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四集▪P4

  ..续本文上一页就离一切障碍,都是去情执的一个方法。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境界自然就现前了。

  【因法法皆如,则法法皆真。】

  这是真性。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这一桩事情,法相宗讲得详细。性宗只说个略说,性宗的人聪明,稍稍一提,他就明了了。法相是对中下根性人说的,要不细说,没有办法理解。我们简简单单举一个例子说,我们眼见色相,第一眼见的是真相,第一眼见的是什么?皆如,法法皆如。可是第二眼来说,变了,就不如了。第二念就是什么?它有了分别执著,落在意识里面去了。诸位要记住,什么叫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所谓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看这个色相,这个时候是你见性见色性;能见的如,所见的也如,法法皆如,法法平等,法法清净,没有分别心。

  这两天外面有个小册子,《金山活佛神异录》,你们看看金山活佛,金山活佛就是这个境界,他没有分别。人家供养他好的菜饭,他也吃,人家吃剩不要的丢在地下拉拉杂杂的东西,他拿到他也吃。别人吃的时候,不得了!肠胃决定接受不了。他怎么?因为他没有分别。他那个学不得,不能学的。你看那个书上记载,他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挂,他跟别人相反的。人家供养他的钞票,他拿来放进嘴里就吃掉了,那个钞票上多少细菌,他若无其事,他没有分别执著。

  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所以我们见到的不是现场。我们见到的花,是不是真的眼见到的?不是的,我们没有见到。而是眼识,眼识像个照相机一样,照到外面的境界相,里面有一个形相。你们学过唯识晓得,心心所都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都有四分。所以眼识,眼识的相分,眼识看到外面这个色相,眼识就有了一个相分。什么人见?第六意识见,第六意识是分别。它在分别,这是花,这是黄色的,那是红色的。眼识没有分别的,眼识它只接收,它没有分别。第六意识是不是分别眼识的相分?不是的。第六意识从眼识相分里面传播,第六意识自己有一个相分,第六意识它有四分,它从眼识的相分传播过去,可见得眼识的相分已经是假的,它现在假中之假,第二个传播,传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见分分别自己的相分。如果执著呢?第六意识不执著,只分别不执著,末那识执著,末那识怎么执著?末那识要从第六意识的相分再传过去,好像广播电台现场转到这个台,这个台再转到那个台,那个台再转到那个台,第七识的见分分别它自己第三次、第四次传来这个假相,与外头相不相干,外面是现场。佛叫我们离相就是离这个相,离心心所的相分。佛叫我们离见,是离心心所的见分,与外头境界不相干,外面那是现场的境界。外面境界是什么?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叫本质境。其实这心所的相是带质境,这是相宗讲得详细。你要是了解这个,佛叫我们离相离见,离什么相,离什么见,搞清楚,不是外面阿赖耶的亲相分,不是这个;是离你心心所那个见分跟相分。《金刚经》上讲的离一切相、离一切见,就是指这个。所以有唯识的常识,我这样一说,你就会很清楚、很明白。那个东西是障碍,外面这个境界没有障碍,清凉大师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它不会产生障碍,对你修因证果都不会造成障碍;造成障碍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的见分跟相分,这个东西有障碍了。

  我们再看这段文,「因法法皆如,则法法皆真。」这是讲真如本性所现的相分,这个相分实在讲这是一真法界。离了八识五十一心所,那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如果还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用事,那就叫十法界。十法界是虚妄的,十法界里面都免不了情执,妄想、执著。严重的就是六道,比较轻的就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藏教佛、通教佛,这个在十法界里面的;别教的佛超越了,别教佛在一真法界;但是藏、通佛在十法界,为什么?他还是没有离开心意识,只是心意识用得善、用得正。六道凡夫心意识用得不善,用得邪,邪知邪见,四圣法界是正知正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四圣法界是正觉,可见他不是邪知邪见,他是正觉,还是用心意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必须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真性,这个时候不用阿赖耶识,所谓是转八识成四智,他用的是真心,这不是妄心。在《百法明门》里面讲,到这个时候叫同生性,跟佛用的心相同,佛用真心,圆教初住菩萨用真心,别教初地菩萨用真心。用真心就不在十法界里头,十法界里面都是用妄心。世尊讲阿罗汉,小乘四果罗汉,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说他们用的那个心,「犹为妄想分别影事」,不是真心,那是阿罗汉,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由此可知,依旧用的是妄心,也就是用的是八识,他用得正,所以叫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等是跟佛一样,没有佛那么圆满。佛是用真心。用真心就是正等正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正等正觉,他破一品无明,他用真心,不用八识,转识成智。

  《楞严经》的注解,明朝交光大师他的注解叫《楞严正脉》,他老人家主张舍识用根,的确他说得没错,是根据《楞严》的教义发明这个说法,但是这个难。古代这些大德们注解《楞严经》的,没有说这个。古代《楞严经》的修行方法,都采取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说成三止三观,它也有点道理。因为智者大师一生仰慕《楞严》,《楞严》没到中国来,所以他筑了一个拜经台,现在有人到大陆去观光旅游,有没有看到智者大师的拜经台?他每天向西方礼拜,希望这部经典能够到中国来。经典来的时候,他老人家早已经往生了,所以他一生没有见到。当年他为什么要拜《楞严经》?是因为他自己发明修行的方法,三止三观是他发明的。曾经遇到从印度来的高僧,就是印度的法师,看到他这个方法非常赞叹,说他这个方法跟《楞严经》上所讲的非常接近,於是才知道有《楞严经》。《楞严经》到中国之后,因为有这么一说,大家都用天台大师的止观,来解释奢摩他、三摩、禅那。但是交光大师不赞成,交光大师认为三止三观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跟《楞严》的教义不相同。《楞严》是用根性,它不用心心所,所以他的注解主张舍识用根。譬如眼见用见性见,不用眼识;听用闻性闻,不用耳识。当然这个难!这有没有例子?有。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就是这个,所以交光法师讲得非常有道理。观世音菩萨听声音,不是用耳识听,是用闻性,所以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那不是一般人能用得上的。就跟《金刚经》上,这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的境界。这是我们从这些大经大论里面,体会到这个经义,的确是有它的深度。所以前面交代《金刚经》的后半部唯深无浅,它确实有深度。你只要用见性,像交光大师这样舍识用根,那法法皆如、法法皆真,那就不一样了。

  【《法华》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这句话也是很不容易理解。世间相常住,就是永远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世间法是不是这样?我们看到人有生老病死,花有花开花谢,这哪里叫常住?其实真的是常住。我们看到的是幻相,变化是幻相。为什么?我们是用生灭心看外面的境界,都变成生灭的境界。佛菩萨为什么看到世间相常住?佛菩萨那个心是不生不灭的真心,看到这个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灭。由此可以证明,佛在经论上常讲的没错,相随心转;这个相是讲山河大地一切万相,不仅仅是身体。所以前面讲的话很有道理,五蕴六根、一切山河大地,这个说得很有味道!五蕴六根是讲我们这个身,身相随心转;除了身相之外,山河大地也都是唯心所变,也是随心所转,境随心转。诸位如果真正透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还要去看相算命吗?你还要去看风水吗?不需要。风水,随我心转。我的心善心好,那个不好的风水,你到那里去住就转好了。你的心不善不好,请一个地理师看的好风水,你到那里一住,那个好风水变坏了,这是真的。看风水的人也有一句话很有道理,那不是欺骗人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所以修福很重要,你真正修福,你住哪个地方,那个地方都是福地。你要是没有福报,帝王的风水,你到那里去毛病百出,你也样样不如意,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用不生灭的心,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尽,那个时候你的心清净,你的心不动了,你看所有一切万法,佛在《法华经》上讲的这两句,你就同意,你点头了,没错!佛讲的一点没错,「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泛指一切法,一切法都住在它本位上,没有生灭。

  【故一切法清净本然】

  清净本然是《楞严经》上说的,跟《法华经》这个意思相通。

  【绝非造作,故曰无为。】

  不要以为好像我们这一切法都是有为在造作的。我们看新加坡一栋一栋大厦,天天那么多工程在设计,这不都是人造的吗?造的,那是缘。其实这个现象,心地清净的人,几十年前、几百年前、几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已经看得很清楚,那怎么是你造的?你造的,为什么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就看到?我在没有造之前,释迦牟尼佛怎么看到的?可见得早就有了,你不过是加一点缘而已。这个事情,我相信有不少人能够同意这个说法。所以有预先知道的,中国、外国都有所谓是缘,能知道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后的事情,要发生什么事情。可见得那是注定的,都已经是现成的,哪里是造作?既非造作,那岂不是清净本然吗?岂不是世间相常住?这叫无为。

  【一切贤圣莫不修此证此,但因功行之浅深,故有成贤成圣之差别。】

  《金刚经》上也这样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他就是修这个无为法、证这个无为法的时候,功夫浅深所显示的境界不相同。无为法是什么?就是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就是无为法。由此可知,一切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修什么?就是修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行门的总纲领,展开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也就修一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八万四千法门还是修一个「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是把总纲领、总原则为我们说出,底下讲和盘托出,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世尊将他修行证果原原本本统统说出来了,《金刚经》上全部说出来了,不像其他的经典,说出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说,《金刚经》是彻底圆满的道出。

  【若领会得法法皆如,我见情执之病,既都遣尽。则见相即见性,头头是道,无所不可。】

  这就是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示现在人间,所谓是游戏神通。为什么?人家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有一切的活动,跟真相完全相应,丝毫不违背。我们常讲随顺法性,所以他得的是大自在,他得的是大圆满。宗门讲大自在,密教里面讲大圆满,到这个境界就统统都得到了。见相就是见性,为什么?刚才说过了,离心意识。他所用的是六根根性,六根根性见外面不是六尘,是见性。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见闻觉知对的统统是性,那不叫尘。用识对外面叫尘,尘是污染,把我们清净心污染了。根性不污染,所以外面也不是尘境,是色性,这叫明心见性。见相就是见性,所以叫「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所不可,喜欢怎么表现就怎么表现。我们在经上看到,特别是在《华严》,看到五十三参,五十三是五十三尊佛,在《金刚经》上讲的那些诸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叫佛,他就有能力,应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示现佛身得度,所以叫见性成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佛,每一尊佛现的相不一样,每一尊佛示现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真的叫五花八门,无所不可。

  【故《最胜王》、《维摩诘》等经云,五蕴即是法身,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皆显法法皆如义也。】

  如果你要不懂法法皆如,这几句你就会错会了,错会了那个问题就严重,那是著相不见性。确实有人误会,生死就是涅槃,哪个人不入涅槃,要修什么?以为死了就入涅槃,哪个人不死,死了就入涅槃,何必要苦修?不必要修,到时候都入涅槃了。何必要求菩提?烦恼就是菩提,成天生烦恼,那就是菩提。大错特错!这个话,前面讲不能说的,你没有明心见性,不可以说这个话的。前面讲到你有能力,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刹那,一刹那能够展开为无量劫,才许你讲这个话。你要没有这个能力,这些话维摩居士可以讲,最胜王可以讲,你不能讲。人家讲这个话,是真的入法法皆如的境界,他说的没有过失。我们没有到这个境界,说这个过失可大了。今天时间到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四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