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八集▪P4

  ..续本文上一页切念头,不管它是善念、是恶念,都不要去管,马上换成阿弥陀佛就对了。宗门里面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净土宗的觉就是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提起来,这叫正念,这叫做一念。这是觉念,要换得快,不能让妄念继续增长。还有个要紧的方法,如何叫这一切妄念不要再增长?那就是平常在生活当中要放下,把我们忧虑、牵挂、得失的这些念头,要舍、要放下。不能一下放下,慢慢放;一定要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这样才能够渐渐的深入进去。

  【一切众生,性本同体,本无尔我对待之分。故说众生,菩萨亦众生。说菩萨,众生亦菩萨。众生本来是佛,况菩萨乎。】

  这一句话说得更透彻、更明了,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同一个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有一切名词术语都是假设,无有定法。说众生,菩萨也是众生,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这是菩提萨埵,玄奘大师翻译「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说菩萨,众生也可以称菩萨,众生只要觉就是菩萨。

  【佛说一切法无我人众寿,令闻者当观同体之性也。】

  佛这一句话,真正的用意就在这一句。为什么佛这样说?说这个话的用意何在?是教我们从这一句话里面,体会到一切众生同一个自性。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若作是言,这就是打了个妄想,妄想分别执著。

  【岂非我见人见众生见乎】

  这个东西就是无量劫来的习气,这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病根,要知道!一个念头起了,我!第一个就是「我」,我要怎样怎样,这个东西麻烦,这是无始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病根,一般人不知道,天天都是这个样子,不晓得。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说是发现、警觉到了,这个人就可以成菩萨,他觉悟了。这个觉悟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觉悟你也断不了。但是你要晓得,许许多多众生还不觉悟,他虽然断不了,他已经觉悟了;换句话说,他已经知道他有病,好多人有病,不晓得自己有病。这个人有病知道自己有病,虽然知道自己有病,还没有去求医,比那个有病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高明太多了。这就叫始觉,他就有资格成为菩萨,他开始觉悟了。

  【此见一日不除,非寿者见乎。分别如此,执著如此,是於性本同体,诸法一如之义,完全隔膜,显违佛说,尚自居为菩萨乎。】

  这一段话,我们细细体会,就晓得应当怎样用功。什么叫功夫?真实的功夫,就是我们这个老毛病、老习气渐渐淡薄了。一下断不容易,不是一下能断得了,要淡!过去执著非常坚固,现在也执著,没有从前那么坚固,这个显然就淡了。最明显的是得失的念头,患得患失,从前得失心看得很重,现在有没有?有,马虎一点,无所谓、不在乎,这就进步;一定要愈来愈淡。愈来愈淡薄,愈来愈无所谓,这就好!看得破,放得下。不在这上用功夫,你在哪里用功夫?「我每天要念多少部经,我每天要念多少声佛号」,执著!坚固的执著。那不执著,马虎一点,我今天算了,不要念了行不行?那也错了。多少部经要念,多少声佛号要念,心里若无其事,要真正做到无住生心,不可以坚固执著。再一执著,我一天念十部,他一天才念一部,那我比他高明多了,他比我差多!你这高下的心,分别执著妄想全都来了,这个不行。我念十部很好,他念一部也很好,大家是平等的,要在这里头生清净心、生平等心,这是功夫。还有人一部也不念的,人家那个心清净平等,那个功夫比我们功夫就高,不比我们差,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要了解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佛法修行著重在清净平等,著重在看破、放下。

  我们今天用读经、用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做什么用?把妄想念掉,是这个意思。我不念经就打妄想,不念佛就打妄想,用念佛、念经的方法把妄想打掉;没有妄想,念经不念经,念佛不念佛,无所谓。所以要晓得这是个方法,方法是治病,没有病,你何必还要用这个方法?没有必要了。正因为我们有病,要用这个方法。诸佛菩萨也念佛,他没病,他为什么用这个方法?他是大慈大悲,他本身没有病,众生有病,用这个方法教导众生。众生一看,你教我念佛,你都不念佛,我不相信。所以他也念佛,他那个念佛叫大慈大悲。昨天我跟你讲佛光遍照,他是这个意思,他是现身说法,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让我们学习,是这个意思,不是他有烦恼。「分别如此,执著如此」,你还是这样的分别,这样的执著,与本经所说的「性本同体,诸法一如」完全相违背,那就不是菩萨,那当然是凡夫。

  【我见我执未忘,则我为我,众生为众生。】

  我为我,真的他执著有个我,众生他真的执著有个众生;如果我见、我执没有了,说众生、说我,他心里头没有执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讲经说法,也说「我」、也说「众生」,他有没有这个执著?没有!确实没有这个执著,他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因为众生执著,菩萨就顺著众生的执著,因众生分别,菩萨随顺众生的分别,他自己没有执著、也没有分别。这个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是真的有执著、真的有分别。

  【遇受其度者,势必自矜自喜。不受度者,势必轻视憎嫌。】

  这种现象在现前这个社会里面,我们到处都见到。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反省,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听众坐得满满的,很欢喜;坐三个人、五个人,感觉到很难过,那就是此地讲的,这是凡夫心,这不是菩萨心。如果是菩萨心,三个、两个跟三千、两千,没有两样,平等心、清净心,那就如法。有些讲经的法师,最怕你们初学的,看到听众愈来愈少,泄了气,算了不讲了,哪里是菩萨?菩萨,经上常讲「佛事门中,不舍一人」,只要有一个人听,就要认真跟他讲,不在乎听众多少。斤斤计较听众多少,度众生多少,这一段经文好好去念几遍。

  【遇他之行六度者,又必争竞猜忌。展转情执,自缚自缠。汝自己方且向烦恼恶见稠林中走入。尚曰度众生乎。尚得名菩萨乎。所以有法名菩萨,断断无此事理。】

  这一段文解释前面经文里面所讲的「无有法名菩萨」,这个解释得很透彻、很详细。由此可知,世尊层层说法,反覆的说明,就是怕我们断章取义,听到一、两句错会了佛的意思。特别是《般若 经》难讲、难领会,最怕的是我们自己摆脱不了情执,依旧在情执里面打圈圈,这样还能度众生吗?这些话特别是为讲经说法的大德们所说的,讲经说法在家、出家都一样。这一次居士林,发大心提供这个道场,让年轻法师在这里学习讲经。茗山老法师非常慈悲,给李木源居士提出,不但出家人要学习讲经说法,在家人也要学习,他希望明年开班,在家人要参加。心是平等心,这是对的,没有一丝毫的猜疑嫉妒。我们一定要走出烦恼、摆脱烦恼,才能成就。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八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