯示出覓心了不可得。《金剛經》上比《楞嚴經》說得簡單。《金剛經》只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只講了叁處。《楞嚴》上講了七處。覓心了不可得,找不到!不管是真心、是妄心,你都找不到。爲什麼找不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兩句話是佛門的口頭禅,大家都會念。真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妄心也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是!你到哪裏去找?不找,不找就是;找就找不到,不找就是。所以你找不到,無實,找不到它。

  【一念具足十法界,無虛也。】

  動一個妄念,打一個妄想,就變出十法界出來,這個我們在前面講過很多。十法界從哪裏來的?妄想來的。六道輪回從哪裏來的?執著來的。離開執著,六道輪回就沒有了。離開妄想,十法界就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之後,現的境界是什麼?一真法界,法身大士居住的所在,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入了諸佛如來的法界;《普賢行願品》裏面所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你就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華嚴》講的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屬於一真法界,就入那個境界。剛才講了,那個境界裏面,要到證得究竟圓滿佛才算成就;否…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六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