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里一个总结:
【最后结之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经义趣,尽在里许。】
整部《金刚般若 》就在这两句话里面。不取於相,不取就是不执著。这相有没有?相有,这一个字里面包括法相、非法相。法相里面包括六凡的法相、四圣的法相,乃至於一真法界的法相。非法相里面包括四空天的非法相,包括声闻、缘觉偏真涅槃的非法相,含摄尽了,统统包尽了。都不能取,为什么?全是众生迷执所现的幻相而已。诸佛与大菩萨在这些境界里面,他用什么样的心态?不动,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像《楞严经》上「首楞严大定」。大乘经上常常赞叹,「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就是《金刚经》上这两句话。我们要问,金刚般若 在哪里?就这两句话。你一切法相都不著,那就是般若 智慧。一切法相里面你都不动心,你的那个心就是大圆镜智,遍照法界,这就是圆满菩提,也就是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不但《金刚经》的义趣都在这两句,诸位仔细去想想,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这两句也就包括尽了,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所说的法,也不出这两句,这才知道这个经义真正无有穷尽。
【又前明一切皆非】
前面世尊是那个方式所说的,他用意在哪里?
【令观不变之体】
是从这一方面来说的。一切皆非,一切是讲相。一切相,相不是性,教你离一切相,见性。离是心里头不执著,不是离开外面的境界相,不是这个意思;是离开心里头执著的那个妄相,这样你就见性了。
【后明一切皆是】
这跟前面讲法完全相反。刚才讲了,世尊说法的善巧方便,「一切皆是」跟「一切皆非」,也是一桩事情。「一切皆是」是什么?相就是性。如果这个意思我们一下会不过来,我们还用金跟器来做比喻。器是器皿,我们跟你讲这是镯子、耳环、项炼,告诉你这不是金,这话正不正确?正确。你要是说项炼就是金,项炼有银做的,有其他东西做的,你怎么可以说项炼就是金?所以相不是性,不能把相当作性,那你就搞颠倒了;这对初学的人讲的。入了这个境界,告诉你:金就是项炼,项炼是金做的,你到哪里去找金?手镯也是金的、耳环也是金的,样样都是金的,相原来就是性。这种说法是叫你:
【观随缘之用】
你从用上去看,样样都是;从性上去看,一切皆非,性不是相,相不是性。相是性变现出来的,所以性相不二,性相一如。
【前,前半部讲的,虽随缘而不变。】
主要是叫你体会不变之性体。
【后半部,虽不变而随缘。】
体明了之后,有体有用,不可能说有体而没有用。有体而不起作用的,那就变成声闻、缘觉,它不起作用,那个不足以为贵,那错误了。佛与大菩萨体用不二,这才自己能享受,自己享受什么?大自在。又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在九法界里面随心应量,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它起作用。前后,你看世尊说法的巧妙,你去观察这个,在《金刚经》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可以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高等的智慧,这个人高明。
【综上诸说】
综是综合,总起来讲。
【以观全经,全经旨趣了了於心目中矣。】
这一段是一定要把它牢牢记住。前半部没有问题,很清楚了。后半部还没讲,没讲,这把纲领先标示出来,后半部读完之后,再看这一段,那你体会就深了,体会自然不一样。
我们看底下的科题,「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 理体」,在这一大段里面又分为两个段落,两个段落就是修和证。「深观无住以进修」,修就是行、修行,这是入了第三个阶段。前面上半部讲过信解,到这个地方修行,最后一个段落这是证果,四分清清楚楚。我们看经文: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段经文,乍看好像是从头来起,好像是另外开头。其实不是的,经文紧接著前面而来的。因此,《金刚经》的版本,自古流传最多。我们晓得,古时候的本子都是手抄本,字抄错、抄漏,或者意思错会,总是难免。於是流通的《金刚经》本子,仔细观察一下,里面出入很大,要不细看,没有什么两样;仔细观察,一个字不同,意思完全不一样。《金刚经》必须仔细的去校勘,江味农居士为我们做了这个工作。我们采取的本子是他校定的本子,他有校勘记,我们印在经本的后面,提供大家做参考。
【此节经文,看似另起,乍看好像另外又是一个起头,实则紧接前文而来。】
我们要细心,它这里头一、两个字颠倒了,意思不相同。
【长老问意是说,我法二执,已与发菩提心时,同时俱生。降则非发心,住则执我法。此正指示行人应向起心动念时用功。长老大慈,代众生再请开示根本方便。】
我们在前面曾经提过,佛教给我们要发菩提心,又要无住。无住就不能发心,这一发心就有住。又要无住又要发心,那怎么个下手法?这的确是问题。其实利根的人在前面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中下根性不行,他有细惑在其中,粗惑他能够破除,细惑他没办法;换句话说,听了以后无从下手。须菩提尊者知道中下根性的人有这个疑惑,有疑惑自己也问不出来,他老人家代我们发问,这是大慈大悲。
【前曰,应云何住】
这个地方,那个话还是这四个字,颠倒了,「云何应住」,这个大大的不相同!一般流通的《金刚经》本子,这个地方也是「应云何住」,那就变成真的是两个开端、两个起头,这可能就是以前抄写的人不小心。他《金刚经》前面念得很熟,这个地方看错了眼,应云何住,他就随便这样写下来了。
【前曰应云何住,是问菩提心应云何安住。】
发了菩提心,这个心应该怎样安住,问的意思是这样的,这么个意思。
【今曰云何应住】
这个意思不一样。
【是问菩提心云何独应住著。若不住於此法,何谓发此心。】
你发菩提心,当然你就住著发菩提心,你要不执著发菩提心的话,那菩提心就没有了,根本就没有,你发什么菩提心?你发菩提心,你总要执著这个菩提心,这是般若 难。你看我们念佛人,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我们就执著。《弥陀经》上教给我们执持名号,就是要执著名号,要执著往生西方这个念头。佛教一切都不能执著,那现在你教我们发菩提心,我们不就执著发菩提心?问的意思在此地。
【住既不可】
前面佛的教诲不能执著。
【降又不得,将奈之何。】
这个麻烦就大了,这真的是大问题。他问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跟前面意思不相同。
【前云应离一切相发菩提心】
这是前面世尊所讲的。
【一切相赅摄甚广】
一切相里面当然也包括发菩提心的相。
【发菩提心之相,当亦在内。何既云应离一切相,又云发菩提心耶。】
实在讲,这个事情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说,真的是很大的困惑。有学佛学了一辈子,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天天嘴皮上挂著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都没搞清楚,你发什么菩提心?有人讲解菩提心,讲了几个钟点滔滔不绝,讲完了之后,还是莫名其妙,不晓得什么叫菩提心。我们在这里总算得一点消息,原来离一切相就是菩提心,执著就不是菩提心,一切不执著,一切不执著就是菩提心。你能从这上体会到,后半部就很容易解决了。
【长老此问,又是曲为现前当来,一切粘滞不化者,请求开示耳。】
这一段请法的用意、目的在此。确实有闻法的人,他一面听一面就执著,这也是一般众生的通病。为什么会有这个毛病?所谓食而不化,也就是说,佛讲的意思没有真正体会到,都是在言语上、在名相上,或者在心缘上,出了麻烦,起了疑惑,疑就是障。不但障碍你证果、障碍你解悟,起了这个疑惑,解都不可能,往往把佛的意思错解了,起了误会,所以须菩提这一问非常重要。请看经文:
经【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这一段里面,关键在发心、在生心、在灭度而实无灭度,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词句。我们看小注:
【此正开示教导起心动念时,离相之方便也。】
【如是,指下三句。】
这个如是就是经文里「当生如是心」。如是心是什么心?就是下面三句:「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指这三句。
【现其本有曰生,显其本无曰发。】
《金刚经》上「生」跟「发」意思不相同。本来没有,现在发心了,这叫发。本来没有,现在你发了。生不一样,生是你本来有。本来有,被东西障碍不能现前,现在业障消了,它现前了,叫生起。生是本来有的,发是本来无的。
【众生本来同体】
这个前面我们说得多,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同一体。所以世尊在《华严》里面给我们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初学的人,看到这样的句子不能理解。有情,我们今天讲动物,无情是植物跟矿物。我成佛,说一切有情众生也成佛,这都很难体会;怎么连山河大地、动物、植物也成佛,这怎么讲得通?这里面的意思就深,一定要能真正明了,原来山河大地、一切万物跟我是同体。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梦里面有很多人、很多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虚空,确实是同体的。一觉悟,全体觉悟了。不能说是我在梦里面觉悟了,梦里还有那些人,他还没觉悟,哪有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的,确确实实同圆种智。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
【灭度一切众生,乃应尽之天职。】
灭度两个字要紧。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协助。我们要帮助一切众生,要协助一切众生。「灭」是什么?灭烦恼,帮助一切众生灭烦恼,帮助一切众生灭妄想、灭执著、灭六道、十法界的果报,灭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众生要没有成佛,你的帮助就没有圆满,灭这一…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