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明里面的因明,与世间方法论里面逻辑、辩证法是非常接近的。我想到这个科目,我去请教我的老师,我老师他是学这个东西,我希望他来给我们同学上这个课程。我老师是方东美先生,我向他提出来,他笑笑,他说:这个东西没有用处!这些东西在佛门里面是初级的教学,中级的教学、高级的佛法完全用不上。完全正确,这是个内行人讲的话。为什么?高级佛法不用心意识,你还有什么逻辑、还有什么辩证法?凡是这一类东西,都是要用心意识才行,高级的佛法已经不用心意识。《金刚般若 》不用心意识,所以这些东西完全没用。佛教的因明,教什么?教小乘的、大乘初学的,还没有入门,初学的,叫大乘始教。贤首家讲小始终顿圆,大乘始教,到大乘终教就没用处了,就用不上力,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不知道,「这个方法好」,坚固的执著;换句话说,你在佛法修持上永远没有方法提升,你只在低的阶位上,不能够再进步。一定要认识清楚。这是佛法真正超越世间法。
这里说,虽曰菩萨而名不副实。这个标准就是法身大士,跟法身大士一比,那他不是真正的菩萨。由此可知,我们要在这上用功夫。这四相怎么断、怎么破?破四相非常重要。四相怎么破法?其实《金刚经》上讲得很透彻,教给我们起心动念想众生,这个方法妙极了。我们把我们的念头大而化之,不要断我执,我执自自然然没有了,这个方法实在妙极了。起心动念都想一切众生,不要为自己著想,《金刚般若 》上教给我们的方法。请看经文:
经【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这一句的经文是个活句,有两种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是一个读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两种读法。两种读法它是一个意思,肯定了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看注解,此句有二义,可作两种读法:
【一、法字断句】
「实无有法」,这里是一句,从这个地方断句。
【意谓发正觉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
【实无有法】
实实在在没有法子发这个心。
【以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究竟清净。】
你还有这个念就不清净,我发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念放在那里就不清净,就错了。
【清净觉中,不染一尘,名为菩提,实无分别心。】
你还有一个等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还有这么多分别执著在里面,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觉。
【故必实无有法】
实无有法,心清净,心里什么也没有,那你是真的发了无上菩提心。你要是有念,不是无上菩提心,清净心中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就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这才真正发菩提心。我已经发了菩提心,那就迷到家了,他还有我相在,还有我见在,哪里是菩提心?连小乘须陀洹都不如,小乘证得须陀洹果也没有给人讲「我证得须陀洹果」,没有!由此可知,我们每一位在座的同修,你们不是才学佛,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来善根深厚,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都是过去生中已经在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所种善根。为什么今天还落到这种地步?毛病出在哪里?我发了菩提心,我学了般若 ,生生世世干这一套,始终没有把我忘掉,所以搞了无量劫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是把我们病根找出来了。病根虽然找出来,要想把病根除掉,那还真不容易!想到这个地方,除了带业往生,真的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你要不求带业往生,那你就要断根,你就要破四相、破四见,四相破就出六道,四见破才能出十法界。无论修学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这是原理。我们求带业往生,要不要在这里下功夫?要!因为这种情执愈淡,我们往生愈有把握,往生的品位愈高,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时间提前了,所以这是很有必要。
【第二,无字断句。】
实无,从这里断句。
【意谓,有法发无上正等觉,实无如此事理。】
无论从理上讲、从事上讲都没有,你要以为有一个方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告诉你,无论从事上讲、无论从理上讲,实无,实实在在没有,这跟你讲真话。懂得前面这个意思,这个意思你就明白了。心里确确实实什么都没有,那个心就是菩提心;心里面才有一物,那个心是妄心,妄想、无明、执著。由此可知,佛法修的是什么?我们今天从最简单的地方来体会:清净心。清净心里面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几时你清净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包括一切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这是《般若 经》上所说的「般若 无知」。什么是般若 ?无知是般若 。我们今天犯的什么毛病?我们今天犯的是要求知。般若 无知,你偏偏去求知,跟般若 恰恰相反。求知,那个知是什么?邪见、妄想。你还怕你的邪见不够多,还要去求邪见?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经题里面说过,他说:有解无行,行是什么?受持,解是什么?读诵,有解无行,行就是修清净心、修觉正净,没有认真修觉正净,「有解无行,增长邪见」,你学得再多,学得愈多,你的邪知邪见愈多。有行无解,行不行?也不行!「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教下的主张是解行相应。般若 里面就是解行相应,解跟行不能离开的。唯独净土宗可以,有行无解他也能往生,除这个法门之外,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这是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的。所以净土之殊胜,净土为一切诸佛如来之赞叹,就是殊胜在此地!其他法门里面,你有行无解,你就堕在无明里头。
【发而无发,乃为真发。】
叫你发心了,真正是无发。可是发而无发的意思很微妙!不发就是真发,那好了,这些芸芸众生都没有发菩提心,他们是不是真的发菩提心?不是的。这个无发是什么念头都没有,那就是菩提心,那是真正发了菩提心;有发菩提心的念头,不是菩提心。有世间名闻利养这个念头,那当然更不是菩提心。「有念则非,无念即是。」无念是无一切妄念。诸位要晓得,发一念菩提心的,还是个妄念;无妄念。发一个成佛的心也是妄念,不是正念。正念是什么?正念就是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般若 智慧,那是正念。正念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宗门里头常常也用,这是正念。我们眼能见,见是正念;耳能听,听是正念;鼻能嗅、舌能尝都是正念,这就是真正的般若 智慧。眼见的时候,见一切色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有起一个念头的时候,我们不会说没有起一个念头也就看不见,看得很清楚!起了一念就是无明,我们看到眼前,这是花,很美,无明了。怎么无明?你又起了分别、起了执著。当你见一切色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动念头,《金刚经》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我们见性,见到色性,这是真见。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面主张「舍识用根」,那就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眼见,他眼也见,我们见就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要问:佛,这是什么?佛跟你讲:这是花。他不就有分别了吗?他是依照我们的分别而分别,他自己没有分别,你说这是花,就随缘,恒顺众生,这叫花。他自己有没有分别?没有。他自己如果分别,他是凡夫。这是恒顺众生,随著你们的分别而分别,我不分别。
这不但在佛法里头,我们中国老子,这是道家的;老子《道德经》你翻开来看,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也晓得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是人从分别执著里面建立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哪来的名?没有名。你要说这个花,这是红色的、那是黄色的,这都是分别执著。佛为我们说这些经法,都是随顺我们的分别、随顺我们的执著来说的,离开这一切分别执著,佛是一个字也没有说。从佛本人那一方面,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说一个字;从我们这边来讲,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四十九年,从我们这边说的。从佛本人那边说,没有说一个字,这就所谓说而无说。我们的毛病在哪里?我们的毛病是听了佛说都以为真的,这就坏了。如果我们也会了,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马上就成菩萨、成佛, 就快得很,就契入了。我们不会听,佛会说,我们不会听。我们在经典上看,释迦牟尼佛一部经还没有说完,有的人开悟、有的人证果。为什么?那些人会听。他会在哪里?他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所以他开悟,他证果。我们是听佛讲经,字字都落实,这个糟糕了,错在这个地方。
大家要是把这个关键抓住之后,我们的修学,真的是一帆风顺。证果不敢说,开悟真的有指望,彻悟没有把握,小悟、大悟真的是有把握的,是有指望的。如果这个关键你抓不住的话,处处还落实,悟门就被堵塞。所以读经、学教,学多了有用吗?没用。广学多闻是哪些人?已经开悟以后,才广学多闻。开悟以后,成就后得智。你没有开悟之前,三藏十二部经典,恐怕你读一百年,你都不能开悟。如果真正开悟之后,现在这一部《大藏经》,我相信三个月你就全部读完了。他眼一到全明白了,什么意思全明白了。诸位一定要知道,悟后起修。我们现在很多观念错误,以为一定先要广学多闻,错了。实际是四弘誓愿没搞清楚,四弘誓愿第一个叫你「烦恼无尽誓愿断」。修清净心,叫你心里头断烦恼,烦恼断,清净心现前,才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无边的法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决定一切通达。佛教里修学的方法跟世间不一样,现在我们是学佛的人学世间这个方法,走错路了,永远不会开悟,永远不得利益。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一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