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一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字是成佛。在四谛法里面,诸位晓得,苦集灭道,这个灭就是灭道的那个灭。灭也就是圆满菩提,圆证无上佛果,是这个意思。灭生死、灭无明烦恼,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应当做的,是他的义务。譬如我们这个手痒,这个手立刻就帮它搔痒,它还能说「我为什么要帮你?」还能说这些吗?同一体,没有条件好说的。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那个慈悲叫无缘大慈,那个缘当条件讲,没有条件的,无条件的;同体大悲,一切万物跟我同一体。我们凡夫迷了,不知道同一体,所以有分别、有执著、有彼此,诸佛菩萨没有彼此,知道是同一体,这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以说应尽之天职,天是自然的,应当要做的,没有什么条件的。

  【若以为我当发此心】

  你看我这右手,我发心帮你忙!这个意思就是贡高我慢。

  【有矜张之意】

  有这个意思在,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著相了。

  【故不曰当发而曰当生者,以此。】

  「发」跟「生」意思不一样,这个意思就深了,所以后半部唯深无浅。

  【说一应字,是遣其著於菩提,破法执也。】

  应,应生,应当生,对於菩提也不能执著。所以世尊在说法的时候,往往一桩事情说了许多个名相,这个用意何在?说一个名相就可以,为什么说那么多?就是教给我们名是假名,用不著执著,知道那个意思就对了,不要执在假名、假相上,破我们的执著。这都是他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让我们从这里面体会到,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才体会到这个意思。

  【说一当生,是遣其著於发心,破我执也。】

  可见得说个「应」、说个「当生」,他的用意破我法二执。佛门里面许许多多在日常当中的术语,用意无非都是破执的。譬如你这个道场,我们现在一般讲庙,其实讲庙是错误的,庙里面是供养鬼神的,我们佛教道场叫寺,寺院庵堂,这是我们佛教的,没有讲庙的。庙是供神的,供鬼神的那叫庙,现在一般把寺看作庙,这就颠倒,这是搞不清,让人迷惑不清,我们必须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你这个寺里面,我们问住多少众,不问你这里住多少人。为什么不说住多少人?住多少人,著了人相,我相、人相,四相具足,你著了相。住了多少众,破四相,住了多少个众缘和合的那个东西,是这么个意思;众缘和合,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破执著的意思。不说你住多少人,住多少众。你一开口:你这里住多少众?人家一听你是内行的;外行的,你这里住多少人?外行的,那是不懂佛法的。佛法处处都是破执著,法相名词用意都是破执。

  【发无上正等正觉者】

  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彻底觉悟之心。我们皈依的时候,皈依三宝,皈依佛,佛就是觉悟,觉而不迷。你真正发心皈依三宝,你就觉悟了。觉从哪里觉起?没觉悟的时候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凡夫没有觉悟。真正觉悟的人起心动念为众生,他不为自己,这是觉悟。

  【须先觉了度众生是应尽之责】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这是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的。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个人觉悟了。我要帮助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去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觉悟了。我要真正受持读诵如来了义的大法,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先要晓得,帮助一切众生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这个人真的觉悟了。而不是「我凭什么帮助他?」这个话是迷人讲的,不是觉悟的人讲的。诸位查遍《大藏经》,哪一个菩萨曾经说过这个话,「我为什么要度他?」从来没有一尊佛、没有一尊菩萨说过这样的话,佛菩萨帮助众生应该的。帮助众生就是帮助他自己,不肯帮助众生就是不肯帮助自己,自他不二。

  【且此责终未能尽】

  《华严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总结的都是这个愿无有穷尽。众生业果、菩萨的愿力都没有穷尽。

  【即尽,亦等於未尽。】

  即尽是什么?成佛。成佛总尽了吧!等觉菩萨还没尽,成佛总是圆满、尽了。成了佛之后一定倒驾慈航,所以说尽了也等於未尽,这是真的。

  【当生如是心】

  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劝导我们,要生这样的心。这个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无始劫以来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迷失掉了,今天在般若 会上,佛帮我们唤醒,让我们觉悟,一定要发这个心。要不要去度?度,要去度。

  【无能度】

  不能执著一个我能度,众生是为我所度,你一执著,你就迷了;只管去做,所谓蓦直去做,全心全力的去做,做而无做,这就对了。心地干干净净,没有想到有我,也没有想到有人,可是这个事情从来没有终止,非常积极在那里做。

  【无分别、无所谓菩提、无所谓度、并无所谓发心。】

  这是真的发了心。这个时候发心跟生心就是一不是二。

  【庶与清净觉心相应耳】

  这在做的里面清净心现前,清净心起作用。所以,清净心从哪里修?有人学佛,说这个世间太复杂,要去到深山找个幽静地方去修行,那行吗?那是他不懂佛法,佛法的清净心就在红尘里面锻炼出来的。所谓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离相跟即相不是两桩事情,一桩事情,就在这个环境里面清净心现前。不会的,在这个环境里头被污染;会的,就在这个环境里面得清净心。由此可知,染净不二。染净从哪里区别?给诸位说,觉跟迷。迷了就被污染,觉悟了心就清净,可见得与这个境界有没有关系?没关系,关键就在觉迷。这是我们一入佛门,佛就把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教给我们。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佛教导我们修觉正净,觉正净都不离开境缘,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并不离开。换句话说,真正修行、真正想成菩萨、成佛,要不要改变我们现前的生活环境?不需要。就在我们现前生活环境里,就在现在工作环境里,就在现在这个社会当中,你会的就成就了,一觉就成就了。如果说迷,佛菩萨那个环境你还是迷,古时候丛林寺院你到那里面要是迷,那还是不觉。这是说明了修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只要心里面有觉、有正、有净,无非道场,都是道场。如果你是迷邪染,真的,再大的寺院丛林,你到那里面去住一辈子,也不是道场。大乘经里面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什么?直心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没有妄念,没有妄念那就是道场,所在之处无不是道场。

  【本经天然分为信解修证四部分】

  江味农居士的科判,就依这四分来分的。

  【而不可局其次第】

  局是局限,为什么?信里面也有解修证,解里面也有信修证,一个里面都包含其他的三部分,而只是它主要是讲哪一部分,因此不能够局限它的次第,它是活的。

  【虽分四,而不可局为四,学者应当体会此意。】

  因此,正如世尊在经上多次的教给我们,为人演说乃至四句偈,功德都不可思议。四句偈是任何四句,无论是信分四句,或者解分四句、修分四句、证分四句,不拘!这就是说,它每一分里面都含摄其他分,它的意思是圆满的。所以它确实有四分,但是不能够局限在四分里面,它是圆融的,跟《华严经》的意思一样。《华严经》有次第、有圆融。「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用这两句话来看,《金刚般若 》也是这个意思。再看底下经文:

  经【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这一段经文跟前面所说的,在文字上完全相同,一个字也没有更动。我们看这个注子:

  【我人众寿四相,虽同於前。】

  可是意思不一样。

  【而意甚细】

  前面这一句话,是说在四大段的第一大段,是信的那一大段,现在这个话,是说在修行这一段里面,所以它这个意思不一样,浅深差别很大,所以它的意思甚细。

  【盖已一切不著,但著於上求下化极微细之分别耳。】

  差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我们很明显的体会到,前半部是为将要发心的人说的;这个地方是已经发大心,已经在修行的人,是为他们说的。所以说的话一样,意思不一样。确实权教菩萨们,真的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念头,念头纵然再微细,那还是执著,这个念头要不能够舍掉,他就不能见性。所以《金刚经》的境界,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你还有上求佛道的心,还有下化众生这个念头,你不能见性;纵然你成佛,你成的是十法界的佛,出不了十法界。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出了十法界,出了十法界叫一真法界。《华严经》是一真法界的菩萨境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是细执,六道凡夫是粗执。舍掉粗执可以脱离六道轮回,出不了十法界;细执破掉之后,这才能出十法界,住一真法界。前后差别在这个地方,我们用这个说法,大家就更容易体会到。前半部教你出六道,后半部教你出十法界,那就证一真法界。

  【若微细分别未净,我相病根仍在。】

  很微细就是了,但是它确实在。

  【虽曰菩萨,名不副实矣。】

  所以我们称这些菩萨,叫他做权教菩萨,权教小乘,权教就不是真的菩萨。真的菩萨见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是真的菩萨。在相宗里面所讲,同生性,异生性。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叫同生性。因为跟诸佛如来用的是真心,同一个心。如果细惑未破,他还是用八识,八识是妄心,他不是用真心,依旧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的人,可以证得阿罗汉,可以证得辟支佛,不能成为法身大士。因为再往上面去,这个东西没用了,八识心决定不能用,那个是妄心。所以佛法,真正的佛法超越世间法,这个大家要晓得。

  我在过去,大概说这个话应该也有三十年了,我在台北主持中国佛教会的大专佛学讲座,那个时候我担任总主讲。有一次我就想到,我们佛门里面也有科学的方法论:因明。五…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