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一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1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一面,从第一行看起:
《金刚经》的经文,很明显的分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昨天讲完了,今天我们要讲解后半部。古德有将此经正宗分的经文,分为信解行证四大段,而这四大段在经文里面也非常明显,前半部是讲信解,后半部是讲行证。在没有讲解之前,我们先把前后这两部分不同的地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我们对於全经的要义能够掌握住,才知道这个经确确实实不可思议。请看经文:
【说明本经前后两大段之不同,前半部经是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 正智;后半部经是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 理体。】
从这个简单的介绍里面,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本经前后不同之处。虽然佛在本经将修学的要领为我们指示出来,「无住生心」,这句话所含的范围无尽的深广,我们从什么地方下手?先要从外面粗显的执著处,从这里下手,然后才能够显示我们修学的功夫。这就是讲的境界,境界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这一切都不能住,也都不能执著。不执著就是般若 智慧。「彰」是彰明,跟底下「显」的意思相同。这里面分了五小段:
【第一、前半部是为将发大心修行者说。】
将发是还未发,他想发就是,想发就非常可贵,只要有这么一个意思,诸佛如来就护念就加持,可见得佛菩萨真正慈悲到极处,也证明所谓佛门当中不舍一人的说法,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将发大心,佛菩萨一定把这个法门教导他。由此可知,我们这一次在这个地方举行这个法会,凡是参与这个法会的同修,一定是将发大心者;你要不是将发大心,你怎么会遇到这个法门?佛在上面教给我们:
【如何发心,如何度众。】
那个「如何」是贯下来的。
【如何伏惑】
烦恼、迷惑怎样把它伏住,怎样把它断掉。这个功夫一层比一层深,上半部我们已经听过了,确确实实是讲的这些,这个意义诸位要把它牢牢的记住。如果有人问你《金刚经》讲的是什么?你把这几条说明就很正确,《金刚经》就讲的是这些东西。
【第二是遣粗执】
执著真的是无量无边,无始劫以来,这个习气太深太重,我们要除掉这个习气,一定是先从粗重这一方面来下手。所以:
【遣其於境缘上生分别心遂致住著之病,教之离相。】
这是佛帮助我们,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物质、人事环境都是粗相,我们在这个地方不执著。譬如:在物质上来说,种种物质的享受,我们能够把它看淡,能够把它放下,这就是在境上遣执。缘是感情方面的情执,父子之情、夫妇之情,这个情都很重,这也不能执著,执著就决定脱不了六道轮回。古德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娑婆世界就是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情跟爱的执著。念不一不生净土,一就是清净心。念佛,念佛的功夫在清净心,在一心不乱。念到一心,再不夹杂妄念,这就决定得生。如果念佛还夹杂妄念在其中,往生就没有把握,所以念要一。净宗课诵本里面、仪规里面,都教给我们一心称念,那个一心很重要。这是讲的缘上,於物质、人事环境当中,我们不想生分别,它自然生分别;不想打妄想,它自然打妄想,分别妄想执著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这叫做业障。於是起种种执著这个病,佛教我们要离开,要把它认清楚,这些东西全是虚幻不实;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都不是真的,教我们看破、放下。
【令其离相,是遣所执。】
你看它这个重点不一样,虽然也讲到能执这一方面,但是重点是在你所执著的,重点在这里,所执著这一面说得多。这是叫你先把所执著的看破、放下。
【说离一切相,方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之菩萨,空其住著我法之病,二边不著。】
这才显示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起作用。彰就是起作用,智慧起了作用,离一切相。什么叫发菩提心?离相就是发菩提心;并不是说离相之外,别有一个菩提心可发,没有!离相叫不执著,不执著那就是菩提心,不执著就是觉悟,执著就是迷惑;换句话说,佛菩萨觉悟。佛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叫觉者,菩萨翻成中国的意思叫觉悟的有情众生,他们觉。什么叫觉?不执著就觉。凡夫不觉,他不觉在哪里?样样执著,执著就不觉,不执著就觉,这个要搞清楚。不执著就是菩提心。绝对不是说,另外还有一个菩提心,没有这回事情,只要一切不执著就行了。真正弘法利生的菩萨一定是二边不著,二边不著就是空有两边,决定没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还有四相,这个菩萨纵然说能利益众生,绝对不是究竟的利益,不是真实的利益,给予众生一点小利益而已。什么小利益?令一切众生跟佛法结个缘,结缘,这一生能不能得受用?不能,肯定不能。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经义里面发挥,说明一切皆非,一法都不立,这是显般若 正智之独真。】
唯有般若 智慧是真的,一切万事万法都是因缘生法,包括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说明一切皆非,教我们一切不要执著,执著是错了。这是前半部所讲的,所以它的经义有浅有深。
后半部的经义有深无浅,它从心上讲的。心是能执著,万物是我们所执著的,所执著的要离,能执著的也不可以执著,那个执著也是麻烦。换句话说,你要是执著一个能执著的我,依旧不能见性,还是障碍。后半部所讲的:
【是为已发大心修行者说】
《金刚经》从开讲以来,上半部讲完了,我们这边同修告诉我,总共讲了七十次,七十次,我们一次是两个小时,已经讲了一百四十个小时。这一百四十个小时听了之后,应该升级、升等,是已发大心了,我们应该要晋级。
【已经发了大心,最忌讳的就是怕:发心而曰我能发,我发了菩提心,我度众生,我已经伏了烦恼。】
怕这个,这是最忌讳的。为什么?有这么一念,诸位自己细心想一想,还是分别执著,还是老毛病没有能断尽,放下一些,放不下的还不少!必须更要努力,要把这些情执把它舍掉。所以后半部是:
【遣细执,即是於起心动念时便不应住著,教之离念。】
前面是讲相,相是所执著的;这个地方告诉我们,真正修行用功夫了,前面是信解,这个地方是修行,修行从哪里修?起心动念之处,要把那个念放下。所以后半部的确是难懂。起心动念,又要把念放下,念放下不是没有念了吗?这个问题麻烦了。须菩提尊者代我们请教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发起后半部的经文。
【令其离念,是遣能执。】
前面是所执著的,后面是讲能执著的。能执著比所执著的要来得细。
【说无有法发菩提,无有法名菩萨,以及一切法皆是佛法等。】
这是后半部所讲的精华,这是精彩的教义。
【空其住著我法二空之病】
怕的是什么?人空、法空,你又执著空了。我、人不执著了,法也不执著了,又执著空,这又麻烦了;空也不能够执著,两边不著也不能执著,所以这真的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譬如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如果心里面还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他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也不可以有。六祖心里头是不是有一个「本来无一物」?没有,决定没有。这个意思很深。上一次跟诸位讲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说了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正在说的时候就是无说,不是说完了以后说「无说」,你要那么会,你就不懂佛的意思了。所以说「愿解如来真实义」,真正不容易!你要懂得佛正在说的时候就是无说;说跟无说同时,没有先后,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听跟无听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叫妙法。说了个妙法,你又执著有个妙法,那又坏了。有没有妙法?没有妙法。没有才叫妙,有就不妙了。后半部的经义要这样去体会,这个《金刚经》的味道才其味无穷。你要不从这上体会,完全著文字相就坏了。所以说:
【二边不著也不执著】
心里头真的若无其事,干干净净、明明了了,一切万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智慧开了。
【明一切皆是】
前面讲一切皆非,后半部说一切皆是。不懂佛的意思,看《金刚经》前后矛盾,怎么后面就翻过来说?所以这个经,古人常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无法理解?他从文字里面来看的。实际上佛所说的一切法是意在言外,所以不能执著言语,不能执著文字,它意在言外;必须从言语文字去体会它言外之意,那才是真正妙。
【明一切皆是,以明般若 理体之一如。】
后半部讲万法一如,无有一法不如。什么叫如?「如」是一样的,决定没有两样,是一不是二。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乃至於生佛不二,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后半部跟我们讲这些。这个理很深、很难懂,古人用金跟器来做比喻,把金比作体,器比作相,性相一如就是金跟器是一不是二,「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让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体会经义。
【此是万法本体,故一切法莫非实相。】
不会的,佛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会了的,佛讲「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我们听了这两句话,不大对劲!这两句话自相矛盾。其实佛说这两句话,虚妄跟实相是一不是二。我们听经听了一百多个钟点,对於这个意思应该要略略能体会到一点。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虚妄。所以佛前后讲不矛盾,是讲的一桩事情,用两种名词来讲,两个名词细细看是一个,粗看好像不相干,细看真的它是一个,才知道世尊说法言词的巧妙,所谓是善巧方便。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本来是不能说的,不能说,他有方法把它说出来。让我们从世尊言词、经典文字里面,体会到他所说的真实义。这是前后两个半部不相同的地方。后面我们再看…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